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编辑丨拾初集团

11月11日,这场提前一个月就已启动的购物节,终于在近日正式落幕了。但从消费者到商家,记者听到最多的词是——安静。

2023年的“双十一”,或许是有史以来最冷清的一次购物狂欢。

百度指数显示,“双十一”的热度着实一年不如一年。其搜索量在2017年达到峰值,此后逐年下降。今年更是可以称为一个“冰点”,峰值搜索量较去年同期下降了60%,离曾经巅峰期的关注度更是差距甚远。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No.1

双十一惨遭滑铁卢?

电商业绩数据如何?

与此同时,“一觉醒来双十一结束了”、 “今年双11变更静悄悄了”等词条再次登上微博热搜。各平台依旧默契的没有披露具体交易额。那么,今年真的就没有相关数据披露了吗?相关平台企业表现到底怎样?近日天猫、京东等发出了双11战报,平静的外表下,今年的双十一似乎也没有那么平静。

天猫表示:今年消费者对天猫双11迸发出更大热情,全周期累计访问用户数超8亿,创下历史峰值。88vip用户规模突破3200万,再创历史新高,成交同比双位数增长,“用户为先”战略效果凸显。商家对天猫双11表现出更强运营热情,周主动运营商家数同比增长150%,日均广告付费商家数同比两位数增长。

京东表示:截至11月11日晚23:59,2023年京东11.11成交额、订单量、用户数齐创新高,京东采销直播火爆出圈,京东采销直播的总观看人数已突破3.8亿。目前累计超过60个品牌销售破10亿元,近20000个品牌成交额同比增长超3倍,新商家成交单量环比增长超5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再来看看全网数据,根据星图数据的监测,10月31日20:00-11月11日23:59(京东监测起始时间为10月23日20:00),综合电商平台、直播电商平台累积销售额为11386亿元,同比增长2.08%。

其中,综合电商平台总计销售额为9235亿元,天猫占据销额榜首。对比去年9340亿的成绩,下降105亿元。直播电商、新零售、社区团购等平台今年发展势头依旧火热。直播电商销售额为2151亿元,GMV排名依次为:抖音、快手、点淘。新零售总计销售额达236亿元;社区团购销售额为124亿元。

No.2

从“二选一”到“最低价”

消费者对于双十一心态愈发消极?

每年双11,都是伴随着硝烟开场的,今年也不例外。今年,天猫宣称:“全网最低价”是核心目标;京东零售CEO辛利军说:“真便宜,闭眼买”;拼多多表示:“天天真低价”。硝烟味十足。

所谓“底价协议”,指的是商家承诺在特定促销期间,为特定平台提供国内全网最低价格。不止一位电商从业者表示,“底价协议”普遍存在,违约金百万元起。2018年,拼多多也卷入“二选一”的纷争。拼多多指责天猫对商家搞“二选一”,导致许多商家被迫退出拼多多的活动、下架商品,关闭旗舰店。天猫方面表示“二选一”不存在,是拼多多在“碰瓷”。

为何价格战如此激烈,反而“双十一”越来越冷清了呢?

因为对消费者来说,双11还不是二选一、三选一,甚至“多选一”,因为“最低价”也有前提。定金、红包、消费券、购物金、满减、秒杀等复杂的优惠机制,加上多平台比价、不同平台的会员优惠、不同促销页面的下单,都会导致商品实付价格的差异。

此外,全年遍地是折扣的促销,也让消费者对“双十一”脱敏。在抓取的微博讨论中,“没意思”“一年都有”“每天有”等和脱敏有关的字眼被反复提及。这说明面对“双十一”,消费者心态越来越消极,更难受平台营销的影响做出冲动消费的行为。早期“双十一”之所以有较大讨论度,多半是因为它的稀缺性,而当折扣、促销日常化后,消费者便不再期待。正如网友黄先生所言,“错过了双十一,还有双十二,元旦也能买,618也可以买,平日各种520,甚至清明节也有活动,不缺这一个购物节。”

No.3

“多巴胺经济”爆发

哪些行业赛道值得关注?

双十一真的要凉了吗?很多自媒体平台甚至放话双十一即将消失。但不得不提的是今年的战报中仍有些产品类目表现亮眼,值得关注。记者11日从电商平台了解到,今年双十一,一个主要消费趋势是以电竞、骑行、滑雪、潮玩等为代表的,注重情绪价值的商品——“多巴胺经济”开始爆发,这也预示着更多新品牌涌现,消费者更愿意为快乐买单,成为未来的一个大趋势。

值得注意的是,消费者更愿意在食物上花钱。“吃”类商品的涨幅较多,同比增长了10.4%,“用”类商品涨幅有限,为8.5%。除了赛道越来越细致,和往年相比,今年双十一男性消费崛起。近日,“男性消费力首次超过宠物狗”引发热议,这一情况在天猫、京东等电商平台上也得到体现。

此外,国货美妆表现亮眼。相关券商分析师表示四季度业绩有望稳健兑现。展望明年,随着消费逐步复苏,板块弹性有望加速释放,中长期来看,美妆赛道成长性优、医美行业渗透率低,市场空间广阔,未来有望受益于技术迭代、产品推新等实现持续增长,坚定看好板块基本面表现。此外,考虑到龙头企业具备较强的产品推新和品牌运营能力,以及医美行业严监管常态化、产品审评周期较长有望进一步放大龙头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