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敢不来享,莫敢不来王,曰商是常。

——《诗经·商颂·殷武》——

大家好,我是姬为毅。

上集我们说到,上甲微虽然灭了有易氏,报了父仇,但是借的却是河伯之兵。

换句话说,富得流油的商部族,居然没有一支像样的武装力量。于是,商部族不得不寻找出路,改变原先信奉自由贸易的原始重商主义,开始实行兵民合一的民军制(《商代史·卷9》),进而将对外战争定为国策,并逐渐发展成强大的国家机器,成为问鼎中原的第二只鼎足。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而这一切,或许就是上甲微在经历丧父之痛后开始的。

01商人如何化身战狂?

可能有看官会问,上甲微的名字怎么很少听人提过,他很厉害吗?

上甲微,名微,甲是日名,而上,则是至高无上之意,古人一般只用“上”来形容帝,也就是所谓的“上帝”,这个“上”字,普通人可受用不起。除上甲微外,商人的任何先公或先王,都不敢僭用“上”字。可见,上甲微在商人心目中地位之尊崇。

不仅如此,《国语·鲁语上》中,鲁国贤臣“柳下惠”展禽说,“上甲微能帅契者也,商人报焉。”也就是说,上甲微继承始祖殷契的事业,商族后人隆重地以“报祭”来祭祀他。而后世的考古发现也证明了,历代商王对上甲微的祭祀都格外重视,尤其是晚商的周祭制度中,上甲微是第一个受日名祭祀的先公。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因此有学者认为,自上甲微开始,商人真正进入了他们有文字记载的信史时代。

而上甲微,堪称商人国家雏形的缔造者。

那么说到现在,你还觉得上甲微这个名字冷门吗?

说完了这位商朝历史的第一位猛男,我们接着介绍商朝第二位著名战狂。

在商人的甲骨卜辞中,只有三位祖先得到了“高祖”的最高荣誉。

其一,是始祖契的父亲夒,有学者认为他就是五帝之一的帝喾,或是《山海经》中的帝俊;

其二,是奠定商部族经济基础的王亥,具体可以参见上一集的内容;

这第三位高祖嘛,便是商王朝的开国君主,汤。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又称商汤、成汤,自号“武王”,从这个称号就可以看出,他是继上甲微之后,商族中又一位武德充沛的风云人物。那么,在成汤执掌商邦国之后,做了哪些惊天动地的大事,成为中国历史上下五千年,第一位被尊称为“武”的男人呢?

02成汤如何无敌天下?

成汤的武德如何充沛,从他发迹的地点就可以管窥一斑。

《史记·殷本纪》中说,“自契至汤八迁。汤始居亳,从先王居,作帝诰。”

“成汤始居亳,”这个记载看似平淡,其实大有深意,这一点,我们从“亳”字的字形就能看出端倪。

甲骨文中的亳字,形态就像是城墙之上的台观,城墙之下,则是一条纵贯护城河沟的要道。可以说,在普遍大都无城的年代,成汤所住的亳,绝不是个只有男耕女织的普通城邑,分明是当时华夏最先进的防御堡垒。而丁山教授在《商周史料考证》一书中认为,甲骨文中的“亳”字,或许就是“堡”字的雏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关于亳在哪里,从古到今,各种说法不下十个,诸如南亳、北亳、西亳、郑亳等等等等,安徽说我们自古就有亳州市,山东人认为亳在曹县,山西人认为亳在垣曲,河南就更多了,有商丘说、郑州说、偃师说、内黄说等等。听到这,你是不是已经眼花缭乱了?

但是,当我看着亳字的字形发呆时,脑海中闪出个离经叛道的暴论来——

商朝人实在太喜欢搬家,搬得多了,自然不值当起新名字,索性啊,把每个待过的都城统统叫做“大邑商”得了,既简单,有好记。那么按照商族人这种不甚严谨的起名习惯,他们会不会把所有类似堡垒形态的防御性城邑,都统称作为“亳”地呢?如果我的暴论侥幸蒙对了,那么亳地在哪,根本不需要再争了嘛,因为像亳这类型的城堡,不仅多,还可能出现在地图上的任何地方,所以,自古至今的亳地争论,可能就有个皆大欢喜的答案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当然,这是我的一家之言,大家姑妄听之,可发一哂。

回到正题,虽说亳的守备固若金汤,但要说最好的防守是什么,答案是——进攻。

当成汤决定不再防守,而选择征战四方后,事情反倒变得简单、粗暴而且无聊了,借用《孟子·滕文公》中的一句话简要概括:“汤始征,自葛载,十一征而无敌于天下。”

(桀)二十一年,商师征有洛,克之。遂征荆,荆降。

(桀)二十六年,商灭温

(桀)二十八年,昆吾氏伐商。遂征韦,商师取韦。遂征顾。

(桀)三十年,商师征昆吾。

(桀)三十一年,商自陑随征夏邑,克昆吾。战于鸣条。桀出奔三朡,商师征三朡。战于郕。

十一战全胜呐,这个战绩,已经很难用战神来形容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而成汤通关前的最后boss,便是将有夏社稷败坏得摇摇欲坠的夏桀。只不过成汤没想到呀,有朝一日,自己的后代纣王也好不到哪里去,和这位夏桀半斤八两,断送了商朝江山。当然,汤武革命的过程同样精彩,丝毫不比武王伐纣逊色。不过为了让周人尽快出场,这部分的故事实在不能再多说了。

当是时,夏桀为虐政淫荒,而诸侯昆吾氏为乱。汤乃兴师率诸侯,伊尹从汤,汤自把钺以伐昆吾,遂伐桀。……以告令师,作汤誓。於是汤曰:“吾甚武”,号曰武王。桀败於有娀之虚,桀奔於鸣条,夏师败绩。(《史记·殷本纪》)

总而言之,成汤连战连胜,吼出一句“吾甚武”的口号,于是,历史上的第一位武王,闪亮登场。

鸣条之战后,夏朝败亡,但成汤的征服并未告一段落,他再接再厉,专治各种不服,一切就像《商颂·殷武》中的赞歌唱得那样,回肠荡气——“昔有成汤,自彼氐羌,莫敢不来享,莫敢不来王。”

嗯,在押韵这件事上,《诗经》不愧是万诗之祖啊。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那么成汤之后,商朝人对诸夏的征服,就这么结束了么?

03商朝征服可有止境?

和前任夏朝统治者的偏安理念不同,商朝人灭了夏桀之后,并不满足于现状,只当个天下邦国联盟的共主。恰恰相反,成汤之后,历代商王也都没有停下继续征服四方的脚步,他们承袭着相同的信念,那就是,泱泱大邑商的领土,从来都不是充话费送的。

于是乎,商朝通过对周围方国的频繁战争,掠夺钱财、牲畜、人口,使其疆域及影响力空前扩大。而在经历了九世之乱、盘庚迁殷后,商王朝迎来第三位猛男——武丁,他将上甲微和成汤的事业,推到了前所未有的巅峰之上。

在甲骨卜辞中,武丁用兵非常频繁,征伐过虎方、雩方、周方、归、糜等数十个上古方国,武丁征服的区域大多位于大邑商的西北、西南地区,作战的主要目的也很简单,就是为了获得大量的青铜、龟甲以及人牲,最终建下《商颂》中“挞彼殷武,奋伐荆楚”的伟业,因此,武丁被后代商王尊称为“高宗”,并在日名“丁”前加上“武”字,功绩比肩商汤,是晚商阶段当之无愧的第一战狂。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商王的武德甚至影响到他们的王后,武丁的爱妻妇好,就是个能驰骋疆场的上古第一女战神。殷墟遗址中立有一尊妇好雕像,她手中拿着的是一柄铜钺,在商朝,钺并没有实战作用,但是在活人祭祀中,却是砍下人牲头颅的大杀器,而妇好,很可能是这种血腥恐怖仪式的行刑人之一。

武丁之后,其子孙商王继续开疆拓土。商人史诗《玄鸟》在提及大商朝鼎盛时期的疆域时唱道,“邦畿千里,维民所止,肇域彼四海。”商王朝势力所及之地,东起海岱,西至关中,南及江汉,北达河套,影响力甚至还远播巴蜀、湖熟地区,以至于内蒙古草原之上……

当然,有了尚武buff的商朝人,依旧没有忘记自己在经商方面的传统艺能。

商朝祖先虽然擅长畜牧,但华夏文明发展得太快,养牛养马已属于落后产能。当时天下最先进的科技,是青铜冶炼、提花织机等第二产业,有着极高的技术壁垒,商朝人光靠贸易,只能买到商品,却无法获取技术。可是,如果加上武力呢?

于是,在商朝统治者“以德服人”的谆谆教诲下,全华夏最优秀的手工艺人,不得不背井离乡,被迁徙到大邑商的手工业区中,供统治者剥削奴役。至于那些不听话的技术人才,就会在各种祭祀中被拆成零部件,等待考古队员对殉葬坑的发掘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总而言之,有了商业、军事两大支柱,商人由富而强,变成巨无霸般,不可撼动的存在。

可是,得江山可以靠打打杀杀,坐江山可不行。

地盘打下来了,就需要考虑治理问题,否则和土匪有什么区别?

那么商朝人是如何开启定鼎天下的第三只鼎足,坐稳了近六百年江山的呢?我们下集再聊。

我是姬为毅,《大周八百年》,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