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过山海经的朋友大多都有一个三联问,即:山海经究竟是谁写的,什么时候写的,为何而写。我当然回答不了这个问题,因为我学艺不精,不敢妄言。但是作为一个山海经的资深读者,我还是有点心得可以和大家分享一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首先可以确定的一点是,山海经成书一定非常早,因为它里面的四方、四方神、四方风这些的名称早在《尚书·尧典》、殷墟卜辞里就多有出现。

例如:乃命羲和,钦若昊天,历象日月星辰,敬授人时。出自《尚书·尧典》

例如:

东方曰析,凤(风)曰营(劦、协)。

南方曰(因),凤(风)曰(光、微)。西方曰粜(韦),凤(风)曰彝。

口[北]口[方][日](),凤(风)曰(段)。

贞:帝于东,方曰析,凤(风)曰劦(协),本年?

辛亥卜,内贞:帝于南,方曰(光、微),凤(风)曰夷,年?一月。

贞:帝于西,方曰彝,凤(风)曰串(丰、韦),零年?

辛亥卜,内贞:于北,方曰(死),凤(风)曰(段),年?

辛亥,内贞:今一月帝令雨?四日甲寅夕辛亥卜,内贞:今一月〔帝]不其令雨?

这段卜辞记载了东西南北四个方向的神与其所对应的四位风神,方框内的为缺字,括号内的为疑错字或补字。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其次我们可以确定的是,山海经最初的时候大约是没名字的,不然《庄子》、《列子》、《吕氏春秋》等都对山海经多有引用,为何没有一个人在自己的著作里注明,他是引用了山海经的内容呢?

第三点是现在大部分学者普遍认同的一个观点,即山海经最早的时候是说图文字,只不过后来图大部分遗失了,只有经留了下来。东晋末年的大诗人陶渊明为山海经作诗13篇,其实中有一句说泛览周王传,流观山海图,这说明至少在东晋末年,山海图还留存于世。

此外,山海经中的经字,清朝学者郝懿行注曰:经,言禹所经过也;现代神话学家袁珂老先生也认为,山海经之经乃经历之经,意为山海所经,初非经典之义。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由此可见最初的时候并没有山海经,司马迁在《史记·大宛列传》中也只引用了山经这个名字,从头到尾完整读过山海经的朋友就会发现,读山经和海经是完全不同的体验。而且山经和海经的写作手法及规律都极为不同。

山经包括南山经、西山经、北山经、东山经和中山经五大篇,海经又包括海外经、海内经、和大荒经。

我们分别个举个例子,比如说开篇第一篇,南山经,说南山经之首,曰鹊山。其首曰招摇之山,临于西海之上,多桂,多金玉。有草焉,其状如韭而青华,其名曰祝余,食之不饥。有木焉,其状如榖而黑理,其华四照,其名曰迷榖,佩之不迷。有兽焉,其状如禺而白耳,伏行人走,其名曰狌狌,食之善走。丽麂之水出焉,而西流注于海,其中多育沛,佩之无瘕疾。

然后紧接着第二篇又写了:又东三百里,曰堂庭之山,多棪木,多白猿,多水玉,多黄金。

继续读下去大家就会发现山经通篇的写作手法都很严谨,写作规律也很统一,他会把每一个山系的系名、山名都写明白,没有的就不写,然后山与山之间的距离、方位,山上有什么矿产、有什么植物、有什么动物、这些动植物的特征、样貌、能不能吃,有哪些特殊的功效,代表什么特殊的意义和预示,山上有没有水源,水叫什么名字,最终流向哪里,水里有什么物产,这些物产又是什么样貌特征,有什么功效都写得明明白白,虽然我们现在无法确定山经中部分山的具体位置,但至少从文字上,咱们也能把这座山整的明明白白的。

除此之外,每篇山经大篇的结尾处都详细记录了要如何祭祀这脉山系的山神,包括在中山经的最后一篇也对山经所记录的内容做了一个总结,并且有一些具体的数据呈现,比如他说大凡天下名山五千三百七十,居地大凡六万四千五十六里。咱们先不去考证这些数据的真实性,但能精确到个位数我觉得这个至少不是凭空想象而来的。所以以我之愚见,就算是说图文字,在山经的部分,图也只能是辅助作用,它更像是对文字记录的一种补充、描述和说明。

而海经部分看图说话的意味就比较明显了。咱们以海外西经为例,海外西就是指西南角到西北角的这块地方,开篇是这样写的:海外自西南陬至西北陬者。然后下一条:灭蒙鸟在结匈国北,为鸟青,赤尾。看到这儿大家就有一个疑问了,结匈国在哪儿呢?结匈国在海外南经里。

我们得先去海外南经里找到结匈国,然后才能知道,在它的北面有一只灭蒙鸟,灭蒙鸟再往北,就是大运山了。至于结匈国有什么,距离灭蒙鸟有多远,灭蒙鸟危不危险这些全没写,当然也不免在后面会有一两句补充,但和山经相比就要简略的多。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然后咱们再来看看大荒东经,开篇是这样写的:东海之外大壑,少昊之国。少昊孺帝颛顼于此,弃其琴瑟。有甘山者,甘水出焉,生甘渊。大家看这个有什么感觉?是不是没有山经那种脚踏实地的感觉,而更像是看图说话?

同样的在海经的每一个大篇结尾也会有一个总结,比如建平元年四月丙戌,待诏太常属臣望校治,侍中光禄勋臣龚、侍中奉车都尉光禄大夫臣秀领主省。意思就是说是谁,在什么时候整理了这些内容,而这项工作主要是由谁负责的,和山经部分的总结又是完全不同的。

所以总结一下就是从内容上来看,山经的务实性更强一些,而海经的猎奇性更强一些。山经的叙述方式整体平实,如果不是真的去走过这些山水,很难列举的那么详实,要知道只山经的部分详细列举的山就达254座之多,这是我切切实实数过的,偏差不会超过5座山,那要写明白这么多山的方位、距离、河流、矿产、物产,单凭头脑想象的话,我觉得是无法做到的,当然你们也可以持不同的意见,咱们也不是非要争出个对错来,我只是提出我自己的想法。

而海经则不需要有这方面的顾虑,大家看海经大概头脑中就会有一幅画面,天是不是圆的不一定,但地一定是方的,这个地上的人、景、物都不太像是自然天成的,更像是着意布置的,而且从文风上也能看出来,前者功能性较强,后者艺术性居多,更着眼于异域风情而非自然影观。

所以如果说山海经的作者是以个人为单位的话,那一定是两个或两个以上风格和目的完全不同的人写的;如果山海经的作者是某些组织的话,那一定至少是两个或两个以上不同性质的组织写的,总之就是它绝不可能出自一人之手,因为前后差异实在是太大了,而且我们有理由相信也正是因为这个原因,导致不同需求的读者看待山海经的作用是不一样的,因为单看山经的话,它确实可以做为一本地理书、医学书、博物书、甚至治水书来看,而单看海经的话,相信把它当成志怪小说看待的读者会更多一些。

但是说了这么多,我们也只能用有限的学识在更有为限的资料里寻找一些关于山海经成书年代、作者、著书目的蛛丝马迹,在最终的考古证据未能被发掘以前,谁都无法盖棺定论,所能做的也仅是一些浅显的认知和讨论,这也为山海经添加了更多的神秘性和趣味性。所以请大家继续关注我,我会继续为大家分享琢磨山海经的快乐。

注:图片来自网络,侵权必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