逢年过节的时候,人们往往会举行一些祭祀活动,祭祀那些已经故去的先人、先祖。然而有些人则对这种祭祀活动不屑一顾,认为祭祀是一种迷信活动,可有可无。那么,祭祀活动真的仅仅只是一种迷信活动吗?我们是不是应当放弃,不再搞祭祀活动吗?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如果我们仅仅把祭祀活动看成是一种迷信活动,那我们对祭祀活动的认识就太过肤浅了,对祭祀活动看法就太过偏激了,原因是什么呢?认为祭祀是迷信活动的人,他们所看到的只是祭祀活动的表象,并没有看到祭祀活动的社会价值。
祭祀有什么样的社会价值呢?在《论语》的第一篇《学而篇》里面,曾子曾经讲过一句话:“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 曾子讲的这句话,就把祭祀活动的社会价值和作用讲得非常清楚了。
在世风日下、人心不古的情况下,怎样才能让现阶段已经变得虚伪诡诈的民风,重新回归于朴素和敦厚呢?曾子提出的解决办法是,首先,我们要非常慎重地办理父母亲的丧事,也就是“慎终”。
为什么要慎重地办理父母亲的丧事呢?中国古人是以礼乐来治国的,所以荀子从礼的角度,进一步详细说明了这个问题。他说:“礼者,谨于治生死者也。生,人之始也;死,人之终也;终始倶善,人道毕矣。故君子敬始而慎终,终始如一,是君子之道、礼义之文也。”
意思是说,在对待生死方面,礼是很严谨的。生是人生的开端,而死是人生的终结。如果我们能够按照礼来正确地对待生和死,那么为人之道也就完备了。所以君子非常严谨地对待生与死,要做到始终如一,这就是君子的原则,它也是礼义的规定。看得出来,通过祭祀活动可以修养我们的身心,让自己成为一个君子;同时,还可以让现阶段已经有些虚伪诡诈的民风,重新回归于朴素和敦厚。
其次,举办祭祀活动,是为了追忆早已逝去的祖先,提醒我们不能忘记祖先的恩德,也就是“追远”。那么,我们如何来追忆自己的祖先呢?在中国古代,人们通常是通过举办祭祀活动来体现的。从这个意义上说,祭祀是情感寄托的一种纪念活动。
所以,通过慎重地办理父母亲的丧事,以及举办祭祀活动来追忆先祖,也就是“慎终追远”,它能够起到凝聚人心、劝化社会的价值和作用。当人的心灵世界不断受到“慎终追远”思想的洗礼之后,就能从虚伪慢慢变得淳朴起来,也就是“民德归厚矣”。既然祭祀活动有这样的社会价值和作用,那我们为什么还要放弃举办祭祀活动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