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视频
苍洱之间 百花绽放——白族(完整版) | 美丽云南第三季

说起白族,你会想到什么?是曾风靡一时的音乐爱情电影《五朵金花》,是苍山洱海间唱响的“大理三月好风光”,又或是将“风花雪月”戴在头上的白族少女,还是白族舞蹈家杨丽萍以灵动身姿诠释对美的向往?

云南特有民族白族,是一个具有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的民族,对祖国西南边疆的开发与发展作出过重大贡献。

白族历史,融合发展

白族与汉族以及其他民族之间的交往交流有着悠久的历史渊源。白族文化是以自身的文化为主,融合众多民族文化和地域文化的成果。数千年历史发展过程中,白族文化融合了氐羌文化、古越文化、荆楚文化和汉族文化等众多文化,促进了白族文化的形成和发展。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大理白族传统村落

白族聚居的大理地区,是云南较早进入新石器时代、青铜文化的区域。特别是洱海周边,气候温润,适宜人类繁衍生息。唐朝天宝末年以后,南诏地方政权形成了对云南的统治。在南诏统治较深的洱海地区,各民族相互交融,形成了一个新的民族——白族。白族与其他民族一道,在南诏、大理地方时期增强了与云南各地的联系,将洱海地区经济、文化、科技的发展推向了新的高度,谱写了云南历史发展的辉煌篇章,对唐宋乃至周边的发展都起到了重要推动作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白族劳作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白族妇女

白族文化,百花齐放

早在唐代以前,白族就吸收了中原“二牛三夫制”耕作法,即“犁田以一牛三夫,前挽、中压、后驱”。这种犁耕、合作、深翻的耕作方式,在当时是一种较为先进的农耕技术。农耕文化影响了白族的传统文化,包括民居、习俗、节日等等。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大理白族地区试验成功的“滇榆1号”“合榆1号”“榆杂29”,先后3次创新稻单产的世界纪录。围绕农耕文明,畜牧业、渔业等方面的发展也较为突出。在生产建设的同时,白族也很注重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相处之道,直至今天,白族地区还有许多有关植树护林的节日,如插柳节、祭山节、缀彩节等。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大理白族三月街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白族劳作

明清时期,白族大量接受汉文化。明洪武十七年(1384)“诏命云南增设学校”,白族地区兴建许多书院、乡塾,自此,科举出身的白族知识分子日益增多,白族地区文化教育位居云南全省民族地区前列。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泛舟洱海的白族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白族妇女制作美食

此外,白族在冶金技术、木石雕刻工艺、绘画、制墨、测绘技术、茶叶研制等方面盛极一方。《云南省志·民族志》记载,大理白族木雕,尤以剑川木雕为最。非遗剑川木雕鼎盛之时有“一两木屑一两白银”之说,被誉为“西南第一木雕”。始凿于唐南诏时期的石钟山石窟,与敦煌莫高窟同属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此外,白族在天文历法、民间文学、曲艺、音乐、舞蹈等文化艺术方面同样璀璨。根据东晋时期《华阳国志》的记载,白族先民任永已是当时闻名遐尔的天文学家。生动再现南诏、大理国地方政权社会风貌的张顺、王奉宗《南诏图传》和张胜温《大理国梵画长卷》,结构严谨、色彩夺目,被誉为“南天瑰宝”。白族是全国最早使用铜鼓作乐器的民族之一;《南诏奉圣乐》传入中原后,被列为唐朝宫廷14部乐曲之一。如今,白族吹吹腔、大本曲、白剧、白族扎染技艺、白族三道茶、白族绕三灵等被列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白族特色建筑照壁前的刺绣少女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白族妇女刺绣

民族交往,惠及四方

长期发展以来,白族是一个开放包容的民族,积极吸收周围民族的优秀文化,尤其是汉文化,不断融合发展,同时又将自己的文明传播到周边的各民族中,影响了周边地区民族的发展进步。

白族在建筑方面才能卓越。建于南诏、大理国时期的大理崇圣寺三塔、弘圣寺塔、佛图寺塔,昆明东寺塔、西寺塔等著名古塔,虽经千年风雨剥蚀和地震摇撼,至今仍然屹立。白族民居建筑水平同样高超,有“三坊一照壁”“四合五天井”等典型建筑类型,注重照壁和门楼建筑,飞檐翘角,并以泥塑、彩画、书法等装饰,建筑彩绘(白族民居彩绘)2008年第二批入选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同时白族民居建筑大多融合了木石雕刻工艺,“无处不雕,有雕必精”,壮观而精巧,影响了周边地区各民族的建筑文化。

白族用纸较早,文化发达,不仅造就了白族地区“文献名邦”的美誉,同时还影响着周围民族地区造纸业的发展,并沿着南方丝绸之路传播到印度次大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大理白族古城

在数千年的时光沉淀里,白族文化兼收并蓄,包罗万象,茁壮繁育,成长为一棵百花绽放的繁茂古树,绚烂至极。他们世代栖居在苍洱间“风花雪月”的诗意之地,不觉岁云暮,眼见即远方。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