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下海峡两岸融合发展是大势所趋、人心所向。实际上,近年以来两岸诸多城市主动缔结友好城市,纷纷开启两岸融合的序幕。其中,台湾省基隆市跟内地交流繁多,譬如跟浙江富阳等地结成友好城市,颇引人注目。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基隆海岸线

基隆市是全台第二大港口城市,三面环山、面临东海,自然风光得天独厚、名胜荟萃,百余年来在东南亚乃至全球声誉突出,实是个引人入胜的魅力城市。

基隆地形外窄内宽,山地形似鸡笼倒扣在海边,故旧称“鸡笼”。不消说,“基隆”这个老地名实在是土得掉渣,跟今天魅力城市基隆的气质全然不符。但正是一百多年前的两岸融合,改变了基隆(鸡笼)的城市命运。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基隆山远眺

何出此言?因为清代早中时期的“鸡笼”,是福建闽南籍移民最早集中拓台的地方。亦因如此,内地的民俗、文化、观念,极大地影响了基隆(“鸡笼”)社会。同时,清政府派驻台湾的兵备道台、知府等官员,自然也十分关注基隆(“鸡笼”)的发展进步。这就是两岸融合的意义所在。

清代台湾隶属于福建,而基隆(“鸡笼”)则是聚集闽籍移民最多的地方之一。那么,清代历史上对基隆改变最大的人是谁呢?这个人叫潘骏章,他于同治11年(1872)担任分巡台湾兵备道。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这块【杖乡硕老】匾额,潘骏章题写于他就任台湾兵备道同一时期,落款众多头衔中载明了他“现任按察使衔分巡台湾兵备道 兼管台湾等处盐茶道”等身份。

彼时分巡台湾兵备道的驻地在台南,距离基隆(“鸡笼”)二百多公里,为什么说潘骏章对后者影响极大呢?因为在清代,台湾兵备道属于福建“省官”,兼有按察使衔,权力远大于属于“地方官”的台湾知府,即前者是台湾地区的最高统治者。故此,潘骏章对闽籍人士聚集较多的基隆(“鸡笼”)甚为关切,是理所当然之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基隆山

此外,潘骏章喜欢游览名山大川,基隆(“鸡笼”)的山海风光,深得他青睐,因此他多次前往该地视察工作,顺便畅游旖旎景色。潘骏章在基隆(“鸡笼”)写下了他为数不多的诗词代表作《登基隆山》:

“山静斜阳冷,松寒欲化龙。洪涛时在耳,零落几声钟。”

潘骏章此诗,词好不好、意境妙不妙,我们姑且不论;重要的是, 潘骏章在诗词标题中,破天荒地把古称“鸡笼”之地,改称为基隆。在各种历史文本记载中,这是最早的记录。据此可以认为,潘骏章是第一个为基隆改名并形成文字记录的人。

在清政府官方层面,正式将“鸡笼”改名为“基隆”并形成公文,直至1875年才付诸实施。因为事关官方更名,需要向清政府中央请示报备,所以正式提出基隆(“鸡笼”)更名的人,是沈葆桢,其时任两江总督兼南洋通商大臣。故此,历史档案将沈葆桢标记为新基隆的缔造者。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沈葆桢

微妙之处,后人可以想象。其时沈葆桢贵为封疆大吏,他的注意力不会停留于一地一事,他对“鸡笼”的更名思路,自然来源于基层或民间。而潘骏章的诗作《登基隆山》,或许就是沈葆桢的灵感来源。

更大的可能是,时为台湾兵备道的潘骏章通过官方渠道,层层上报,阐明了将“鸡笼”更名为基隆的请示意见,最终由南洋通商大臣沈葆桢出面提交最高层决策。这应该就是历史的真相。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清末基隆地形图

与此同时,清政府下文在台湾设立基隆厅,全面巩固海防,加强海防基地建设。而基隆之名,就有了“基地昌隆”之意。

实际上,潘骏章早在台湾兵备道任上,就正式在工作报告中提出过在基隆(“鸡笼”)设立海防基地的设想,据此再结合他的诗作《登基隆山》,几可推定:清代台湾基隆的城市更名、海防基地的设立,首倡者是潘骏章无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