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献帝刘协作为东汉政权的末代皇帝,最后的结局是寿终正寝,不少人知道这个结果的时候可能会感到意外,心狠手辣的曹丕连亲兄弟曹植都想杀,怎么会放过这个末代皇帝呢?

东汉末年,天下大乱,贼寇四起,朝廷无力剿匪,放权地方组织私人武装,这也造成后来诸侯割据的乱世,从董卓霍乱京师开始,汉朝王室早已名存实亡。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曹操作为曹魏的开创者,灭袁绍、征乌桓一统北方,虽然最后进位魏王,但始终没有僭越,取皇帝而代之,只留下了一句“若天命在吾,吾为周文王”。意思已经很明确了,就是自己虽然是有实无名的“皇帝”,但还想留一个好名声,篡位的事儿就让儿子去做吧。

曹丕自然不负众望,曹丕世袭魏王的同年,就逼迫汉献帝刘协禅位,自己做了皇帝,让刘协当了山阳公。我们总听说斩草除根,那么为何曹丕还要善待刘协,而没杀了他呢?原因有三。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第一,政治因素,曹丕虽然狠辣,但不残暴,他可不是董卓,刘协虽然退位,但是汉室传承几百年了,不乏大量的人愿意为汉室效忠,贸然杀了刘协可能会造成政治动荡,甚至形成类似当年十八路诸侯讨伐董卓的情形,这对其十分不利。

第二,儒家思想,受“天地君亲师”、“仁义礼智信”的影响,虽然刘协名义上是禅位,但是如果曹丕选择杀掉刘协,那么这事儿的性质就变成了弑君篡位,曹丕不愿意背负这个骂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第三,自信,曹操早就为曹丕铺平了登基之路,汉室早就是名存实亡,朝廷上下谁不是心知肚明,那些一心匡扶汉室或者想着曲线救国的人(如荀彧),早就死的死,亡的亡;而且曹丕为了顺利篡位,用尽办法拉拢了门阀士族的支持,基本上已经是稳操胜券的局面,没必要多此一举。

《三国志 卷二 魏书二 文帝纪第二》:黄初元年十一月癸酉,以河内之山阳邑万户奉汉帝为山阳公,行汉正朔,以天子之礼郊祭,上书不称臣,京都有事于太庙,致胙;封公之四子为列侯。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有人说曹丕对刘协不错,这话对也不对,对的是刘协确实得到了善终,并没有像当时坊间传闻的那样,被曹丕杀害(远在成都的刘备还十分隆重的给他就行了“国葬”,顺便继承大统,扛起汉室大旗);不对的是这天下本来就是汉室的,曹丕明显就是篡位,不过话说回来,中国一句古话“皇帝轮流做明年到我家”,用现在的观念再去看待这个事儿,也没啥大不了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有意思的是,曹丕的所做所为被司马懿看在眼里记在心上,这让曹魏末代皇帝曹奂的命运与汉献帝刘协出现了惊人的相似,都是末代皇帝;都禅位给了权臣;都当过陈留王(一个登基前、一个禅位后);都在乱世中寿终正寝,如果说这世界有报应的话,那么曹丕的报应就是报到了侄子曹奂身上,真是好一个天道轮回。

想了解更多精彩内容,快来关注萌叔说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