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导读:早在2023年年初之时,黄淮宏大根据农产品运行周期,态度鲜明的指出,国内饲料链相关的农产品,长周期的上涨趋势,已经结束,后期将进入长达2-3年的下行周期!

针对这一预判,当时很多业内好友,都很难理解,要知道,当时的玉米价格,仍停留在1.50元/斤左右;豆粕和菜粕的价格,也处于历史相对高位,并没有出现明显的下行拐点!

趋势分析的精妙之处,正在于此!如果能够把握趋势变化的要点,是可以先于趋势来临之前,作出准确判断的。

最近三个年度,黄淮宏大针对玉米、生猪、花生、白糖、大蒜、棉花、小麦等,作了长周期的趋势跟踪,为长期关注的好友,奉献了大量的具有前瞻性和商业价值的分析!

期间,有众多好友从中受益,也有一些好友,在做长周期农产品存储中,发现方向错误,通过各类风险对冲工具,顺利避免了大幅亏损的打击!

近期,我们一直锚定的锚点:人民币汇率、供需基本面等,均出现了一些大幅的波动,对我们所关注的农产品,将产生什么深远的影响?

饲料链农产品,周期性变化注意事项,注意要点有哪些?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自2016年开始,国内开启五年期的,玉米去库存计划,原定计划,至2020年年底结束!

事实上,自2018年开始,国内玉米市场,已经发生明显的转折。因为,2018年开始,国内生猪产业化、规模化养殖,开始形成规模,玉米供需出现明显缺口!

2020年之前,由于运输渠道畅通,国内玉米需求缺口,尚且可以通过进口端补充。但2020年开始的疫情,打破了这个平衡状态。玉米进口渠道收窄,运输成本大幅度抬升。

自2020年开始,国内玉米价格,出现了几波大幅的拉升,国内玉米平均收购价格,最高曾经突破至1.60-1.70元/斤左右,创出近二十几年的历史新高!

目前,随着疫情管控完全放开,国际海运价格暴跌,又基本恢复至疫情前的价格状态。同时,自2020年开始,国内玉米种植面积,也开始逐年增加,且最近三个年度,玉米单产都处于丰产状态!

生猪养殖方面,自2021年开始,长达三年的下行周期,是历次生猪下跌周期当中,历时最长的,我也符合我们之前的分析!

2021年,当我们在公共平台,公开发表针对国内生猪价格,长期看空的推断之时(我们预计,生猪下跌周期,会持续很长,有可能会持续到2023年的年底才会结束),有很多好友是不理解的,在我们的评论区,也充斥着各种阴阳怪气的议论!

当时我们认为,如果按之前,国内以散养占主体地位的状态,生猪的下行周期,不会持续太长时间,基本和前几轮的周期类似!

黄淮宏大预计,当时国内的生猪养殖,已经形成了,规模化占主体地位的格局。“尾大不掉”就一定会将下跌周期延长。

截止目前,在连续三年亏损,叠加养殖补贴逐步去化的情况下,国内的生猪养殖企业,才陆续进入真正的“去产能”期。

他们明白,如果再像前面三年,只做表面文章,最终会陷入万劫不复的深渊,受伤害的是他们自己!国内玉米市场,也将随之出现强拐点!

玉米进口方面:2022年的10月份,玉米进口均价,创出2937元/吨的历史高点之后,便掉头向下的走势。截止2023年9月份,玉米进口均价,已经回落到2363元/吨。

与玉米相关的豆粕和菜粕现货:进入9月份后,已经开始出现明显的下行走势。豆菜粕和玉米,是强相关的品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按常规思路理解,菜粕对标的是渔业养殖;豆粕对标的是家畜养殖。与玉米市场相比,豆菜粕的市场规模更小一些,波动也会比玉米的波动要快、要早!

2023年8-11月份,国内豆粕的现货价格,由最高的5100元/吨,下跌至目前的4166元/吨,目前有进一步下跌加速的趋势。

2023年8-11月份,国内菜粕的现货价格,由最高的4150元/吨,下跌至目前的3198元/吨,菜粕价格的下跌整体幅度,与豆粕相比,显得更大一些。

今年玉米上市之前,我们已经发布了多篇有关玉米的分析,我们的建议也非常明确,在玉米价格下行趋势当中,作为存储商,应当尽可能做大流动性收购,避免长周期存储玉米现货。

如果因业务限制,必需要做长周期玉米存储的,需要利用期货和期权等工具,提前在远期合约上面,做套保以对冲玉米现货跌价风险!

针对国内饲料链相关的农产品,按黄淮宏大的结构模型推断,已经进入了明显的下行周期,提醒各位好友,注意控制风险,避免产生不必要的损失!

针对玉米、豆粕和菜粕期货,建议“按逢高做空,滚动操作”的方式应对!

以上仅为黄淮宏大一家之言,仅供参考!

如果你想了解更多有关农产品的分析,请关注黄淮宏大,给你不一样的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