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许述工作室

执笔 ashes of time

提纲:

1.两位名将,一点启示

2.人与武器究竟哪个因素更重要?

3.为什么对美军“人”的研究如此薄弱?

4.美军人物画像之印太战区69个主要职位现任指挥官

1

两位名将,一点启示

一个名将来自中国,他就是赫赫有名的常胜将军、开国十大将之首的粟裕。国民党军之所以失败,主要原因之一就是对粟裕不了解,居然长期以为华东野战军(后来的三野)的总指挥是陈毅。没错,名义上,司令员和政委都是陈毅,但实际军事指挥是粟裕。国民党军连真正的对手都没搞清楚,焉能不败?

粟裕

相反,粟裕对当面的国民党军将领则十分了解。在著名的淮海战役中,他对杜聿明这个对手了解得很透:杜聿明只能在顺境下打顺风仗,不能在逆境中打翻身仗。有意思的是,杜聿明被俘后,要求见的人是陈毅,居然不知道淮海战役时,陈毅虽然挂名华野司令员兼政委,其实人已经去了中原野战军,他老杜是败在代司令员粟裕手里。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鲍威尔回忆录

另一个名将来自美军,曾担任过参联会主席的鲍威尔。这是一个传奇人物,从一个牙买加二代移民混到了参联会主席和国务卿这样的高官,特别是以参联会主席的身份指挥海湾战争,震惊世界,名噪一时。他在回忆录《我的美国之路》写到自己在德国当美军第5军军长的一节:“我的新办公室是个哥特式的洞穴。我搬进去后所做的第一件事便是把一个人的照片摆在我的办公桌上。”

诸位可知道这画像是谁?

苏联阿恰洛夫将军

苏军第8近卫集团军司令阿恰洛夫上将……如果美苏爆发战争,鲍威尔的对手就是此人。

很显然,鲍威尔对这个对手的了解,肯定不止一张照片一页履历那么简单。他还有一个本子,记着这个对手的性格特点、指挥风格、对美态度、强点、弱点、关系网等。

如今,关于美军高新技术和武器装备的信息很多,大家十分关注,但决定战争胜负的另一个主要因素似乎被忽视了——人。

众所周知,美军打仗非常依赖高科技,但如果认为美国对“人”不重视,那就错了。美军不仅非常重视培养自己的军事人才,还很注意研究对手尤其是对手的将领。反恐战争告一段落之后,美国转移战略目标,把中国作为长期的主要战略对手,从来没有放松对解放军将领的研究,美国军方连续出台了“中国空军将领群体评估”和“中国高级将领群体评估”等重磅报告(本工作室对后一份报告进行了翻译,中译本约2.4万字),其掌握的部分信息甚至到了处长一级。

美方评估中国高级将领群体的报告

扪心自问,我军各级指挥员办公桌上,有没有潜在对手将领的照片和详细资料?我们对美军将领了解到什么程度?一旦在台湾或南海等地与印太战区的美军发生冲突,面对的对手是什么情况?

2

人与武器究竟哪个因素更重要?

毛主席早就说过,人与武器是战争最重要的两个因素,而且人是更活跃更重要的因素。与武器相比,“人”的因素更为重要。老人家的原话是这样说的:

“武器是战争的重要的因素,但不是决定的因素,决定的因素是人不是物。”

——《论持久战》

战争胜负主要决定于人而不决定于物。”

——《论新阶段》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毛泽东军事文集》中国民党军将领名字出现的次数统计

一方面,武器再厉害,也是人想出来造出来的。

二战即将结束时,美国和苏联展开了一场竞赛——苏联抢德军的武器装备和设计图纸,美国则直接抢人,把不少科学家和武器专家弄到美国供起来、用起来。这场竞赛直接影响了随后美苏争霸的走势,抢什么划算,结果已经给出了答案。

美苏争霸,表面上是武器装备的竞争,实际上是人的竞争。1957年苏联人造卫星上天,连发两颗,美国人急了,好不容易发一颗出去还掉了下来。这下美国慌了,马上进行深刻反思,检讨的结果是——“人”不如对方。第二年,美国出台了一部划时代的法案《国防教育法》,对高校和研究机构进行“大撒币”,用真金白银培养国防科技和军事技术人才。

另一方面,再厉害的武器,也要放在合适的人手里才能发挥最大威力。

海湾战争多国部队总指挥施瓦茨科普夫说过这样一句话:就算我们的武器和敌人对换,一样可以击败对手。狂吧?确实狂,但他不是满嘴跑火车。再厉害的武器装备,放在不会用的人手里,和烧火棍有啥区别?

在战争中,武器装备的威力立竿见影,看得见摸得着,人们很容易承认其重要性。相比之下,“人”的作用不是那么直接和明显,但却是更活跃也是更重要的因素。

如今,美国已经把战略重心从反恐战争转移到大国竞争,新冷战时代开启,中美长期竞争不可避免。在这种情况下,最需要做的一件事就是了解美军的“人”,——尤其是当面美国印太战区主要职位的现任指挥官。

3

为什么对美军“人”的研究如此薄弱?

既然了解美军现役将领如此重要,为什么我们的相关研究却显得很薄弱(至少与研究美军武器装备相比过于薄弱)?

一是“难”,二是“烦”。

研究美军武器装备有一个很大的好处,公开资料信息较多,而且武器装备列装部队后不会有太大变化。但研究“人”不同,因为“人”是不断流动的,尤其是实行轮换制的美军,主要职位的指挥官每几年(一般1-3年不等)就要换将,需要不断跟踪动态,及时更新信息,难以“一劳永逸”。

一方面,“人”信息难寻。

有人可能觉得美军将领的资料信息好做,甚至简单理解为翻译其官网上的履历。这是最省事和最常用的办法,如果本工作室仅仅停留在这个层面,完全是重复劳动无意义工作。我们于2023年对印太战区美军69个主要职位的指挥官进行了人物画像,平均每名个人的信息量4000字以上,69名现任指挥官共计约30万字。各位可以去看他们官网上的简历,是否有这么多信息?更重要的是,我们还重点突出了以下5个方面:(1)政策主张特别是对华态度;(2)强项优势;(3)主要弱点;(4)指挥管理风格;(5)人脉圈子。尤其是后面四个方面,没有现成的材料,需要去挖掘和分析,是宝贵的原创信息。

另一方面,“人”变化太大。

作为战争中最活跃的因素,变化太大。这种变化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人的想法和思想会变,二是人的位置与岗位会变。这两点,都需要不断跟踪,挺“烦”的。众所周知,美军轮换频繁,特别是到了将军级别,轮换更快。

早在2020年,本工作室就对美国尤其是美军重要职位的领导者进行人物画像,包括但不限于国防部、参联会、太空军、印太战区,涉及的重要职位100多个。近4年来,这些重要职位至少已经完成了一波全面轮换(部分职位甚至已经完成了二次或三次轮换)。我们对此进行密切跟踪,某个重要职务换人,我们会对新任指挥官重新进行人物画像,由于一个职位换将1-3次,所以本工作室实际上积累的美军人物画像已有几百人。说实话,工作量大不说,确实比较烦。但因为对美军重要职位的指挥官进行人物画像很重要,所以我们坚持了下来,一坚持就是近4年。我们知道,这项工作持续几年以上,不仅可以了解与中国有关的美军现役将领情况,还能逐渐掌握美军的用人规律,基本摸清美军将领的人脉圈子,知悉其强项优势和主要弱点。这项工作很有挑战性,但也很有价值和意义。

4

美军人物画像之印太战区69个主要职位现任指挥官

在上述背景下,本工作室聚焦美军指挥官特别是印太战区主要指挥位置的指挥官,具体来说有以下三个原因:

第一,为了引起重视。

美军给人的印象是“十分倚仗”高新技术和武器装备,这没错,但绝不是“完全依靠”高新技术和武器装备。俗话说,“德不配位,必有殃灾”,同样的道理,如果人配不上高新技术和武器装备,也必有恶果。正是在这个意义上,美军高级将领曾宣称:就算美军和对手互换武器装备,也能把对方打得满地找牙(见惠勒等著:《美国军事改革反思》,北京:军事科学出版社,2013年,第153页)。为什么?因为美军的武器装备太先进了,对手拿到也玩不转甚至玩不了。

第二,为了对标学习。

美军非常重视高新技术和武器装备,同时也十分注重人才建设,形成了一套完善的用人机制。国内在参考借鉴“美军如何用人”时,主要是研究其人事制度,却忽略了很重要的一点——一个个具体的人,一个个鲜活的个案。如果你了解这些具体案例就会发现,美军在用人上,一方面既遵循了人事制度和有关规定,另一方面又有所突破和超越,有一些制度之外的“潜规则”在左右着美军人事制度的运转。人事规定可以在很大程度上避免一些废材走上高级领导职位,但同时也会埋没一些特别出类拔萃的特殊人才,这时候就需要“破格”,在不违反人事制度的情况下利用好规则。

第三,为了应对对手。

美国把中国作为长期的主要战略竞争对手,这已经是当下的事实,未来两国之间的竞争还可能加剧。为了对付中国,美军在用人方面,重心正在向印太战区倾斜——在印太战区担任过重要职位的指挥官往往比在其他战区履职的同行有更大的发展空间和更大的晋升概率。根据我们近年来对美军在印太战区用人的持续观察,美方已经在这么做,而这一点在其人事制度和有关规定里是找不到纸面依据的。有了印太战区这69个主要职位美军指挥官的人物画像,万一中美发生军事冲突,我们已提前了解当面对手的指挥官,特别是知晓其对华态度、强项优势、短板弱点等,应对起来就更为从容,更有针对性。

截至目前,本工作室已经连续4年对美国印太战区主要职位的指挥官进行人物画像,积累了约70个岗位近200人共计数百万字的基础信息。在此基础上,我们每年还会撰写一份综合报告,其中《2020-2023年美国印太战区主要岗位历任将官调研报告》将于2023年11月底推出,敬请关注。

“美军人物画像之印太战区主要职位现任指挥官”,该系列的清单如下——

表1
表2
表3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表4
表5
表6

“许述工作室”创始人简介

许述,军事学博士,出版《这才是美军》和《兵道》,从军约20年,现成立工作室专门研究美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