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都会认为,中国的房子有官方报道曾经里面提到的“全国近6亿栋城乡房屋建筑”,而我们有14亿人口,所以得出结论:商品房过剩。

实际上,这6亿栋,并非全部是商品房,这里面包含了农村自建房、城市里面的非住宅建筑等等,而且,这里面的商品房,也不全部是分布在一二线大城市,更多的还是位于三四五线城市和十八线县城。

在大多数一二线级别的大城市里面,只要还有“拆不掉的城中村和棚户区”,就说明,这些房子虽然破旧,但仍然还是有居住价值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拆不掉,通常有2种可能,一种可能是没必要拆,但这种可能性占比很少,更多的是另一种可能:那就是价格没谈妥,房东不愿意拆。

这就说明,这些城中村、棚户区的房东,对自己的房产还是很有信心的,是有恃无恐的,对城中村、棚户区的房产估值,预期还是蛮高的,实在不济,至少还能对外出租收租金吧。

房东对于房产的估值,也是一种市场预期,而这样的市场预期,虽然会有“王婆卖瓜,自卖自夸”的成分,但基本还是不会脱离市场行情太多,不管是房东,还是开发商,一般都是比照着周边同地段房价来锚定的心理预期价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此外,这些城中村、棚户区的存在,也为城市中下收入群体提供了居住空间,租得出去,说明有居住需求存在,而这些居住需求,未来有一部分,是可能转化成为商品房的承租和购买需求的。

这也从另一个侧面说明,这样的城市里面,不论是购买还是出租,商品房还是稀缺的,商品房还是有市场的,毕竟,还有那么大的群体,都居住在城中村、棚户区。

毕竟,有钱之后,谁不想改善居住环境呢?

而且,这还不算一些城市还有很多小区配套不是很完善的步梯楼和老旧小区,很多人其实都想改善,要么是因为价格太高暂时还没攒够钱买不起,要么是还没遇到性价比等各方面都比较合适的项目楼盘,可选择性小。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因此,那些仍然存在着城中村、棚户区的一二线城市,虽然看上去的城市界面没那么高大上,但至少说明这样的城市或地段:

1、有居住价值,能够吸引外来人口流入(本地人很少有人愿意租住城中村、棚户区),否则,如果没人租住,长期荒废空置,房东恐怕早就同意拆了;

2、城中村和棚户区这样的居住条件,都能够收到租金有利可图,那么,购买市内环境更好、配套更优质的商品房,就更有增值和租金回报率了;

3、本质上还是因为市区的商品房供应,要么是数量上,要么是性价比上,跟不上城市的居住需求,所以,城中村、棚户区才会有生存空间和市场。

总而言之,城市里之所以存在棚户区、城中村或者其他非标类的居住单元,比如群租房、合租房等,从另一个侧面,也说明了城市的商品房市场还是有发展潜力和上升空间的。

毕竟,不是所有的城市,都是一二线城市,不是所有的城市,都有多个牛校、三甲医院、地铁等核心优质稀缺配套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