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贝母药材,是百合科贝母属多年生草本植物川贝母、暗紫贝母等数个植物种的干燥鳞茎。贝母大家族种类较多,最常见的三大贝母分别是川贝母、浙贝母和土贝母。三者虽然都冠以贝母之头衔,然而功效却不尽相同。川贝母清热润肺,化痰止咳,散结消痈;浙贝母清火散热、化痰止咳,解毒散结消痈;土贝母则偏向于清热解毒、解毒消痈。其中以川贝母镇咳化痰效果最好,因此也常被用于川贝枇杷露、川贝雪梨膏等止咳名方。

现代社会,感冒发烧病人即使在烧退之后往往还会有剧烈咳嗽症状,甚至诱发变异性哮喘,时间可长达数周至数月,尤其在躺卧、说话、受到凉风刺激时经常干咳不止。小小咳嗽,虽不严重或致命,但非常影响个人形象,更影响日常工作和学习。如长期不愈甚至会转变为慢性支气管炎,中老年人进展为老年慢性支气管炎,一遇过敏原或变天感冒就会复发,非常影响生活质量,届时再寻求根治将很困难。因此,对于感冒引起的干咳不止,可及时服用川贝枇杷露、川贝雪梨膏等,用于镇咳疗效卓著,明显缩短咳嗽症状的康复时间,减少转为慢性支气管炎的概率。川贝母被原卫生部列为保健食品用中药材。

本文仅从川贝母的基原、性状、品质、产地、功效、产品应用角度做一些简要分析。

基原

本品为百合科植物川贝母Fritillaria cirrhosa D.Don、暗紫贝母Fritillaria unibracteata Hsiao et K.C.Hsia、甘肃贝母Fritillaria przewalskii Maxim.、梭砂贝母Fritillaria delavayi Franch.、太白贝母Fritillaria taipaiensis P. Y. Li或瓦布贝母Fritillaria unibracteata Hsiao et K. C. Hsiavar. wabuensis (S. Y. Tanget S. C. Yue)Z. D. Liu,S. Wang et S. C. Chen的干燥鳞茎。按性状不同分别习称“松贝”、“青贝”、“炉贝”和“栽培品”。夏、秋二季或积雪融化后采挖,除去须根、粗皮及泥沙,晒干或低温干燥。

性状

松贝 呈类圆锥形或近球形,高0.3~0.8cm,直径0.3~0.9cm。表面类白色。外层鳞叶2瓣,大小悬殊,大瓣紧抱小瓣,未抱部分呈新月形,习称“怀中抱月”;顶部闭合,内有类圆柱形、顶端稍尖的心芽和小鳞叶1~2枚;先端钝圆或稍尖,底部平,微凹入,中心有1灰褐色的鳞茎盘,偶有残存须根。质硬而脆,断面白色,富粉性。气微,味微苦。

青贝 呈类扁球形,高0.4~1.4cm,直径0.4~1.6cm。外层鳞叶2瓣,大小相近,相对抱合,顶部开裂,内有心芽和小鳞叶2~3枚及细圆柱形的残茎。

炉贝 呈长圆锥形,高0.7~2.5cm,直径0.5~2.5cm。表面类白色或浅棕黄色,有的具棕色斑点。外层鳞叶2瓣,大小相近,顶部开裂而略尖,基部稍尖或较钝。

栽培品 呈类扁球形或短圆柱形,高0.5~2cm,直径1~2.5cm。表面类白色或浅棕黄色,稍粗糙,有的具浅黄色斑点。外层鳞叶2瓣,大小相近,顶部多开裂而较平。

品质

以个小、完整、白色、质坚实、粉性足者为佳。

产地

主产于四川、云南、青海、西藏等地。

功效

《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20版记载,川贝母味苦、甘,性微寒,归肺、心经,清热润肺,化痰止咳,散结消痈。用于肺热燥咳,干咳少痰,阴虚劳嗽,痰中带血,瘰疬,乳痈,肺痈。

产品应用

如前所述,川贝母在古代中药方剂和现代中成药制剂中使用广泛。如《医彻》中的贝母汤、《郑氏瘄科保赤金丹》中的补肺清肺化痰汤、《医钞类编》中的补肺汤、《经验方》中的川贝蜜、《中药制剂手册》中的川贝枇杷露等的处方中均使用川贝母,甚至将其作为君药大量使用,具有宣肺、化痰、止咳的功效,用于肺虚气粗、伤风咳嗽、肺热咳嗽及支气管炎等。川贝母在现代保健食品中也有一定的使用,如杏仁川贝枇杷膏、雪梨枇杷膏、川贝枇杷糖、川贝枇杷糖、川贝枇杷膏、罗汉果川贝母北沙参胶囊等产品均使用川贝母,用于清咽利喉。

现代社会爆发呼吸道疾病相关的疫情后,往往伴随大量的咽喉、支气管症状,川贝母具有独特的镇咳化痰效用,使其在呼吸道中药制药制药领域得到更多的应用,可以预见,未来相关的市场规模将持续扩大,川贝母在抗击未知疫情的工作中将发挥更大更关键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