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再读苏轼《观潮》,这首诗近期经常会被我念起,为什么?好似有一种看到本质之后的一种淡然之感,也引发自己更细致品味。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庐山烟雨浙江潮

【宋】苏轼

庐山烟兩浙江潮,

未至千般恨不消。

到得还来别无事,

庐山烟兩浙江潮。

释义:庐山烟雨风光与浙江的钱塘潮,都是闻名天下的胜景,多少骚人墨客为之倾倒,挥毫泼墨(如同现在人生必去十大景点之类),这等名震宇内之宝地不亲自去见识一番,是会抱撼终身的。可是到过之后,却发现没什么特别,依然是庐山烟雨与钱塘浪潮。

这是一首广为引用的理趣诗,形象地展示了未悟与悟后的境界。青原惟信禅师有一段著名的禅话:“老僧三十年前未参禅时,见山是山,见水是水;及至后来,亲见知识,有个入处,见山不是山,见水不是水;而今得个休歇处,依前见山只是山,见水只是水。”表现了一个达者未参、初悟、彻悟的禅修过程,也是这首禅诗最好的注脚。

也代表了人生的三种境界。那么有一个问题:如果我们都知道终极目标在哪里,是否可以跳过“见山不是山、见水不是水”的阶段,直接去到“见山只是山,见水只是水”的境界呢?

你的答案是什么?我自己认为是不可以。‍

在我们没有得到某个东西的时候,我们会非常的羡慕,会觉得这个就是我所想要的 ,只有得到才会满足、快乐。

在很多时候,身体、感受、想法、行为、意识的满足源于我们如何照顾自己的欲望、渴求,而且大多数时候,这背后源于一份社会、文化约定的规则和标准,比如小时候同学带了一个好看的文具盒,我的目标也是买一个类似的文具盒,回家找妈妈要钱,妈妈是否答应就决定了我的开心、高兴和满足。长大了,同事买了一个大房子,我的目标也由对比而改变,想努力赚取更多钱,买个房子、车子,自己就好像得到了满足和幸福。‍‍‍‍‍‍‍‍‍‍‍‍

就像诗歌中提到庐山绝美的风景和浙江潮这种壮观的景象,一定要去到“心意”才能平,这份想要去到、达到的想法,就会成为一种执念,一个目标,一个一定要达到的东西,催促着我们用尽全力去到哪里。‍‍‍‍‍‍‍‍‍‍‍‍‍

当真正到达到这一刻,美吗?美。开心吗?开心。但这样的美、开心,并不会保留多久(心理学家告诉我们通常就3个月),内心的新鲜感失去,仿佛它就是这样,我们又可能会继续设定下一个“庐山烟雨浙江潮”,再一次陷入“未至千般恨不消”的循环之中……

只有什么时候领悟,这个背后“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的时候,看到这执念,我们才可能从这样一个循环中出来。‍‍‍‍‍‍‍‍

诗歌告诉我们要放下内心的执念,才会“见山只是山,见水只是水”,但同时也告诉你,如果你没有经历过执念的这一个拿起的过程,你放下的是什么?或许不过是“放下”一个概念、一个执念的理解,有何可放。‍‍‍‍‍

或许有朋友会说:禅宗讲的无所住,本就没有,哪有放下。没错,本来就没有,无需放下,可是作为一个正常的人,已经是有了不少,只是不自知,不自觉。‍‍‍‍‍‍‍‍‍‍‍‍

好比:年老的长辈和父母,告诉我们某个人生的经验,未经事之时,只是当作建议、叮嘱,并不一定会这么做,直到经历过了,我们的身、心、胃、意识都真正的感受过了,才会知道,哦,原来就是这样。

你的生活中,有哪些这种——到得还来别无事,庐山烟兩浙江潮,类似的体验和感受呢?‍‍

欢迎在正念群组里分享。‍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其他正念诗歌推荐

欢迎加小编微信

邀请您进入我们的正念交流小群

一个有温度的地方

(请注明申请加入正念小群)

喜欢正念、点个在看

声明:本文编辑小念,图片来源网络,版权归相关权利人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