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变了,而且还在以肉眼可见的速度改变着!

一个被桥梁和隧道串起的高速贵州,一个被“算法”和“数据”赋能的数字贵州,一个以独特文化和奇山异水闻名的文旅贵州,一个拥有吉他、羽毛球、打火机等多个“之乡”美称的产业贵州,重塑着黔山贵水的印象,一个全新的贵州正呈现在世人面前。

初冬时节,记者由贵阳出发,从遵义到毕节,从黔南到黔东南,历经5个市州17个县37个点位,行程上千公里,亲眼见证了贵州的山乡巨变。

备好的晕车药和登山鞋,却派不上用场

“夜郎万里道,西上令人老”,都知“蜀道难”,其实“黔路”也不易。虽然近年来贵州交通改善的消息不时见诸报端,出发前记者还是备好了晕车药、登山鞋。

一路下来,记者的担心被证明纯属多余。采访车驶出贵阳,遇山穿洞、逢水过桥,历经万水千山却仿佛身在“高速平原”。

在平塘县“天空之桥”观光服务区,云雾中的平塘特大桥有三座超过300米高的桥塔,远远望去,就像翩翩起舞中裙摆展开的苗族姑娘,潇洒飘逸。

这座一头连着贵北,一头牵着黔南的大桥,与银百高速、厦蓉高速、汕昆高速等国家高速公路有效衔接,形成贵州南部地区横向连接的运输大通道。

贵州省公路开发有限责任公司副总经理翦继军说,平塘特大桥全长2000余米,主塔高332米,是世界第一高的混凝土桥塔。

创造第一的,岂止是“天空之桥”!北盘江特大桥、火花特大桥、金烽乌江大桥……已建和在建桥梁近3万座,世界前100名高桥近半数在此,囊括几乎所有桥型,这些让贵州有了“桥梁博物馆”的美誉。

曾经的贵州,地无三里平,路似羊肠绕,山如鸟道悬。今天的贵州,已是“县县通高速”、村村通沥青(水泥)路,高铁民航四通八达。从交通主动脉到毛细血管,从架构四梁八柱到最后一公里,“雄关漫道”的贵州已成通途。

不沿边、不靠海的内陆腹地也有“一片海”

10月23日,贵阳市云岩区未来方舟小区的居民时宏海,在手机上体验了一把“刷脸办电”的便捷:在微信上打开小程序,勾选低压用电新装业务,按步骤通过人脸识别,几分钟便为他新买的电车完成了充电桩安装预约。

要是按过去的办电手续,时宏海得去五六个地方,至少要花费大半天时间。“数据替老百姓跑路”的服务模式,让越来越多的普通人,感受到数字化带来的便利。

大数据是贵州的名片。苹果、腾讯、华为等一批数据中心落户贵州贵安新区,使贵州成为全球集聚超大型数据中心最多的地区之一,数字经济增速连续多年全国领先。

因为“村超”而走红的贵州省榕江县,在尝到数字引流带来的人流、信息流、资金流甜头后,明确提出“数据是农资、手机是农具、直播是农活”。在新媒体加持下,这个曾经深度贫困的偏远小县,如今声名鹊起。

紧邻贵阳龙洞堡国际机场的“红飘带”数字体验馆,AI虚拟交互、全息影像、全维度机械运动、三维声场……数字技术打造逼真的长征场景,让参观者身临其境。

从“风生水起”到“落地生根”再到“集聚乘势”,贵州大数据发展迈过三级跳。不沿边、不靠海的贵州,靠着耕“云”种“数”,找到一片属于自己的“蓝海”。“数字贵州”“中国数谷”,未来可期。

文体旅融合做活山水文章,打造“诗和远方”

在贵州,旅游似乎什么都可以加:文化+旅游、大桥+旅游、体育+旅游、康养+旅游……

云雾盘山绕,溪水穿寨流。山与水数万年的相依相生,造就了万峰林的群峰、黄果树的瀑布、荔波的小七孔;苗族的山歌、瑶族的药浴、水族的水书,众多民族文化和地域特色,给贵州的旅游赋予了独特内涵。

“天生丽质”的贵州,过去游客并不多,主要是担心路不好走、饭不好吃、觉不好睡。近年来,极大改善的交通、方兴未艾的民宿、民族特色的饮食,加上热播话题“贵州很值得”“村超”等,让许多小众目的地旅游一天比一天火。

贵州南部的荔波县,各类旅游资源富集,素有“地球绿宝石”的美誉。记者在小七孔风景区看到,虽然眼下不是传统旅游旺季,但游客依然络绎不绝。

在三都县水族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传承基地,水族传统的马尾绣技艺吸引了众多参观者。绣女们将马匹的尾毛与白色丝线均匀缠绕,一针一线绣成的各种精美绣品,不仅受到市场欢迎,也为她们提供了家门口就业的机会。

挖掘特色产品、依托科技赋能、开发精品线路……凭借独特的山地、溶洞、温泉等自然资源,结合红色文化、民族特色、民俗节庆等人文资源,“长在深闺”的贵州旅游,正在散发出越来越迷人的魅力。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贵州接待游客人数、旅游总收入分别同比增长15.8%和26.2%,旅游业恢复到2019年同期水平,有效带动餐饮、住宿等服务业加快恢复。

产业改变生活,从奔赴他乡到回归故乡

全球每7把吉他,就有1把产自贵州正安县;全球每10个羽毛球,就有1个来自贵州锦屏县;全国每25只打火机,就有1只来自贵州罗甸县……

从原材料到销售市场,一条不断延伸的产业链,让刚刚进城的农民,有了活干、鼓了钱袋、开了眼界,支撑起当地一个又一个产业园区。

贵州,这个昔日脱贫攻坚的重点省份,长期以来留给外界的印象,农民要么是面朝黄土背朝天,要么是外出务工讨生活。而今,越来越多的农民成为了产业工人,“打工仔”变身乡村振兴“新农人”。

在榕江县万亩车江大坝上,斜风细雨中,一群农民正在忙着采摘茄子,打包发往珠三角。贵广高铁的开通,将榕江县纳入粤港澳大湾区两小时交通圈,山高水远的榕江,已成为大湾区市民的粮仓、菜篮和果园。

在思南县三道水乡周寨村,村里办起了工厂,把世世代代种植的红薯加工成“酸辣粉”,借助网络直播成功“出圈”,在电商平台月销百万单。从贫困村到“亿元村”,周寨村的“华丽转身”,仅仅用了三年多时间。

依托丰富茶资源,贵州还崛起了多家“新茶饮”企业。比如位于遵义市湄潭县的贵州逅唐茶业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就同全国100多个奶茶品牌、5万多家线下门店合作,持续提供新茶饮创意和拼配方案。

“当前,加快贵州高质量发展其时已至、其势已成。”贵州省发展改革委副主任宋旭升说,贵州正在大力转变发展方式,推动各项工作全面转到高质量发展轨道上来,奋发有为谱写中国式现代化贵州实践新篇章,开创经济兴、百姓富、生态美的多彩贵州新未来。(来源:新华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