托尔斯泰说:“理想是指路明灯,没有理想,就没有方向。”因此,从古至今,每一个伟大的人,直到生命的尽头,都还在不断地追求着他们的梦想。

苏轼便是这伟大人物当中的一员,当他从四川眉山老家走出来的那一刻,他便怀揣着为国君保社稷、为庶民谋福利、为自己挣青史的梦想踏上了科考之路。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因为苏轼很早以前就有了这样的梦想,所以在1057的科举考试中,苏轼一举高中进士,走上了仕途之路。

只可惜,后来苏轼的一生大多数时间都在被贬的过程中度过,仿佛苏轼踏上了仕途,就是为了被贬而来的一样。

但是,作为古今最有影响力的文学大师之一,苏轼有一份天生的乐观,有一份来自内心的坚强。才使得他不至于在一路的坎坎坷坷中被打倒,才使得他在一路的逆境中也同样能够积极向上,活出了别人没有的精彩。

正是在逆境中活出了别人没有的精彩,正是在困境中始终保持着积极向上的心态,才使得苏轼一次又一次地在文学上创造了奇迹。

这也是苏轼不同于常人之处,常人可能早已在逆境中沉沦,他却是在逆境中化悲哀为力量,在心底酝酿,最终像火山一样爆发,使得他能够在心灵上得到解脱。

因此到了黄州,苏轼写下了“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到了密州,苏轼写下了“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到了海南,苏轼又写下“九死南荒吾不恨,兹游奇绝冠平生”等响彻历史的词句。

总之,无论到了哪里,苏轼从来就不是颓废的人。这就是越挫越勇的苏轼,这就是与众不同的苏轼,这就是永远都值得我们学习的苏轼。

纵观苏轼一生,黄州是苏轼被贬过程中非常重要的一站。他一生中很多重要的作品也都写于这段时期。因此,如果是从数量上来看,在黄州的这段时间算得上是苏轼文学作品的爆发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比如,他驰名于古今的《前赤壁赋》、《后赤壁赋》、《念奴娇·赤壁怀古》和《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等经典作品也都写于这段时期。

而在这些流芳百世的千古名篇中,有一首令人心醉的《鹧鸪天·林断山明竹隐墙》的词也非常的经典。这首词充满了苏轼的人生哲学,体现了苏轼宽广豁达的心胸。其词如下:

《鹧鸪天·林断山明竹隐墙》

宋代:苏轼

林断山明竹隐墙。乱蝉衰草小池塘。翻空白鸟时时见,照水红蕖细细香。

村舍外,古城旁。杖藜徐步转斜阳。殷勤昨夜三更雨,又得浮生一日凉。

公元1080年,苏轼来到了黄州,而这首词的创作时间,大概是苏轼到达黄州的第三年。此时的苏轼,再也不是刚从“乌台诗案”解脱出来时的那种颓废心态。

此时他已经释放出“乌台诗案”之初的那种屈辱,失落,孤独和无奈。此时的他心态非常的平和,所有的抱怨早已烟消云散,取而代之的是一种享受,是一种安闲。这就是这位了不起的伟大的文学家的伟大品格。

而这首词就是表达了他此时的心态。我们且来看看苏轼的这首词。总体上看,苏轼此词上片写景,下片主要以人物形象的描绘以及抒情为主。

在词的上片中,“林断山明竹隐墙。乱蝉衰草小池塘”中的“林断山明”是指林稀木少之处,秀丽的山峰立刻凸现在眼前。

所以此处描写了青青葱葱的绿树沿着群山蔓延,林稀木少的地方,秀丽高耸的青山突兀出来。近处的房屋,竹木环绕。不远处的小池塘,衰草满地,鸣蝉乱叫。

此处先是描写远处的远山苍翠,林木青葱,再写近处自己所居之处的周围环境。由远而近,林木秀美,青山可见,竹木隐墙;翠竹成林,衰草满地,院落枯萎,蝉鸣可听。

此处光景,与公元1077年苏轼在徐州知州时大相径庭,那时苏轼眼里的风景是“麻叶层层檾叶光,谁家煮茧一村香。”、“软草平莎过雨新,轻沙走马路无尘。”

因此,在苏轼眼里,那时的世界,是安静闲适的,是蒸蒸日上的,是与日俱新的,是希望无限的。

而此时初秋的世界,在苏轼眼里是“林断山明竹隐墙,乱蝉衰草小池塘”。它显示的是秋初的杂乱,是季节的衰萎,是生气全无,是秋色满天。但即便如此,在苏轼看来,依然是诗意无限。

在这两句短短的词中,苏轼一共描绘了七种不同的景色。有远处的青山林木,有近处的修竹院墙,有动态的蝉鸣水响,有静态的枯草满地。总的来说,有衰败之景,也有勃勃生机。

到了词的三、四句,“翻空白鸟时时见,照水红蕖细细香”中的“翻空”之意为在空中翻飞;而“红蕖(qú)”则指水中的荷花。

这两句描写了寥阔的高空里,翱翔天空的白鸟不时地上下翻飞,欢快无比;阳光洒在池塘上,照耀着铺满池塘的荷花。而淡淡的荷花清香也随风飘散,让人闻着便有一种心旷神怡的感觉。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三四句给人一种清新淡雅、诗意无限的感觉。因此可以说,虽然词人被贬,虽然仕途失意,但是此时此地,此情此景,真的能让一个失意的人觉得苏轼所处的环境实在是一个修心养性的绝佳之地,让人不禁心向往之。

但是,苏轼是有鸿鹄之志的人,他怎么可能因为这样的景致而安于现状,流连此地呢?因此,此地虽然“翻空白鸟时时见,照水红蕖细细香”,但是苏轼仍然希望有一天能从头再来,走到更广阔的天地去实现他伟大的人生梦想。

而词人描摹出这样清新淡雅而又诗意盎然的画面,实在出于一种内心的坦然,出于一种自得其乐的逍遥。而曾经的一切烦恼和忧愁,此时都被词人抛诸脑后,从而寻找能够自我安慰的途径。

词下片下阕前的三句“村舍外,古城旁。杖藜徐步转斜阳”中的“古城”指黄州古城;“杖藜 ”是指拄着柺杖。

因而这两句是说,饭后茶余,词人一个人拄着拐杖,漫步于村舍之间,徘徊于古城墙旁,夕阳斜照,迎来了一日的晚景。寥寥数句,词人便把自我的形象描述在眼前。

在此处,苏轼截取了平时生活中的一个镜头,表现了他在黄州古城安然闲适的生活状态。

让人仿佛看见了词人正拄着拐杖,信步斜阳,漫游在乡间的小路上,看青山暮色,赏落霞云飞,踏枯草满地,叹逝水流年!短短13字,让人感受到了词人所在的地方时光安暖,岁月静好。

本词最后的两句“殷勤昨夜三更雨,又得浮生一日凉”中的“殷勤”意为劳驾,有劳之意;“浮生”意为漂泊不定,人生短促之意。

因此,这两句词字面上的意思是:“没想到昨日天公发善,竟然在半夜三更之时降临美意,下了一场好雨,让我可以在今天享受一个凉爽的好天气。”

而实际上,这两句词的深层含义是:“人世炎凉,世事无常,我一个受贬之人既然失势,有谁还能够记得我的存在呢?世人大概早就已经把我忘得一干二净。”

“不过我得感谢上苍,承蒙上苍的不弃,它依然还时时刻刻想到我。比如此刻,就为了我而降下一场美美的雨,让我享受了夏末秋初难得的一日清凉。”正是让人意想不到啊!

因此可以说,“殷勤昨夜三更雨,又得浮生一日凉”两句是本词中的点睛之笔。其中的“殷勤”两个字中则暗藏了苏轼被贬后的无限感慨。

最后一句的“又得浮生一日凉”是名垂千古的名句,它化用了唐代诗人李涉的“偷得浮生半日闲”的句式,表达了词人此时的心境。用在此处却浑然天成,丝毫没有半点雕饰的痕迹。

而从另一个方面来说,“又得浮生一日凉”表达词人一种随缘自适的心态。它深化了主题的同时,又提升了此诗的意境,使得全诗在无形中上升到另一个境界。

而这样的境界,使得苏轼此词美得令人心醉,美得让人沉浸其中。所以尽管它已经尘封在那过去的历史的烟尘之中,但它却治愈了世人近千年。

而苏轼的这一首词也告诉我们,人活一世,不是一路狂奔,不是走马观花。而是要活好当下,学会欣赏,懂得热爱。

我们要欣赏远处的青山美景,要热爱的。眼前的斜阳荷香,即便是枯草满地,纵然是蝉噪林静,也都应该要从容应对。

就像苏轼一样,淡然坦然地面对一切,哪怕我们面对的纵然是坎坷,纵然是逆境,纵然是悬崖,也应该笑看当下,热爱生活,这便是人生的大智慧。

苏轼得到了,却用它不断地激励着后人。而苏轼这超凡脱俗的心境,就如著名的作家林清玄所说:“心随境转是凡夫,境随心转是圣贤!

【图片均来源于网络,不妥之处请告知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