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坛 / 布衣诗人孟浩然(五)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黄金燃桂尽,壮志逐年衰。

日夕凉风至,闻蝉但欲悲。

01

大家印象中的孟浩然,盖是一袭长衫、样貌清廋的落魄书生形象,当然最重要的还有他身后的闲适田园。

其实28岁以后的孟浩然,留在家乡的时光是很少的。他“三入长安”、“三游湘湖”、“三下江东”、“空滞洛阳”,后半辈子的大部分时光都是在“历江湖”中度过的。

细读孟浩然的半生,便可知在大唐王朝,一个布衣想要“释褐”有多么的不容易。

02

从28岁开始,孟浩然就开始为仕进奔波不休,通过种种手段寻找入仕的机会。

开元三年(715),在朝堂争斗中落败的张说出任岳州刺史。张说虽然贪财,但为人豪爽喜掖进后辈,也是呼朋唤友的组局达人。

没过多久,张大人的美名和轶事就传遍了荆岳大地。心怀大志的孟浩然当然不会错过这个大好机会。开元四年(716)八月,孟浩然由襄阳南下岳州,拜见张刺史。他的一首干谒诗《望洞庭湖赠张丞相》成为千古名篇,也让他在荆楚大地声名鹊起,为他赢得了“诗伯”的雅号。

《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

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欲济舟无楫,端居耻圣明。

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

八月的洞庭湖水满湖平,有如天上的涵虚圣境。“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两句写得举重若轻,即将洞庭湖云雾飘渺、岳阳城气势恢弘的人间胜景刻画得入木三分,又飘飘然带着几分仙气,一下子便有了清新脱俗的意味。

继而用湖上的小舟引出了求仕的机心,简直可谓无缝衔接。每日这般虚度光阴,时时感到有愧于这光明盛世。想要行船,却无舟楫可使,只能坐观他人垂钓,徒剩一腔羡鱼之情。

后世诗评家向来赞誉孟浩然的诗作“兴象具足”,并非虚语。你看他就这样不着痕迹地将自己的心思和缓托出,不卑不亢而又自然而然。所有的字句既合情又应景,显然已经超越“景语即情语”的技术范畴,而达到了“妙手写妙心”的境地。

一首诗写得气象宏阔又情感真挚,显然非常对张丞相的胃口。气度不凡的张大人素喜阔朗,他本人的诗作中也多是“巴陵一望洞庭秋,日见孤峰水上浮”之类的清新雄阔气象。

这是孟浩然第一次向世界推销自己。

03

念念不忘必有回响。

多年以后,张说回归朝阁,几番人事更迭,他依然没有忘记岳阳湖畔那个意气风发的年轻士子,于是将他举荐给唐玄宗。开元十一年,孟浩然以一介布衣的身份应诏入京,轰动一时。终唐一世,能得此殊荣的诗人也就他和李白两个。由此可见,李白对他的崇拜不是没有来由。

他这一次入京盘桓将近一年,在张说的引荐下屡次出入朝阁文会,并留下了千古名句“微云淡河汉,疏雨滴梧桐”。王士源在《孟浩然集序》中对此事有详细记载:“间游秘省,秋月新霁,诸英华赋诗作会,浩然句曰‘微云淡河汉,疏雨滴梧桐’。举座嗟其清绝,咸搁笔不复为继”。

一句诗干翻了秘书省满堂的才子,这样的壮举确实可以拿出来吹一辈子。

04

可不知为什么,如此才华横溢的孟浩然并没有被朝廷录用。

关于孟浩然为李隆基弃用的故事一直为后世津津乐道,流传最广的版本如下:说在王维待诏金銮殿期间,有一天孟浩然到王维的职所游玩。恰逢李隆基私访,孟浩然惊慌之下躲在床底。后被皇帝召见,让孟浩然作诗,孟浩然写了“不才明主弃,多病故人疏”等句,惹的李隆基不快,旋放归南山。

这典故一看就漏洞百出,要知道“不才明主弃”句出于《岁暮归南山》,显然是他回到家乡南山后才写的,时间上就不对。其二,从王维的生平考校,王维这一生从来没有待诏金銮殿;遍检《唐书玄宗纪》《资治通鉴》等史书,也可知唐玄宗从来没有“幸维所”。最大的漏洞则是王维开元十二年的时候,还在济州任司仓参军,根本不在长安。

扑朔迷离的放归真相为孟浩然的生平增添了许多传奇色彩,从玄宗的起居注可知,孟浩然大概率连皇上的面都没见到,让李隆基背上他求仕失利的大锅,确实也挺冤枉。说一千道一万,这一次布衣入朝最终的结局就是:孟浩然没有捞到一官半职。

可见即便有了大拿的举荐,大唐公务员的offer也不是十拿九稳的。

05

或许有人会说,朝廷不是开了科举吗,孟浩然为什么不走进士之路。这里就要说说唐朝的科举取士。

在我们大多数人的印象中,只要你能经受十年寒窗,必能一朝冲天走出寒门。实则不然,唐朝廷招揽人才的根本还在于举荐和门荫,基本占到了八成比例。

再来说说那个貌似公平的科举制度,实则也要朝中有人才行。因为唐朝的科考是不糊名的,在正式考试之前,你要先在主考官这里挂上名号。士子门可以直接向主考官呈献简历和作品,也可以通过其他权贵向主考官举荐,大唐诗坛别开生面的干谒诗品类就由此而来。

或者另辟蹊径让自己名声大振也是可行的。据传陈子昂在科考之前就通过“千金买琴再砸琴”的壮举,为自己造足了声势,这样的“流量王者”考官们不关注都不可能。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且唐朝每次科考录取的进士数量也是极少的。有学者根据《唐六典》中的记载推算,每次考试全国上下生员大概在20万,经过州县学及国子学等教育机构的严格选拔,真正能够入京考试的人数大约2000,最终中举的则只有20人左右。

可见唐朝的进士考,比上清华北大难多了,你看我们的大诗人杜甫、李白都不是进士出身。终唐290年,所有的进士加起来也就6000多人,这些数据都是有据可查的。

但凡有点门路的,都不会把科举当主要出路。

06

直到40岁,一直没找到出路的孟浩然才决定赴京科举赌一把。

可惜他的运气着实不好。

垂拱元年,武则天当政之后,为了要大举提拔寒门素士,就“以杂文为第一场,后又专录赋诗”,也就是说从武则天一朝开始,赋诗能力才成为考校士子才能的重要指标。

因此,孟浩然在家乡苦读期间,就曾下苦功修习韵诗。据王辉斌教授考证,在孟浩然的37首五言排律中,唐廷试贴规定的“六韵八韵”体式就有34首,几乎完全是依照“试帖”之规定而为。可见他为科举应试所作的种种努力。

谁知到了开元十六年十二月,有国子祭酒杨钖上奏朝廷,建议科举考试应以《左传》《周礼》等为主。作为大唐“国立大学”的“校长”,他的建议皇帝不会不重视。最终李隆基采用了他的提议,于是开元十七年的那一场科举,主考内容是立足于《左传》《周礼》的“尽贴平文”。

用我们现在的话说,那一场考试的作文不考韵诗而转考散文了。这一政策对于“词赋亦颇工”、擅长韵文的孟浩然来说,就太不友好了,他的落第也就解释得通了。

07

孟浩然的心理素质并不好,每一次失败他都要花好长时间才能走出来。上次求职失败在外游历数月,这一次科考失败,干脆几年不回家,也是无语到了极点。

更无语的是,他最好的一次机会也被他自己作掉了。

开元二十三年,韩朝宗出任荆州长史、襄州刺史兼山南东道采访使。韩朝宗为人豪爽,和张说一样喜欢提拔年轻士子,李白就曾经在《与韩荆州书》中写过“生不用封万户侯,但愿一识韩荆州”之句,可见其在青年士子中的名声和影响力。

据《玄宗纪》记载,开元二十三年一月,朝廷为了扩充“公务员”队伍,给五品以上清官及刺史下了举荐人才一名的特别任务。荆州长史韩朝宗十分赏识孟浩然,就把这个名额给了他,并且和他约定日期上京。

关于孟浩然这一段传奇最广泛的结局便是:他在启程的日子和朋友喝酒喝得忘形,为了不爽朋友之约就生生放弃了这次绝佳机会,然后孟浩然就在史册里留下了重诺守信的美誉。

看到这里属实有些不明白,如若以上述剧本来看,与朋友喝酒是为了不爽约,难道放韩大人鸽子就不算爽约吗。如此说来,那他岂非是以一诺换另一诺。私以为因为孟浩然的怀才不遇,后人在为孟浩然写传记的时候便掺杂了许多的感情因素。

08

关于这一次举荐,大概率是孟浩然主动推拒的结果。

《秦中感秋寄远上人》

一丘常欲卧,三径苦无资。

北土非吾愿,东林怀我师。

黄金燃桂尽,壮志逐年衰。

日夕凉风至,闻蝉但欲悲。

这是开元十七年秋天孟浩然进士不第,滞留长安求仕无果,灰心丧气之下写的述怀之作。诗句“北土非吾愿”不知是他潜意识里的逃避心理呢,还是他在那一刻终于清醒地认识了自我。“黄金燃桂尽,壮志逐年衰”一句,倒是真实道出了他求仕多年无果的疲惫心理。

仕或隐,答案在那一刻就早已明了。

只不过他在涧南园的明月清风里,偶见高堂白发苍苍,心里负疚,那些被他安放在角落的远志就会死灰复燃。每隔几年就有一次的求仕之路,就是他的良心安抚剂。

所以说,性格决定命运,大体还是有道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