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峁遗址石破天惊!强大的证据让华夏文明主线完整无遗地呈现!

——三星堆让夏商周断代工程乱了阵脚,石峁遗址再添新乱,成了一锅粥!

——慎重建议:夏商周断代工程应该重构!以免浪费资金和耗人青春!

作者简介:吴粲又名代蔚,毕业于四川大学。策划学(策划经济学)的开拓研究者;并致力于从自然科学角度研究时间;还花大量精力研究过希尔伯特几何、非欧几何、极限问题及自然哲学,颇有心得。2021年3月偶然发现了与所从事的祖传工艺的相关性,进入三星堆的研究,提出了一些新观点。

◆特别声明:原创学术文章,转载或摘引必须指明出处、必须符合学术规则、法律许可,否则追究学术不端或法律责任!

一、三星堆让夏商周断代工程乱了阵脚,石峁遗址再添新乱,成了一锅粥!

1.三星堆究竟属于谁所为?是什么时代?

笔者从众多实证分析,最后得到:三星堆就是晚商都域。

而碳14测定三星堆的埋葬物也是此时期,正好吻合。

按照夏商周断代工程三星堆就只能,而且必须落在古代地方方国——古蜀上,但另外一个大问题出现了,古蜀主要依据的文献是《华阳国志》、《蜀王本纪》,而这二本书都清清楚楚记载:第一个蜀王——纵目人蚕丛建立起来的古蜀国是在周朝中后期。

如此明显的硬伤如何挺得过去?

2.三星堆还能勉强唐塞过去,但石峁遗址怎么也翻不过坎了!

(1)石峁遗址介绍

它位于陕西省榆林市神木市,高家堡镇石峁村的秃尾河北侧山峁上,1976年就被发现,经过系统调查和考古发掘,确认了由皇城台、内城、外城三座基本完整并相对独立的石构城址组成,面积约425万平方米。世界上最大的古代史前城址是苏美尔人建立的乌鲁克遗址,面积约为435万平方米,石峁遗址与其规模相当,是我国已知史前城址中最大的一个。

石峁城址大体量的建筑全是用石头堆积而成,推算总用石料12.5万立方米,在中国考古上绝无仅有。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外城东门址,体量巨大、结构复杂、筑造技术先进,是中国目前所见最早的城门遗迹,被誉为“华夏第一门”。

皇城台底大顶小,呈金字塔状,四周包砌了多达9级的层阶状护坡石墙。

该遗址先后收获“中国六大考古新发现”、“世界重大田野考古发现”(2013年)等。

2019年5月9日,被列入中国申报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录。

2022年12月16日,被公布为第四批国家考古遗址公园。

看看媒体报道的标题,就知此遗址的份量。

凤凰网,2019年9月26日“石峁遗址:石破天惊的新发现不断颠覆传统认知”。

中国青年网,2023年9月16日“石峁遗址博物馆即将开馆,该遗址为我国已知规模最大史前城址”。

新华社,2022年11月4日“陕西石峁遗址:‘石破天惊’的中国最大史前城址”。

人民网(人民日报海外版),2023年10月30日“勾勒中华文明绚烂图景”

(2)若依据夏商周断代工程,石峁遗址究竟应该什么时代?属于谁所为?

经碳14系列测年及考古学证据表明,目前得出石峁遗址距今4300—3800年前后,依据夏商周断代工程成果为:石峁遗址是仰韶文化再到龙山文化晚期,处于新石器时代与夏朝的过渡时期,即“中华文明的前夜”,属于中国北方地区一个超大型中心聚落。

但大问题出现了:由石头堆砌的城墙、大平台、高大的城门、面积425万平方米,还有如此发达且规模大的手工业,坐落于中国国土上让人石破天惊的古代遗址,难道仅仅只作为古代的一个“超大型中心聚落”?而没有国家管理?

(3)石峁遗址的众多物证尤其图案、雕刻显示它就是夏朝晚期!

石峁遗址出土的多种文物与良渚的文物互为证据,形成更强大的证据链得到结论:石峁遗址就是夏朝晚期。从出土器物所包含的工艺和技术含量分析:陶寺文化比石峁所处时期要早或是当时的一个方国或部落,而龙山文化在时间上比石峁最少早1000年以上。

三、从5大主线证据分析石峁遗址如何承上启下,构架起了华夏民族的整条脉络

1.5大主线互成证据,然后形成证据链

第1大主线,龙文化。华夏民族一直称为“龙”的子孙,也是我们的精神崇拜,它的源头在哪?中间如何传承?如何延续至今?请认真看下图: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上图若没有石峁遗址,对于龙的来源及传承较难理解,有了这些图案后,就一清二楚。

第2大主线,玉文化。华夏民族喜欢玉文化,也是一种民族特征,贾湖遗址一期发现的玉器,单体数量为37件。贾湖遗址上限距今9000多年,从这一主线作为证据就可以将华夏史追踪到近万年前。

◆(注:所以认为笔者表达的“接近万年”有夸张的,请看清楚,是在此条件下接近万年,而且有关贾湖遗址的另一重要证据,将在论文中分析,对于接近万年的历史将更加有说服力)。

第3大主线,青铜以及更多金属的使用。金属决定了人类文明的程度,自然是人类文明史上的一条重要的主线;以青铜的多少、特作工艺的先进与落后,从而可以得出遗址之间的时间先后顺序,因为青铜工艺的冶炼与加工,作为人类文明的重要科技技术,其水平随着时间顺序递增。

第4大主线,图案和文字。这是人类文明史上十分重要的一条证据主线。

◆石破天惊的是:石峁遗址出土了不少石头图案、头像雕刻、两个外城东门址和附近出土了300余幅壁画,构图精美,色彩斑斓。笔者依据三星堆及众多史前遗址掌握的“上古语”、“甲骨文”的特点,已经大致破解了这些图案,答案让人震感!

◆它与三星堆一样,竟然是当时一种国家史料馆的形式!

其内容主要记载了:人类从哪里来?当时知道的一些先祖顺序;逝去的夏朝帝王们等内容(下图为石峁遗址出土的众多头像,片来源:器晤 考古汇 文博山西)

尤其其中记载了人类的起源,以及经历的几个阶段,不知是当时的想象或根据真实的流传,而结果与当今自然科学体系理论与化石验证竟然相符合,但其中还包含了更详细的过程。

这也佐证了笔者先前对三星堆的判断:出土的文物中内了一种“上古语”并用来记事。

如下图,这是石峁遗址出土的二个石像雕刻,却内涵了重大的自然科学理论,前面一个有嘴、舌头但没有牙齿,而后面一个有了嘴、牙齿,但舌头内进了,显然它表示了人类的一种进化过程,与当今的进化论正好吻合,正好得出人类是由低级向高级进化的过程。

再看下图,左边是石峁遗址出土的石墙上的刻纹,右边是半坡彩陶盆的人面鱼纹,图像有很大的相似因素。石峁遗址在此方面又起了桥接作用,从另一条证据链与马家窖、半坡、齐家文化的那些陶罐的文化紧密联系起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说明在夏朝甚至更早时期,人类已经意识到要传递给后代一些重要的信息:当时他们的祖先来自哪里?发生了哪些重大事件?有哪些重要人物?同时想方设法记录下来,而采用了当时能做到的方法:雕刻、图案、简单的符号等。这就是历史、档案的原始模型。

此方面的内容,我们将用自然科学的论文形式进行研究。

第5大主线,(暂时隐藏),在论文中分析。

三、有石峁遗址作为证据,铁版铁钉,良渚就是夏的起始都城,石峁就是晚夏!

1.很多人质疑或讨论,依然完全无视证据!

笔者在前面二篇文章,列出了多个证据,得到结论:良渚就是我国第一个国家性质的夏朝的都城,中华民族称有5000年历史,也就是从此计算。

文章引起了较大反响,很多读者进行了讨论,有的读者进行了质疑,但依然是完全无视文中列出的多个证据,或忽略本文的表达:更多证据及解读须等待论文。

很多读者列出了大禹治水的不同之地,当然也有黄河的青铜峡、长江的铜锣峡,这两处自然包含了用铜斧劈开的神话传说。

笔者前年才进入破解三星堆时,也被这些观点诱导,未作任何思考就深信了这些民间的传说,还为此写过一篇文章。但后来随着笔者的深入研究,才猛然发觉,千万不要把这些传说作为考古资料!

有读者也列出了铜锣峡的卫星照片,指出一定是人为,那么就落到了大禹身上。

然而,大自然的鬼斧神工造就的不可思议和神奇之处,举不胜举,根本与人为完全无关!流传几千年说月亮上有一个人一直在锯树;桂林遍地奇峰异岭,我还认为是史前人类留下的立体字,像此类传说或臆想,无法用让人信服的实证来证明,肯定不能作为考古依据。

笔者家住嘉陵江边,就是上世纪七八十年代还亲身经历了洪水带来的灾难,亲眼目睹了嘉陵江多少船只在急流险滩中撞上暗礁中被瞬间沉灭,那时对治理洪水的能力都还有限。

大禹时代治水用的工具绝大多数是陶器、石器和木器,铜制工具只发现有小型刀具。用人挑、抬,治水能有多大能力和范围?不要完全抛开自然科学的水平去幻想。

一些读者坚持认为大禹治水在某地,请指出能够经“科学体系实证评估”的“治水工程”,而不是传说、神话。良渚成功申办了世界文化遗产,其治水工程作为其中之一的项目,是经过了众多世界专家评估认可的。

有兴趣去看看电视鉴宝节目中的“国宝帮”,把自己的藏品让专家鉴定时,编故事、绕圈子、天南地北,而专家只就所看到的文物进行实证分析,然后藏品人就不高兴了,指责专家没水平:乱鉴定“国宝”要负责任,甚至无理取闹,笑话百出。整个过程就是不正视证据,沉醉在自己错误的、虚幻的认知里面不能自拔。

夏商周史前考古,无论民间甚至学术界人士,毫不夸张存在很多这种“国宝帮”,笔者都遇到过多人,根本不讲证据!

2.由读者提出的甲骨文“夏”字真伪,展开谈考古研究的文物真伪核查。

(1)甲骨文的“夏”字真伪。

笔者在前一篇文章引用了一个甲骨文“夏”字,见下图第一个字。当时也搜索核实过,查到此字来自于《汉字源流字典》,并且也核实了笔者所购的许慎著《说文解字》该版也有此字。

但一读者在评论中指出:该甲骨文“夏″字是上世纪一个炮制百家姓图腾符号的人自己画。笔者再进行了仔细核实,四川大学徐中舒老先生所著《甲骨文字典》未收录“夏”字,王本兴《甲骨文读本》有夏字的甲骨文,但不是此字形,网上流传《甲骨文对照表》也无“夏”字,说明上图第一个甲骨文字确实不存在。

幸好这个甲骨文与良渚是“夏都”没有关系,即使存在只是佐证大禹这个人治水而已。

而以下的甲骨文才是良渚作为“夏朝”的重要证据之一,该字刻在一块玉璧上,现今保存在良渚博物馆。

提醒好好保藏,最好列为不能出国的重要国宝。

前一篇文章解读此字为“夏”字,一些读者提出质疑,说可以凭自己的想法解读为其他字,在还未法定确认此字为“夏”时,这种认为确实有道理。但与此字相关的有6条证据并且互相佐证形成强大的证据链,才最后确认为“夏”字(相关解读见论文),所以并非只是单一或主观的认识就行。

(2)因为是严谨的学术文章,笔者引用文物及其他重要证据时都先要认真核实真伪,证据对结论影响很大,差之毫厘,隔之千里。

有时为了核实一件文物的真伪,笔者要花几天时间。

有些文物初次看到时非常激动,但经核查却是民间制造的假文物。笔者已经遇到过多次,剔除了很多假文物,比如笔者曾经看到一篇文章,中间插入了一些文物图片,介绍是成都羊子山祭祀台出土,如果文物是真与纣王就有很大关系。结果笔者查了挖掘报告,根本没有提到其中的几个文物,再查了很多资料核实,最终发现这些是民间的假文物。

而且笔者尽量引用保存在遗址的博物馆的文物,然后还必须核实挖掘报告,就是故宫或国家博物馆收藏的文物,笔者都尽量少引用,因为它们收藏的有些文物是从民间征集,而这些文物有的来历不明,有可能是后人臆造,不是来自出土。

因为这两馆收藏的文物是从稀奇、工艺精湛、外表美艳等角度,有时并不强调学术研究的:原生性。比如玉琮,笔者在当初研究时追踪到了一些保存在故宫、国博的文物,对一些玉琮非常纳闷、苦恼,因为正常情况下,不应该出现这种尺寸、形态,但它却存在了,并且还被收藏在重要的博物馆,一般情况下不可能造假。

但随着深入研究,才最终发现它们不是出土物,而是后期制造品,比如明清时期一些工匠根本不知道玉琮的真正用途,只根据自己的理解、想象,选择品质很好的玉,制作出了工艺精湛、外观赏心悦目、尺寸较长的玉琮,结果被皇宫、贵族收藏,然后保存下来或被征集进入故宫、国博。

这类藏品只能是工艺、艺术品!

完全脱离了本身的内涵,甚至完全背离了考古价值,如果从学术价值,这完全是垃圾,因为严重影响了学术研究。

研究三星堆更要小心,稍不注意,如果不认真核实就可能踩到此雷,一些普通文章甚至论文引用的文物图片就可能是来自臆造的文物,如果作为学术引用,整个研究基本是报废。所以笔者引用三星堆的文物时,必须查到是博物馆展出或主网介绍过,而且要核对挖掘报告。

3.良渚就是“夏朝”都城,再看证据分析。

◆具有三大元素就应该倾向于往“夏”认识:出土如此多的龙的形象、人与龙融合的图腾、能够经科学体系评估的史前浩大的水利工程!

还不说更多的元素,具有这三大元素就应该高度倾向疑似夏都!

以下良渚的图腾设计体现了相当高的艺术水平!所以艺术水平不分历史先后,唯一的评价标准就是作品的好坏!古人在艺术方面的造诣已经达到了较高水平,即使过了几千年,当今的艺术家们不一定能企及。

此图腾包含了“夏”的三大元素。

第一大元素:龙,证据:龙作为华夏民族的精神崇拜,流传至今;

第二大元素:大禹;上部的人头像应该是大禹。这立即会引起一些质疑,凭什么就是大禹?不是其他先祖,比如炎黄二帝?

这也是一种自然科学的研究方法,先根据众多因素推测,假设一种答案(但也不是随便假设,就如笔者前面列出的著名的数学和物理中的假设:四色猜想、费马猜想、哥德巴赫猜想、物理学中的希格斯玻色子猜想,后来都证实为真),然后,再用更多理论及证据来证明这个假设的正确性和合理性。

如果此图腾的人像要假设成其他人,就要用证据来证实。

从众多的证据及合理性中,反证这个头像是大禹更合适,依据:大禹治水在良渚有功;作为夏的图腾(会用6大证据来实证),史料记载第一个帝王是大禹;所以此头像是他也更合理。

第三大元素:这表示是“夏”的图腾,又包含了最少6大证据(论文中分析)。

当这6大证据展示并解析后:证据会强大得让人瞠目结舌,难以反驳!因为互相佐证形成强大的证据链,效果更加突出,会从细致角度进行全面解析。

由于涉及核心内容,只能在论文中分析,所以请读者们耐心等待,论文发表后,再质疑。而此论文是投到世界顶级学术期刊,须经过多道权威、专业的同行评审的关,发表出来的论文,也非一般人能够驳倒!(有关论文信息,请阅读笔者前面的系列文章)。

4.石峁遗址出土了几十只鸟,上万枚骨针,再次作为证据,与良渚互相佐证为“夏”,只是时间先后关系。

石峁遗址除了出土了大量龙的图案,不仅因为与良渚图案高度相似,直接成了紧密关系,而且能够桥接起整个夏商周,然后彻底理顺华夏历史的整条龙脉,而且还出土了与良渚内涵完全一致的鸟(见下图),共20多件。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一些民间人士甚至专业人士见到这种鸟就激动万分,以为又发现了石峁遗址是外来的证据:不是古埃及就是苏美尔。因为古埃及极其崇拜鹰,当时的人们将鹰刻在了许多日常用品之上,并且还铸造了很多鹰的雕像,说明了古埃及人对鹰的崇拜之深。

并且还有一些人立即拿苏美尔的鹰图案来对比,以为又发现了石峁遗址是外来的强大证据(下图为苏美尔的鹰图案)。

而更可笑的是某网上个人图书馆专门收录了大量此类文章,而且要转藏才能阅读、复制,并且复制期间不断跳出各种广告,当然充值成为会员后此类麻烦减少。

而一些考古界人士最怕见到这类文物,一见到就在心中犯难:这难道又是外来遗址?

然后又是牵强附会的解释,这不是外来遗址而是华夏文明,但又说不出所以然。

◆这样更引起“考古外来帮”的反弹:嘲笑不敢挖了、隐藏了好多不能对外公开的秘密(网上随便就能搜索到此类视频、文章,尤其对三星堆的这类胡乱解读)。

◆笔者可以肯定:良渚和石峁出土的鸟绝非鹰,这就自然否定了与苏美尔、古埃及存在关系。

为何笔者敢肯定?是因为这二大遗址出土的鸟,不仅是同一种,并且是作为“夏”的核心元素之一,并且与其他5大元素互相成为证据,最后形成证据链,是典型的华夏文化元素。

而且这些证据是保藏在博物馆,并且有的还被收藏在世界各地著名的博物馆中。

凌家滩出土的那只夸张的三头鸟,也不是鹰,也与良渚、石峁的相同。

以后会在论文中系统、深入地分析。

5.有读者提出良渚为何不是传说中的“虞”?而非“夏”!

并且罗列了一些文献来说明,笔者多次强调,是在证据上采用实证分析,然后得到结论,不讲故事和传说。

良渚是“夏”的起始都城基本是定论,石峁是承接良渚的后夏。

但这里面会出现一个问题:良渚之后的承接还可能有新遗址,石峁也不一定是最后的“夏”。因为史料记载夏也经过多次搬迁,只是依据目前出土的遗址,得出“夏”只有一个起始地——良渚,和一个终结地——石峁。

而且良渚与石峁肯定都是“夏朝”无疑!良渚作为“夏”的发源地也是一个不会变化的结论。

在“夏”之前,良渚曾经是否还存在更早的“虞”?它与“夏”之间有何关系?笔者目前没有发现此方面的证据,对此也未深入研究。即使有,但最先的“夏朝”肯定是在良渚建立,因为有众多证据能够实证。

6.石峁遗址出土了上万枚骨针,同样是佐证“夏”的证据。

这些骨针与良渚出土的一些文物紧密相关,再次形成共同的证据链,成为“夏”的佐证!

石峁遗址中出土了上万枚骨针,还原了骨针制作的全流程“制作链”,从骨料处理到骨器制作,分工明确,步骤清晰,属典型的集中生产与管理。这一工艺及配套工艺的高度发达,也属于“夏”的核心元素之一(以后会在论文中分析)!

四、一些读者对笔者的误解

一些读者提出,还是比较认可笔者解读夏商周的一些观点,当然也有否定的。但认为笔者是研究策划学(策划经济学)的集大成者,却在自媒体发表文章来解读夏商周,感觉是“偏走剑锋”,意思是:笔者是在“策划”吸引眼球、蹭流量(认为笔者是跨行的,前面的文章已经多次解释,请自己查阅)。

这种认识完全是误解!

(1)首先对笔者研究的策划学(策划经济学)的误解。笔者研究的策划学(策划经济学),主要研究销售策略及市场信息属于严谨的经济学理论范畴。绝非人们平常理解的:耍小段、玩雕虫小技、哗众取宠、博人眼球,或下三烂的街头牛皮癣。

(2)笔者把文章发到网上,主要有以下原因:

第一,把这些新发现分享给大家,一睹为快;

第二,供大家讨论,从中吸收一些读者的宝贵观点,也为了更好完善;

第三,为何不用论文形式发表出来?主要是在网上发表不能作为研究成果;加之更详细、专业的分析需要更多的篇幅;论文表达枯燥,一般读者也不愿意阅读;

第四,作为考古学科的特点,并不是脱离大众的阳春白雪,本来要与实践多结合,与大众多接触。局限在小圈子的自娱自乐,闭门造车,往往难以得到正确的结论。

五、慎重建议:夏商周工程应该重构!以免浪费资金和耗人青春!

当前没有发现更好的新方法之前,笔者的理论和方法较为有效,尽快按照这种新方法能够较好解决夏商周的断代问题。

这样的说法和做法,也不是完全否认先前人们的付出以及所做的工作,只是因为以前出土的遗址少,以及没有出土一些起桥接作用的关键遗址,如石峁、三星堆,做了很多摸索,但确实难以找到打开门的钥匙。

正是现在出土了这些重要遗址,以及在前人所做工作的基础上,才最终找到了一些有效的新理论和新方法。

在此理论框架和实证方法下,确实能够理顺夏商周的历史,使华夏子孙能完整、清楚认识我们的祖先们在这块地土上诞生、步履艰难地生存,付出的艰辛汗水,勤劳勇敢地拼搏,收获理想和希望,一个伟大的民族延续至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