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鸡娃圈父母,大家估计对这样的说法都不陌生:我们拼命鸡出来的娃,长大以后别说超越了,可能还不如我们自己。

甚至有一部分爸妈已经亲身经历过了——

  • 爸妈是理工科学霸,孩子从小学开始数学就不及格;
  • 小学阶段成绩都是班级前几名,一上初中就不行了;
  • 初一还要冲清北,初三发现能考上高中就不错了;

这还只是求学阶段,再往后看,咱们就不说了……

肉眼可见的,对一线城市的中产家庭来说,孩子不如自己的趋势,大概率会变成事实。

上世纪60年代开拍的英国著名纪录片《人生七年》中,在7个来自中产和工农家庭的孩子中,有3个在成年后超越了父母,所以就有了这样一种说法:

中产阶级,只有40%的孩子才有机会超越自己的父辈。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而我们国内的中产阶级只用了一代人就完成了阶级的跃迁,所以大约可以对应到上世纪英国的中产阶级和工农家庭。40%这个数值,放到我们这里基本上也是适用的。

有社交媒体博主做过一个小统计,问网友中有多少感觉自己能超越父母?(考虑到该社交平台的属性,用户应该多属于90后甚至95后。)

随后该博主公布了这个小范围统计的结果,在1028名参与者中,有32%的网友认为自己完全超越了,而50%的则完全没超越。再加上部分超越的回答,我们也可以粗略地把这个数值定为40%。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那么问题来了,面对这样一个数据,如果偏偏咱们的孩子就是不能超越的那60%,作为父母,咱们能接受吗?

2019年初,中国青年报社社会调查中心做了一项调查,问家长能不能接受孩子将来是个平凡人,参与调查的1863名家长中,有72.6%的人表示:能接受。

然而,同样还是这个调查,68.8%的受访家长坦言对孩子有很高期待。

一边说能接受,一边又有高期待,可以看出家长的内心有多矛盾了吧?

看来,要让家长从心理上坦然接受这个结果,恐怕还需要一轮深刻的思想转换。针对这个话题,我和身边的同事、朋友聊了聊,结果直接打开了他们的话匣子!今天也来跟大家分享他们的故事,期待文末也能看到你们的想法。

01

不接受

如果有来生
我一定好好评估自己为人父母的能力再考虑要孩子

燕妮,清华本硕博,离异妈妈

我的求学阶段可以说是顺风顺水,和我这种一路全靠自己的普通出身的娃相比,我的孩子条件太优越了。

我在国外做博士后的时候怀孕生子,学龄前孩子都和我一起在国外生活,5岁就学会了自主阅读英文。我自认为他一出生就打败了99%的同龄人,暗自规划了孩子未来的发展路线:本科清北、国外读研。在学前教育上也是不遗余力。

然而好景不长,回国上小学后,孩子的处境发生了一百八十度的大转变。首先,中文很差,能说却不识字,只能从拼音开始重头学,光这一点就被同龄人落下一大截;数学呢,虽然训练过,但是和国内这波从幼儿园就开始学奥数的牛娃差太多。

(《小舍得》剧照)

所以整个小学娃都处于追赶状态,我为此也是劳心劳力。小升初时运气比较好,当然也是沾了父母背景的光,孩子进了个不错的中学。但上初中后,学习又开始直线下滑,最后稳定在年级中不溜。如果说是因为天资不够导致现在的结果,我勉强还能接受,实际情况是他学习态度就存在很大问题。

不仅消极懒散,也没什么自控力,很难踏下心学习。考试不会的就不说了,会的也能做错,考砸了也看不出他难过。我也想把自己曾经的学习经验传授给他,但是都被当作了耳旁风。

我现在的愿望就是他能够考上高中,对孩子的期待早就已经从清北、985、211、一本、本科, 下滑到只要是大学就行。不行的话,职高也能接受,学个手艺也好,毕竟蓝领的工作机会也不少。

我已和前夫协议隐离,如今经常会为孩子学习黯然神伤,偶尔也会哭,但真没有办法了。如果有来生,我一定好好评估自己为人父母的能力再考虑要孩子。

02

我能接受,但是孩子妈不能

让孩子在自己并不擅长的领域挣扎前行
是父母最大的恶意

小刚,帝都985硕士毕业,任教于某重点中学

我本科考了一所普通大学,研究生考到了北京一所师范类985大学,毕业后留在了北京当高中老师。我老婆是大专生,我俩是初中同学,她现在任职于一家私企。

我的孩子天资实在一般,估计是随我,不怪他。但是他遗传了我的愚钝,却没有遗传我的刻苦。再上现在好玩的事物那么多,网络科技也发达,手机、平板应有尽有,学习这件事对他的吸引力就更小了。

对于孩子学习不如我这件事,我是有心理准备的。况且人生目标本来就应该是多样化的,喜欢读书的就多读书,不喜欢的也可以找到其他方向去努力。比如我表哥,成绩一直不好,但他很喜欢做菜,去学了厨艺,现在是星级酒店的主厨;我发小,成绩也不好,但身体倍儿棒,后来读了体校,现在是他那边小有名气的网球教练;我的学生中,大多家长是比较富裕的,他们的职业五花八门,也并非都是名校出身。

(《亲子鉴定》剧照)

但我老婆不行。她对于“鸡娃”这件事有执念,认为自己因为文化不高,一路走来吃了不少亏,希望孩子不要再走这些弯路。我理解她,但她不理解我,更不理解孩子,为此我俩没少吵架。

我始终觉得,让孩子在自己并不擅长的领域挣扎前行,是父母最大的恶意。儿子虽然成绩不好,也很顽皮,但他对家人很有爱,是个乐观懂事的好孩子,我已经非常满足了。

至于什么以后阶层滑落的,更是无所谓了,谁还不是个普通人呢?

03

当然可以接受

如果一代都比一代强的话
那些顶层人士的孩子们岂不是都没法活了?

许老师,魔都985高校教授

我儿子现在就是一个普通的公司职员,工资不高,还很辛苦,但是他很喜欢自己的工作。我们夫妻俩都是一路名校读到博士,从小上学就很轻松,家里的奖状是贴满一层又盖一层。然而我儿子上幼儿园就隐隐显现了学渣的气质,上小学就直接吊车尾。

一开始我们俩非常恼火,毕竟我们都住在教师家属楼,楼上楼下住的都是别人家的孩子。于是想尽了一切办法,报补习班,自己亲自辅导,威逼利诱,都收效甚微。那时甚至怀疑孩子是在医院抱错了,自己做任何事情都能做到优秀,为什么偏偏生了一个资质如此差的孩子?

后来院里其他孩子都去了国外名校深造,或者去了国内TOP高校,我儿子只考上本地一个极为普通的大学。那几年我非常痛苦,觉得儿子就是自己人生的败笔。

观念反转是因为我的一次生病。当时孩子爸刚好在国外,还在上大学的儿子立刻请了假,没日没夜地照顾我。从那以后我非常庆幸,因为我周围的同事生病了只能请护工,子女在国外几年才团聚一次。而我的儿子,我能每天看见他,他能每天跟我们说说话,还有什么比这更好的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盒子的秘密》剧照)

我有一个同事,也是我们学校的教授,她儿子比我儿子学习还差,后来读了个当地的专科。

毕业后她安排儿子到学校的后勤管理中心工作,有一次,他和另一个师傅来我们办公室统计固定资产。因为从小就在学校跑来跑去,楼上很多老师都和他打招呼,热情地问他的近况。

他脸上特别不好意思,笑容里夹带着尴尬。

她妈妈也是不甘心的,经常在和我们聊天时,说起她儿子打游戏又到了后半夜,如果她有这个精力,三个博士也都读完了。其他同事劝她:“人家没有科研压力,没准比我们过得开心多了呢!”

孩子若是平凡之辈,那就承欢膝下;若是出类拔萃,那就让其展翅高飞。做父母的不用把弦绷那么紧。如果一代都比一代强的话,那些顶层人士的孩子们岂不是要自杀?

04

我也不确定到底能不能接受

买了学区房,不希望前期的投入都打了水漂

帝都双职工,大厂工作

我和老公都算是小镇做题家,老公TOP2,我TOP10国内名校毕业。在海淀,类似我和我老公这样的中产阶层、北漂一代都有比较严重的生存焦虑。北京的情况是好学校主要在公立,这点与上海不同(其他省的情况我也不太了解)。

孩子6岁起,我每年带她出国旅游,另外上了各种花样繁多的兴趣班(网球、钢琴、绘画、马术、滑冰等)。其实我还不算特别典型的海淀家长,孩子在小学五年级之前,我没给孩子报奥数之类的学习兴趣班。小升初时志得意满,进入对口的一所区重点中学。

之所以这么顺利,是因为我们早早就给她买了学区房,虽然初中不是六小强,但胜在“性价比高”,凭借校额到校等一系列政策高中能更容易进入六小强。

(《82年的金智英》)

但初一下学期,孩子抑郁了。孩子发病的触发点是和班主任的矛盾,公立学校里老师都对孩子颐指气使,偏偏她独立意识又很强。再加上学校无休止的月考、周测、年级大排名……最终孩子还是被压垮了。

曾经班级前三,年级前二十的孩子,不肯上学了。我们只能让她休学,开始带她治疗。一开始我带她去三甲医院心理科治疗,自己也去看了心理咨询师,跟孩子道歉、认错。只希望她能早日复学。然而大半年过去了,孩子的病情也没有起色。

这时我开始留意到,原来附近各个小区都有孩子跳楼的传闻。而且很多家长,明明知道孩子患上了抑郁症也不带孩子去医院看病吃药。为了防止女儿的病情恶化,我们加大了求诊的力度,请精神科医生开药物,请心理咨询师,积极地改变家庭环境。

过了两个月,女儿不再仇恨我们了,亲子关系得到了一些修复。当然最终答应复学,是因为我们决定给女儿转学到国际学校。半年后,孩子终于适应了新学校。虽然学习还没有恢复到之前的水平,但至少在向好的方向发展。

经历了这么一遭,我也陷入了纠结。孩子情况不好的时候,我觉得只要娃健康就好,其他都是浮云。但现在孩子康复了,我又忍不住对她抱有太多期待,而且学区房的钱都花了,我们也不希望前期的投入都打了水漂。一想到孩子以后如果升不了好学校、找不到好工作,还是会焦虑、会迷茫。

怎么说呢?做父母是一场修行,我现在是做不到心态躺平,看来还是要继续修心吧!

能不能接受孩子以后比自己还差这件事,对大多数家长来说,可能终究会是意难平。对于很多家长来说,“孩子不如自己”在未来大概率会发生,也希望我们这些鸡娃圈父母能够抱团取暖,互相安慰。毕竟生活总要继续过,再说一辈子还很长,一方面放低自己作为父母的期待,一方面还是得告诉自己,老话说得好,儿孙自有儿孙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