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将中,最会读书的是韩信,最懂军人任性的也是韩信。一般人只知道韩信很能打。

我爱读《史记》,司马迁写韩信打仗,谋略、布局、细节、总结,样样俱到,精彩纷呈,读得人拍案叫奇。

但我最佩服的是韩信的读书能力,以及对自己兵的人性把握能力。

韩信之所以打仗百战百胜,而且都在绝境之中打打胜仗,主要是书读得好,读懂了士兵。

会打仗一般有两种方法。

一个是实战学习,这叫经验,战场上滚过几圈不会打也能打了,比如李云龙;一种是历史学习,主要靠读书,这极需天赋,比如毛主席。

韩信似乎二者皆用,而且用到极致。

《史记》中也有读兵书读得好的天才,但是打仗一塌糊涂,比如纸上谈兵的赵括。从结果上看,他其实是不会读书的。

那么,《史记》写没写韩信读兵书呢?

好像没写。但细节里面有。

比如,韩信最有名的“背水之战”,就跟兵书作了强烈的对比。

背水之战的结局,是韩信大胜,名震天下。

但其实战争最初,很多人不相信韩信能胜的,对方将领陈余首先不相信。更严重的是韩信的部下、士兵,几乎都不相信。

但结果令人瞠目结舌。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战后总结会议上,韩信的部下们就问韩信:“兵法说,右倍(通“背”)山陵,前左水泽,但这一仗,将军反而命令我们背水列阵,还说打破赵国喝庆功酒。我们原本就不信,但结果如此,不信也不行呀。只是不知道将军怎么胜的?我们到现在还是稀里糊涂。”

韩信部下诸将也是读兵书的,“右倍山陵,前左水泽”,就是打仗时,右侧、后背,尽量靠山陵,因为这样有退的余地,即便不利,进山而去,或者依山利用高地而战。

那么前面和左侧,尽量对水、沼泽之地,因为打仗都是面对面,这样就会把敌人逼进死地。当年刘邦带着56万打项羽,项羽3万人马连夜从山东赶回去,把刘邦打得稀里糊涂,最终就被赶到了水边,项羽直冲,刘邦的兵全被赶到水里,淹死了无数。刘邦差点老命不保。

但韩信“背水一战”,却是自寻死路,完全跟这条法则背离。

韩信就笑了,说你们不会读书呀。

兵法是说了这句话,但是兵法不只说了这一句话呀。

兵法里还说,陷之死地而后生,置之亡地而后存,你们读书没看到吗?你们读书只读一页吗?

兵法谁都会读,买书读就行了。但到底用哪一句,那得会读书才行。

中国文化哲学常常相反,既说好马不吃回头草,但又说浪子回头金不换。

妈妈告诉你兔子不吃窝边草,但爸爸说,近水楼台先得月!

爷爷说,孩子呀,大气点,宰相肚里能撑船;兄弟却对你说,有仇不报非君子,不报还是男人吗?

领导撺掇你,男子汉大丈夫,宁死不屈;俗话又说了,男子汉大丈夫,能屈能伸!

虽然打狗还得看主人,但我们也常常杀鸡给猴看,鸡完全是冤枉的,就是为了给猴看,猴有可能是主人。

又让你知无不言言无不尽,也让你沉默是金。

嘴上礼轻情意重,心里礼多人不怪。

讲究一口唾沫一个钉,但总是人嘴两张皮,咋说咋有理。

嗐!

真让人头大。

兵书里就这样呀。

既说不能去死地,那沼泽地、江河都是死地,千万别被逼进去。

但他又说“置之死地而后生”。

这到底怎么办?为将之难,可见一斑。

但是韩信聪明呀,他会选择。

该用哪条,就用哪条。

选择标准是什么呢?

形势,也就是实际情况。

韩信当时的实际情况是,没人用,连自己的兵都没有。

别看韩信是刘邦的总司令,但其实手里没兵,也别看他刚拿下代地、魏地。但也没得到人。

因为他的老大刘邦总是打败仗,彭城之战,项羽三万打得他56万人仰马翻,死伤无数。

刘邦不服气呀,败一次,收拾残局,再战,败一次,逃命后又战。这叫屡败屡战,也是个本事。

那么刘邦的兵从何而来?照这个败家速度,多少人都不够他霍霍呀?

一边收拾残兵败将,一边让萧何从关中征兵送来,萧何本人把自己家族的人和钱都贡献给刘邦了。

另一条路就是找能打胜仗的将军要俘虏兵,而且是强行要。

韩信成为刘邦的总司令后,三战三胜,颇魏王豹,灭安邑,定河东。

刚站稳脚跟,刘邦打了败仗归来,把韩信好不容易聚集的一点兵全带走了,让韩信去打赵王歇,并平定代地。

韩信也不在乎。

他先打代地,大胜,为自己弄了点兵力,主要是俘虏兵,因为韩信把对方大将直接生擒了。

刘邦都不等韩信踹口气,又跑来把韩信的精兵都带走了,因为他又败了,没兵用。而且让韩信赶紧到颍阳去一起对抗项羽。

韩信跟张耳两个人,只剩下几万老弱残兵。而且这个“几万”是号称,按照对手得出的情报,韩信只有几千兵——当然,这是对手压低韩信气焰,两三万还是有的。

这打个什么嘛?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呀。

但韩信胆子大,井陉(xing)一战,全靠特种作战和计策,就胜了。

大胜之后没几天,韩信和张耳还在睡觉,刘邦又败了,直接跑进韩信的大帐里,把兵权夺走了。韩信着急忙慌穿衣服出来,刘邦已经安排人出发,又把韩信刚收的兵带走了。让韩信去打山东。

韩信有多为难?可想而知。

所以,韩信背水一战之前,面临的基本就是死地,无兵可用。两三万老弱病残,对战赵国十多万精兵。

这仗没法打。

但韩信能打。

赵将陈余的方法是,

占领高地,坚壁清野,韩信是远征,我坐在城墙上看都把你看死了,有本事你攻城。这本来是最好的方法,但主将陈余是个书呆子,还轻视韩信,他说韩信这毛头小子,敢来我们就打他。

韩信的方法是,

第一,半夜派出两千骑兵,一人扛一杆红旗,翻山越岭走小路,埋伏在山草之中,看着赵军动静就行。只要赵军出来,就冲进对方阵地,插上红旗。

但赵兵不出来呀。

第二,韩信又派出一万人,在赵军阵地前的河边排好阵势,背靠水列阵。

赵军在高地上望见,哈哈大笑,这是傻子司令嘛,找死呀,渴了吗?

黎明时分,韩信亲自出阵,带着一些老弱之兵,敲锣打鼓向前冲,要攻城。

赵兵一看,这种弱鸡有啥打的?还不是一击而溃?而且韩信背后是井陉口,就是这地形像一口井横着一样,很狭窄的,两个人并排走都难,被赶进去,挤不死也得自己踏死自己。何况,中间一截,两头一堵,不饿死都得困死。

于是赵兵出壁攻击。

韩信是假装死命抵抗。

明摆着打不过,但还是要抵抗。

明摆着要败了。

韩信、张耳两个司令先跑,旗、鼓,甚至兵器都不要了,逃命要紧。

那时候的军功以夺旗鼓、斩首级的数量为准。所以秦兵征战,腰下挂的都是人头,自己人都打起来抢人头。项羽死时,还是全尸,因为他是自杀的。大伙儿一拥而上,夺项羽的人头,结果把项羽撕成五块,一人拿了一块,这几个人都封侯了。抢一条腿都能封侯,可见奖励之大。

这诱惑很大。

所以赵兵一边捡战利品,一边追,嘴里高喊活捉韩信、张耳。

这已经是负重追敌了,何况战斗时也不方便呀。

韩信跑到河边,那一万人的阵门一开,把韩信放进去,韩信在后面重整旗鼓,催促全军前进。

所有人奋勇向前。

因为没有退路,再退淹死了,也不能投降呀,背后有督军,前方要你命。

那就只能拼命。

这一战杀得难分难解。

韩信埋伏的那两千骑兵一看机会来了,冲出草丛,马蹄四翻,迅如闪电,冲进了赵兵大本营。一顿乱砍,把赵国的旗子全砍倒,插上自己的红旗。

赵军跟韩信在水边大战良久,旗鼓相当,赵兵就想退吧,反正战利品很多,对方又像疯了一样,拼命呀。

下令:退回阵地。

一转头,完蛋了。我们的阵地咋都成韩信的了呢?

人心惶惶,以为韩信有援兵,偷偷把赵国给灭了,赵王生死难知呀。

于是赵军大乱,四散逃走。赵将连喊带砍,无法禁止,兵败如山倒。

韩信鼓军而前,那两千骑兵又冲出来,前后夹击。赵军大败。赵军司令陈余也跑,跑到水边被砍了。

那么,韩信怎么知道把人放到水边,置于死地,就可以死战呢?

因为韩信会读兵法。

《孙子兵法》虽然也说,两军对阵,要““绝山依谷,视生处高”、““欲战者,无附于水而迎客”,也就是说不能处于死地,不能背水列阵。(见《孙子兵法·行军篇》)

但《孙子兵法》还说,有五种人必打败仗。

第一种人,必死之人。就是不怕死,有战死之心的人,必败。

这不合逻辑呀,为什么士兵勇敢不怕死,反倒必败呢?

因为不怕死的啥都不怕,连牺牲了都不怕,这就轻易赴死,不该把命搭上的时候他也把命搭上。那这不是白白地损失战力么?

也就是说,不怕死的兵,容易死,明知道箭来了,该匍匐躲一下,他不,因为他不怕死,那不就是送死么。这叫“可杀也”。

第二种人,必生之人。就是怕死的人,老想着保命,不敢冲,不往前,随时准备逃跑保命。这种人,也必败。(见《孙子兵法·九变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这个原因不用解释了,这种人容易当俘虏,因为很容易放弃抵抗,这叫“可俘也”。

其他三种就不讲了。

单看韩信的兵,是哪一种?

必生之人,怕死人之人!

因为韩信自己没兵,到处收的俘虏兵,能打的被刘邦带走了,剩下的没啥战斗力。用韩信的话说,那就是随便到街上拉了几个人来打仗(驱市人而战之),随手抓的壮丁一样。能不怕死么?

这种人,他本来就是刘邦韩信的敌人,现在俘虏了,投降了。韩信又没时间进行思想教育。估计当时也没有那么个班子,你看抗日战争、解放战争中,我军都有对于俘虏兵思想改造的专门班子。

但韩信没那么充裕的时间和资源。

那怎么办?

利用人性。

勇敢不怕死的人,那你就拉着点。你不紧缰绳,他就野得不知道哪里去了。你看《亮剑》里,李云龙是三天两头挨批挨骂。用旅长的话说,这小子,不敢松缰绳呀,不停地骂,还闯祸,你还敢捧着他?

其实生活中也是如此,老师教学生,领导带人,尤其重要。

孔子有两个弟子。

一个叫冉求的人,问孔子,我听说一个事儿(或道理),觉得不错,立即就干?(闻斯行诸?)

孔子说,干,立即干,还等什么呢?

子路也去问孔子,问题一样。

结果孔子白了他一眼,说,急什么急,你爸你哥都在呢,你不跟他们商量商量,就急匆匆地干?你看你那样子。

这把另一个弟子子华听懵了,就挠着头问孔子,老师呀,为啥两个人的问题一样,你的回答却相反呢?

孔子说,冉求这个人,性格优柔,处事不快,干啥都爱打退堂鼓,那就得鼓励他,让他行动起来,锻炼执行能力。

子路这人,你还不了解,那性子急的,想都不想他都敢干,啥事都是干就完了,从不思考,所以要拉着点。

孔子不愧是先师,是个好老师。懂得因材施教,也懂人性。

韩信就是这样的。

韩信的兵,竟然都是怕死的。

那就把你放到死地,你敢退?死。

唯一的生路,往前冲杀,说不定还能拚出条活路来。

背后是湍流急水,进去必死。前面呢,不过是个人,大家都是人,打一架,输赢未知呢。

所以,韩信说他自己带兵多多益善,刘邦带兵,最多十万。那人家是有底气的,不然刘邦为啥总败,韩信为何总胜?

而且韩信总是能根据实际情况作战,垓下之战灭项羽时,他兵多将广,你看他就不搞这一套,搞另一套。

韩信的书读得好呀。至于赵括,那纯粹一条一条照搬兵书,他不知道该用哪一条,他连对方司令都没搞清楚是谁,就死了。

那么,你读书能跟上韩信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