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TOP前言

“TOP大学来了”小编按,11月13日,南京大学商学院院长安同良教授团队我国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领域顶级科研期刊《中国社会科学》发表了题为 “基于复杂网络的中国企业互联式创新”的研究论文。研究团队聚焦创新经济学研究前沿,基于复杂网络构建互联式创新模型,在国内率先揭示互联式创新理论,探秘万众创新的底层密码,为中国技术后发企业的知识搜寻、核心技术突破与创新规制等提供全新路径。

“TOP大学来了”小编按,11月13日,南京大学商学院院长安同良教授团队国内经济学领域顶级科研期刊《中国社会科学》发表了题为 “基于复杂网络的中国企业互联式创新”的研究论文。研究团队聚焦创新经济学研究前沿,基于复杂网络构建互联式创新模型,在国内率先揭示互联式创新理论,探秘万众创新的底层密码,为中国技术后发企业的知识搜寻、核心技术突破与创新规制等提供全新路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数字技术深刻影响着企业创新行为,工业时代的线性创新、交互式创新正在向数字时代的新模式——互联式创新转变。互联式创新是由嵌入互联网的分布式多主体——企业、异质性知识体与消费者,通过目标知识搜寻发生广泛的连接,从而形成知识变革与创新涌现的创新模式。基于复杂网络构建互联式创新模型,揭示互联式创新网络结构的特征;以企业作为节点,解析其在互联式创新网络演化过程中的行为特征;使用中国上市公司数据,对企业互联式创新行为机理进行实证检验。结果表明:数字经济时代,融入互联式创新网络越深,进行互联式创新活动越多,企业创新绩效越好,因为互联式创新行为会形成创新成本节约和知识偏好连接的基本特征。互联式创新为中国技术后发企业的知识搜寻、核心技术突破与创新规制等提供了新路径

创新行为颠覆性变化,互联式创新应运而生

当前,互联网、大数据、区块链、人工智能、基因工程等数字与生物技术深度融合为核心的新一代信息技术革命迅猛发展,人类正在迈入“人机物”融合共生、万物互联的数字时代。传统创新理论已经无法清晰刻画数字时代企业创新行为的内在特征以及创新速度迭代加快的内在动因。创新经济学研究的前沿,正在聚焦以新一代信息通用技术为核心的第四次产业革命引致企业创新行为的革命性变化。

“创新是科学、技术和市场之间的耦合。”团队负责人安同良教授介绍,万物互联时代企业创新颠覆性变化,其呈现出创新不再是工业时代冗长而费力的“少数派”工作,而是在互联网连接下的万众创新,就是互联式创新全新模式,嵌入互联网的分布式多主体——企业本身、异质性知识体和消费者,在多边网络下通过目标知识搜寻发生广泛的连接,从而在新一代信息通用技术支撑下形成知识变革,进而创生出新产品、新工艺、新服务、新算法以及新组织与新制度等。

数字时代的核心是万物互联的信息化与智能化,“连接”成为万物互联的基本机制。这一新时代最根本变革在于价值链的逆转:供给的传统优势地位让位给需求,消费者成为创新需求与生产的主导者,导致由供给者主导的传统价值链发生根本性的重构。伴随新一代数字通用技术的普及与价值链的颠覆性变革,制造业生产方式与企业组织形态发生根本性改变,即柔性化协同生产日益被智能网络化的生产过程与组织形态替代。数字时代由全社会所有分布式多主体驱动、依靠互联网加速知识传递形成的创新,即企业创新行为在互联式创新网络的演化逻辑,需要基于知识网络的偏好连接规律、度分布等复杂网络的工具来刻画。

在互联的网络空间,每个主体都是创新者

安同良教授团队研究发现,互联式创新超越传统创新理论中仅将企业作为创新主体的限制,将具有知识创造能力的多主体纳入知识网络中,分布式多主体成为数字时代各类创新的“起点”。其中,异质性知识体是指消费者以外的产生新知识的企业、个人及其他组织。团队研究发现,互联式创新呈现四大整体特征:①新一代信息通用技术的支撑性;②各类知识可迁移性;③分布式多主体驱动性;④多层空间的融合性。“如果说团队此前发表的‘卡脖子’技术测度相关论文主要是实现方法论的创新突破,那么这篇文章则是实现创新基础理论的重大推进。”安同良教授介绍说。

论文合作者、南京大学数字经济与管理学院长聘副教授魏婕表示,万物互联的数字时代,与其引致形成更复杂的智能网络化生产相契合。针对呈现多维复杂性的数字经济生产方式与创新生态系统,团队使用复杂经济学新范式主要分析工具——复杂网络来分析数字时代企业创新模式——互联式创新。通过构建互联式创新行为模型,团队将市场中每一个创新的参与者,包括企业本身、异质性知识体和消费者作为网络中的知识节点,而节点间则通过信息传递、市场交易、创新合作以及社会关系等建立连接,揭示企业互联式创新的行为机理——分布式多元创新主体依托互联网形成连接,进而演化形成的互联式创新网络呈现出复杂网络常见特性。

图1所示刻画一个互联式创新网络:论文用圆形A、B、C代表不同企业,用矩形a~e代表异质性知识体,不同颜色的三角形代表不同企业的消费者。同时,论文使用有双箭头的实线表示上述情形之一,企业间的合作创新关系;用单箭头的虚线表示情形之二,企业与异质性知识体形成创新连接;用单箭头的点状线表示情形之三,消费者对企业提出产品、工艺的创新建议。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图1 企业互联式创新网络的示例图

安同良教授团队立足于互联式创新网络呈现出的小世界网络特征以及无标度网络特征,进一步引申出该网络下企业创新行为的两个主要机理:①互联式创新网络的小世界网络特性,使得互联式创新行为表现出连接成本节约、创新效率提升的新特征;②互联式创新网络的无标度网络特性决定互联式创新呈现出知识偏好连接进而引致枢纽节点主导创新。

安同良教授表示,学者应以中国发展中的现实问题为导向。团队通过研究数字时代中国企业互联式创新行为的典型事实,验证互联式创新的基本逻辑。中国企业通过全面数字化转型并运用数字技术进行新场景、新模式、新业态创新,已经形成自己独特的数字创新生态:①在互联网助力下,企业知识搜寻更为便捷,互联式创新使得创新空间网络化;②数字创新平台作为底层支撑者,赋能和孵化多维创新,互联式创新使得创新主体的边界模糊化;③注意力经济引致以消费者为起点驱动创新,互联式创新促使创新链逆转。论文合作者、南京大学经济学院助理教授姜舸表示,团队进一步选取2015-2020年从事企业级ICT业务的中国上市公司500强作为研究对象,进行实证检验发现:数字经济时代创新绩效更好的企业,是融入互联式创新网络更深,采用互联式创新行为更广泛的企业。

万物互联的数字时代,互联式创新如何引领发展?

以万物互联、人工智能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通用技术革命正在重塑全球的企业生产方式、组织结构与创新范式,而中国诸多微观主体已经涌现出引领世界的数字时代的创新行为与模式。依据理论分析与实证结论,围绕在数字时代中国未来如何践行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安同良教授团队提出以下对策思路:

第一,互联式创新形成的多主体协同的全球创新网络,更有利于企业整合资源、搜寻各类知识、攻关“卡脖子”技术,实现关键核心技术的突破。中国企业需要全方位地数字化转型并深度融入万物互联新时代,以互联式创新为抓手,抓住新一代信息通用技术进化引致的“技术创造的机会窗口”,努力成为全球知识网络中的枢纽节点,进而主导数字时代的创新格局。

第二,构筑自立自强的数字技术创新体系,实现数字技术创新重大突破,关键在于多措并举,降低企业的知识连接成本。打通数字基础设施大动脉,加大数字基础设施投资,加快数字基础设施建设,是形成各类主体有效连接的可行路径。以《数字中国建设整体布局规划》等顶层设计为引领,打通网络基础设施、算力基础设施和数字化平台的全场景,构筑高效联通的数字社会基础设施底座。

第三,数字时代创新治理的重心在于促进以知识聚集为核心特征的创新枢纽节点的成长。枢纽节点决定着互联式创新网络的演化。一方面要强化以知识聚集为底层支撑的创新枢纽节点在创新中的引领作用,打造枢纽企业主导的资源共享、协同研发的开放创新体系。另一方面对枢纽节点企业进行甄别与规制。要明辨龙头企业优势地位到底是由于知识偏好连接内生演化,还是其他非市场因素外生形成。以企业对市场主体造成福利损失而非企业规模作为反垄断的标准,鼓励创新反垄断工具。

中国经济学不仅要解释中国的经济奇迹,还要指导未来发展。从中国制造业企业创新测度,到中国高技术制造业技术测度与赶超路径,再到基于复杂网络的中国企业互联式创新,每一篇文章的背后,都凝缩了安同良教授团队的心血和付出,是团队成员通过长年累月的坚持、严谨求实的态度,历经无数尝试和探索后,攻克一个又一个难关,结出那颗最耀眼的思想结晶。观测创新的信号、聚焦创新的变革、探寻创新的路径,一篇篇研究成果就是一个个清晰见证。团队成员用专精的实力,诉说着推进问题导向的理论创新的初心和使命,诠释着深耕中国创新经济学研究的态度和决心。团结奋进、争创一流、勇攀高峰,南大安同良教授团队正在开创新的未来。

论文引用格式:

[1]安同良,魏婕,姜舸.基于复杂网络的中国企业互联式创新[J].中国社会科学,2023(10):24-43+204-205.

作者简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安同良,南京大学商学院院长,南京大学数字经济与管理学院创始院长,管理学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2015年-2019年),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2015年),国家领军人才计划入选者(2018年)、文化名家暨“四个一批”人才工程(2018)。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获得者(2005);长期致力于创新经济学、数字经济学、产业经济学等领域的研究,以国际化的视野与方法追踪国际学术前沿。在国际SSCI杂志Industry and Innovation、《中国社会科学》、《经济研究》等杂志发表论文80多篇。

TOP大学来了(ID:topuniversity)

编辑、审核:TOP编辑部

版权声明:本文经文章作者“TOP编辑部”授权刊登,本文章只为学术传播,并不代表公众号立场。未经授权擅自刊登,将面临法律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