来源:封面新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蒋璟璟

出门在外,手机没电随处可借共享充电宝补电;走累了,扫个码租用共享单车代步。如今,便捷的共享经济正悄然改变着我们的生活方式。然而,随着共享消费习惯的养成,原本便捷实惠的共享经济却成了一种“共享刺客”,消费者一不小心就会被高昂的费用刺痛 ,也没有享受到相应的服务质量。(中新社)

事实上,从诞生伊始,各类共享产品就一直伴随着争议,只不过每个阶段的“争议焦点”有所区别而已。在其发展初段,此类产品无序竞争、野蛮扩张,一度备受诟病。彼时,疯狂的价格战、白菜价,让人印象深刻。而时至今日,此类产品又因为“套路”“涨价”等等槽点,一再被推向舆论的风口浪尖。当共享经济大局底定,供需双方的二次磨合,不可避免又会经历一段阵痛。

共享产品的提价,其实是早可预见的结果。其看似突如其来,实则是一个商业项目的正常运作进程。此类新兴的、以共享为名实为租赁业务的创业项目,往往有着大同小异的演进脉络,也即烧钱抢市场、培育用户习惯,继而横纵连横、汰弱留强,这之后随着市场集中度的提升,正式进入多极鼎立的寡头格局。在此时期,做大的平台有了更大的议价权、定价权,也有了更为迫切的赢利诉求。凡此种种,反映在终端报价上,当然就是涨价。

既然是市场定价、自发调节,但凡是明码标价、不太离谱,那么就是无可厚非的。之于此,还真不适合简单套用“割韭菜”“共享刺客”的框架去解读。当下,消费者对共享产品最大的怨念,除了吐槽“价格贵”,更在于反感企业的各种“小动作”“小心思”。消费投诉信息平台显示,今年1月至今,上海地区涉及“共享充电宝”“共享单车”等投诉累计达10000条,平均每天相关投诉近35条。投诉主要集中在归还后仍在持续扣费、无法归还、产品质量等问题——很明显,距离成为一门体面规范的、受人信赖的生意,共享产品还有一段距离。

在市场被有限的几个玩家瓜分殆尽的前提下,失去了竞争压力的共享产品巨头们,如何保持诚信营商的自觉,如何保持提供优质产品和服务的动力?这成为了一个迫切需要直面的问题!某些平台当下有着强烈的“赢家心态”,自恃“吃定用户”、躺着就能赚钱。对于这种懈怠化的市场心态以及由此衍生的投机算计,必须及时传递更为明确的监管信号,这是止住行业滑坡的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