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论文写作、评审、修改等环节对其查重结果的量化应用主要表现为对查重率明确规定、硬性要求、过分强调及过度倚重。这些将学术不端审查简化为查重审查,将查重审查简化为查重率,将查重率转化为论文质量指标,进而异化为论文的常规指标进行约定、雕琢、打磨的做法不但将期刊和作者带入技术博弈的误区,也使期刊被查重率裹挟,陷入作茧自缚的困境,还影响作者对写作和学术不端的认知。对查重结果量化使用的主要原因是对查重的功能定位偏差和对学术不端的认识不足。解决这一问题,期刊需要回归学术不端审查的本意和理清学术不端的内涵,还需要学术评价体系中的各个环节对查重的理性认识。
关键词:查重量化评审,学术不端,期刊,论文质量指标,技术博弈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引言
随着科技的发展和学术研究的蓬勃发展,论文评审成为保证学术品质和推动学术进步的重要环节。而其中的查重环节作为防止学术不端行为的手段之一,在论文评审中扮演着重要角色。然而,在实际应用中,我们发现查重量化评审存在一些问题,如对查重率过分强调、将查重率转化为论文质量指标等。这些问题不仅影响了期刊和作者之间的关系,也影响了作者对学术不端行为的认知。本文将探讨查重量化评审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改进路径。
1 查重量化评审的现象
1.1 投稿前明确规定
在一些期刊投稿前,明确规定了论文的查重率要求。这种做法使得作者在写作过程中过分关注查重率,而忽略了其他更重要的学术因素。
1.2 审稿中过度倚重
在审稿过程中,一些评审专家过度倚重于查重率,将其作为判断论文质量的唯一标准。这种做法忽略了其他学术因素对论文质量的影响。
1.3 发表后追溯检测
一些期刊在论文发表后会进行追溯性检测,以确认论文是否存在学术不端行为。然而,这种追溯性检测往往只关注查重率,忽略了其他可能存在的学术不端行为。
1.4 标准化和制度化倾向
在一些期刊中,查重量化评审已经成为一种标准化和制度化的做法。这种做法使得期刊和作者都陷入了技术博弈的误区,忽略了学术不端行为的多样性和复杂性。
2 查重量化评审的问题
2.1 将查重审查带入误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2.1.1 将学术不端检测简化为查重率,进而将查重率转化为论文质量指标。
在实际应用中,一些期刊将学术不端检测简化为对查重率的检测,进而将查重率作为衡量论文质量的主要指标。这种简化做法忽略了其他可能存在的学术不端行为,并且使得期刊和作者都陷入了技术博弈的误区。
2.1.2 将查重率异化为论文的常规指标,评审双方都被查重率裹挟。
由于对查重率过分强调,一些期刊将其作为论文质量的常规指标进行约定、雕琢、打磨。这种做法使得期刊和作者都被查重率裹挟,无法从更全面和深入的角度评价论文质量。
2.2 给实际应用带来困难
2.2.1 使期刊陷入作茧自缚的困境。
由于对查重率过度依赖,在实际应用中,一些期刊陷入了作茧自缚的困境。他们只注重查重率,忽略了其他可能存在的学术不端行为,导致无法全面评价论文质量。
2.2.2 给作者写作带来困惑和压力。
对于作者来说,在写作过程中过分关注查重率会给他们带来困惑和压力。他们可能会追求低查重率而忽略了其他更重要的学术因素。
3 查重量化使用的原因
3.1 对查重目的和功能定位偏差
对于查重的目的和功能定位存在一定偏差。一些人认为查重仅仅是为了防止抄袭行为,忽略了其他可能存在的学术不端行为。
3.2 对查重率和学术不端内涵理解偏差
对于查重率和学术不端内涵的理解存在偏差。一些人认为查重率越低越好,而忽略了其他可能存在的学术不端行为。
4 查重量化使用的改进
4.1 回归学术不端审查的本意
期刊需要回归学术不端审查的本意,将查重作为一个环节来防止学术不端行为,并结合其他评价指标来全面评价论文质量。
4.2 理清学术不端的内涵
期刊需要理清学术不端行为的内涵,将其定义得更加全面和准确,并结合其他评价指标来全面评价论文质量。
4.3 理性认识和合理应用查重
期刊需要理性认识和合理应用查重,将其作为一个辅助手段来防止学术不端行为,并结合其他评价指标来全面评价论文质量。
结论
本文探讨了论文评审中的查重量化问题及改进路径。我们发现目前在实际应用中存在着对查重率过分强调、将查重率转化为论文质量指标等问题。解决这些问题需要期刊回归学术不端审查的本意,理清学术不端行为的内涵,并理性认识和合理应用查重。通过这些改进措施,我们可以更好地保证学术品质和推动学术进步。
该篇文献已经收录在【文论论文网】,【文论论文网】收录了相关文献数万篇,读者可以访问该网站并根据需要自行检索相关文章,希望能够为您提供应有的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