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年牛群和冯巩在相声《点子公司》里讲过一个老段子:怎么迅速让钱包鼓起来?答案是把兜里的钱都换成零钱;还可以补充一问:怎么迅速变成百万富翁?嗯,答案是把人民币换成印尼盾(音译卢比或卢比亚)……那怎么能变成亿亿万的富翁呢?兄弟,那你就只能考虑津巴布韦币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言归正传,东南亚这几个主要国家的货币汇率一般人不是那么熟悉,总以为泰铢,马来西亚林吉特(令吉),缅甸元(缅币),柬埔寨利尔斯(瑞尔),印尼卢比亚,越南盾等都“不值钱”,动辄就能掏出几百万上千万来的,其实没那么夸张。这几个国家的货币对人民币的汇率往往“天上一脚地下一脚”,越南盾、卢比亚、利尔斯、缅币是属于“地上一脚”那伙的;而兜里要真能揣上几百万林吉特或者泰铢,那就是实打实的土豪了。

尽管这些年来汇率一直在浮动,但不细算的话,大体是这样:人民币1元,换0.6林吉特,5泰铢,300缅甸元,600利尔斯,2100卢比亚,2500老挝基普,3400越南盾。在马来西亚的7-11买瓶可乐,大约两林吉特;等到越南坐趟出租车少说也得十来万盾花销;在泰国南部海边招待三五个朋友吃顿海鲜大餐,两三千泰铢吃得饱饱的(但在曼谷的高档餐厅就是洒洒水啦);至于印尼买瓶纯净水,神马?居然要4000卢比亚?

郭德纲有个段子说自己以后赚了大钱要都换成日元天天在家数钱玩,日元不过瘾不够多就换泰铢。其实就是一个误解,看汇率的话,泰铢比日元要“值钱”。由此还有一门生意,就是利用汇率差,来倒腾钱币作为纪念品出售。比如你要在泰国一些旅游地,常常会看到成套的老挝、缅甸、柬埔寨等国的纸币或硬币套装作为纪念品出售,不少游客往往买个新奇,但实际上因为汇率的原因,摊主可是大大地赚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货币的发行是门大学问,原理我也不清楚。但说个最直观的印象:自从来到印尼后,我就再没记清楚过我兜里究竟有多少钱……

刚出了泗水机场,我拿出银联卡准备取点钱应应急——在东南亚范围内,银联卡也是挺方便的,可以直接取出当地货币,汇率虽然算不上高,但比机场直接兑换划算多了——一查询就被震撼了,数了一下没数清楚有几个0,那一瞬间就让我想到一句台词:I'm the king of the world.

说来很奇怪,在马来西亚用林吉特的时候,总觉得这也贵,那也贵,舍不得花钱,吃顿旋转火锅要180林吉特,我的心都在滴血;用泰铢的时候就觉得无所谓了,哇,这个算成人民币好便宜,那个才几块钱;等到用卢比亚的时候,几乎丧失了对钱数的敏感性,这个几万,那个十几万,小意思,反正也不记得究竟多少钱,总之花钱如流水一般。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在便利店付钱的时候,我不时需要理理思路,数数0,因为已经干过好几次拿1000当10000的事情了。所以学习印尼语吧,数字很重要。

当地人为了方便,一般数目稍大时候会以千为单位,比如充手机话费,20000卢比亚就说20(20千,千就省略了)——然并卵,20千还不够你往国内打十分钟电话的。本地华人喜欢用一个单位:条。一条就是一百万卢比亚,大约相当于人民币500元。

那时我还没结婚。我女朋友打电话说想要考虑买个新房子,算一算,一月需要还三千人民币。我(心算了一下):啥,一个月要六条?我说老婆,三,四年下来咱还的钱就可以买一张丰田的小商务车了,印尼这边才卖三百条啊。

我当时在学校的工资大约是三条左右,工资用信封发放。每次拿到工资,我看到一小沓红红的、单张面值高达100000的卢比亚,心里都会高呼:月入百万的感觉,爽!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可是,“条”这个词说起来很有感觉,花起来就没太大感觉了。我第一次去巴厘岛之前,同事蔡老师的父母问我带多少钱去,我自信满满地说“一条”。老人家笑笑:一条能干什么啊?多带一点吧,不要回不来。后来到了巴厘岛后,才理解了老人家的笑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