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01

晚年朱元璋,一直在头疼一件事。

不是如何处理功臣集团。

这个不叫事儿,老兄弟+几万名亲属+同党,老朱抬抬手就处理了。

纠结的是,迁都。

南京作为龙兴之地,也是朱元璋起家之地,但他一点儿都看不上南京。

理由:

1、历史上在南京建都的,全是短命鬼,犯晦气!如东吴、刘宋、萧齐、萧梁、南陈、南唐......等政权。

2、历史上所有撼动王朝统治的力量,基本全部来自于北方。当时北元的实力仍不可小觑,他们随时都能卷土重来。必须要在北方布置重兵。

如果在南边建都,天高皇帝远的,难保不会出现骄兵悍将,尾大不掉,出现乱臣贼子。

如果不在北方布置重兵,更不行,那是赵宋灭亡的老路。

3、登基后,朱元璋给自己选了一块好地方——燕雀湖,征发十几万民夫将燕雀湖填平,建新皇宫。

【登基之前住的吴国公府(今南京5A景区,号称金陵第一园的瞻园),送给了徐达。】

认为燕雀湖位于“钟山之阳”,有利于“龙气”的积聚,最合他的帝王之相。

可没住几年,老朱愕然发现,皇宫地基竟然会无缘无故下沉塌陷,呈现出个前高后低的形状。

风水学上,前高后低可是大凶之兆。

朱元璋《祭光禄寺灶神文》载:“朕经营天下数十年,事事按古就绪。惟宫城前昂后洼,形势不称。本欲迁都,今朕年老,精力已倦,又天下初定,不欲劳民。且兴废有数,只得听天。惟愿鉴学此心,福其子孙。”

02

那就搬吧!

搬去哪呢?

老朱没少费心思。

03

第一个备选方案:开封

洪武元年(1368年)四月,朱元璋亲自北上开封,一是和徐达商量后续北伐的行动部署;二是当时有大臣建议,可以将国都定在开封。

说定都开封,有两个好处:

1、开封是赵宋故都。朱元璋北伐时提出的口号就是:“山河奄有中华地,日月重开大宋天”,定都开封,能更好体现自己是赵宋的合法继承人;

2、开封水陆交通便利,利于漕运,又地处中原,可以更好的掌控四方。

可等朱元璋兴致冲冲赶到开封,现实给他泼了一盆凉水——

1、经过金元两代的破坏,开封地面建筑及基础设施,早成了断壁残垣。如果重造一个开封,人力物力,老百姓负担不起。

2、开封附近一马平川、无险可守。而当时,王保保等人正在山西厉兵秣马,随时准备南下。总不能坐等着蒙古人来索命吧?

03

第二个备选方案:老家凤阳。

洪武二年(1369年)九月,朱元璋将临濠升格为中都,开始修建皇城。

PS:

黄景昉说不在凤阳建都是刘伯温劝住的,这个其实是胡扯,朱元璋下诏停止修建凤阳皇宫时,刘伯温已经凉透了......

黄景昉《国史唯疑》载:

“高皇《祭光禄寺灶神文》‘朕经营天下,事事按古有绪,惟宫城前昂中洼,形势不称,本欲迁都,年老精力倦。又天下初定,不欲劳民,废兴有数,只得听天,惟愿鉴朕此心,福其子孙’云。可见开基都金陵非满志事。初欲都临濠,以刘基言止,再欲都秦,以懿文太子薨止,而高皇亦已老矣。文皇北迁,盖神灵若阴启之。”

明中都总体仿照元大都,城垣周长50里,占地总面积382.3公顷,其中宫城面积比现在的北京故宫还要大上12万平方米。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明中都宫城遗址

同时,为了家乡能够更好更快的繁荣发展,老朱还特意下令向凤阳当地迁徙十万户江南富户,让他们成为“新中都人”。

前后动用工匠八九万、军民几十万。

可是,轰轰烈烈搞到第六个年头【洪武八年(1375年)】,中都即将落成之际,朱元璋竟然又下旨“诏罢中都营建事”——不搞了!

令人大跌眼镜的是,老朱给出的理由是:营建中都过于劳民伤财。

更奇怪的是,朱元璋只是喊停了凤阳皇城内的宫殿,其他工程没停。

洪武八年(1375年)十月,筑皇陵城(葬老朱的父母陵墓的内宝城);

洪武十一年(1378年),建十王四妃坟‚改葬老朱的伯父一家人;

洪武十六年(1380年) ‚兴建龙兴寺(原皇觉寺)改扩建工程;

洪武二十六年(1390年)、三十年(1400年)‚分别建中都内外城九门及十八水关......

——《凤阳府志》

明眼人都看的出来:

劳民伤财之说,是往自己脸上贴金。建完了,你不用,不是更加劳民伤财吗?

那为什么呢?

04

真正的原因,记录在《明史·薛祥传》中。

洪武八年(1375年)四月,朱元璋西巡凤阳,没想到在新宫殿里,遇到了灵异事件:不管白天还是晚上,随时都能听到有兵器撞击的声音,虚空之中有一大群士兵正朝他奔来......

问下人,下人都说没听见;派人四处查看,又一无所获。

搞得老朱都有点神经衰弱了,把李善长叫来痛骂一顿,让他限期破案。

李善长调查了一圈,最后得出结论:有工匠使用了厌胜之术(就是埋小人,参考巫蛊之祸),破坏了宫城的风水。

朱元璋大怒,当即要将所有工匠杀尽。

亏得工部尚书薛祥苦苦哀求,才幸免了一次大狱。

《明史·薛祥传》载:“八年授工部尚书。时造凤阳宫殿,帝坐殿中,若有人持兵斗殿脊者。太师李善长奏诸工匠用厌镇法,帝将尽杀之。祥为分别交替不在工者,并铁石匠皆不预,活者千数。”

但这档子事儿,在老朱心里留下了深深的烙印,从此再也没有回老家。

PS:

为什么最终不在凤阳定都,还有另外一种猜想:

1、朱元璋是靠淮西老乡起家的,这帮骄兵悍将原本平时就不怎么服管,如果真在老家定都,他们的尾巴还不翘上天?

2、上一个在自己老家定都的人是谁呢?楚霸王项羽。难不成,您老人家想步他的后尘?

但朱元璋毕竟有一股子朴实的农民劲儿在身上,还是希望老家脱胎换骨变成大城市的,所以也就没有全部停工。

事实上,凤阳在明代发展的还行,其最终衰落,源于明末张献忠在凤阳放的那一把冲天大火......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明中都遗址出土

05

第三个备选方案:西安

为什么会选择西安?

1、捕鱼儿海战役后,北元势力已经一蹶不振。

2、朱元璋年纪大了,要开始为接班人排雷了。

虽然老朱一直吹嘘自己仿照的是元朝“宗王出镇”制度,各诸侯王既不封土,也不临民,只是朝廷的大号打工仔,但毕竟西汉七王之乱、西晋八王之乱的笑柄就摆在那。

为了皇权的稳定性,朱元璋还是想加上一道保险杠——在西安定都,参照西汉七国之乱,也能把叛乱规模控制住。

洪武二十四年(1391年)八月,朱元璋召回秦王朱樉,派太子朱标前往西安,考察建都事宜。

朱标在西安呆了50天,详细考察了建都的优劣性。

正当朱元璋准备甩开膀子大干一场时,噩耗传来:

朱标,撒手西去了!

就这样,朱元璋心灰意懒,迁都西安之事不了了之。

朱棣:爹,你预计得没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