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不要轻信“卖翅膀”的人

作者/慧超

(一)

这几日,顶着“中国最贵企业咨询师”标签的刘润,正经历一场信任危机。

危机的导火索,正是刘润老师前几天举行的“进化的力量”年度演讲。这场演讲结束后,演讲中的诸多逻辑、案例和数据,就引发了坊间极其强烈的质疑。

其中争议最大的,当属刘润演讲中提到的“折扣MAMA”这一案例的数据问题。

刘润在演讲中提到,折扣MAMA仅用了3年时间,就在全国开出了2500家门店,以70人的团队,创造了17亿的营收。

大家毕竟都是受过九年义务教育的人,何况热衷于观看“年度演讲”这类题材的用户,往往对商业逻辑和数字有着超越普通人的敏感性。

很快,就有人拿出计算机算了一笔账,他们发现,2500家店对应17亿的年营收,平均每家店每天的营业额,只有1863块。

对应刘润老师演讲中提到的32%的高毛利,平均每家店每天的毛利只有可怜的:

596元。

在北京这样的城市,一家实体店平均每天596元的毛利意味着什么呢?意味着即便你采用无人售货的形式,一分钱人力成本都不付出,恐怕也负担不起房租成本。

这个乍听之下令人心潮澎湃的“扩张奇迹”,一下子就不性感了。

更关键的是,陆续有更多的观众,乃至临期折扣行业的业内人士站出来,公开质疑刘润演讲中所提及的数据,存在明显的造假问题。

2500家门店即便放在全中国,也是一个很庞大的数据。毕竟根据麦当劳官网的数据,截止2022年8月,中国内地的麦咖啡门店数量,也才刚刚2500家。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你走在中国任何一座一二线城市,可以很轻易地找到麦咖啡门店。但很多观众迷惑地发现,刘润提到的这2500家折扣MAMA门店,自己在生活中从未见过哪怕一家。

主观感受之外,数据更能说明问题,随手在地图上搜一下,你会发现全北京的“折扣MAMA”门店:

只有3家。

面对汹涌的质疑声,刘润老师很快做出了回应,他写了一篇文章回击,这篇文章很强硬,开头就站在道德高地上指责质疑者:

都是来蹭我流量的。

很有意思。

可惜稍有商业常识的人,读完刘润老师的回应就能发现,他的回应看起来很强硬,但给出的逻辑和事实,却异常孱弱。

刘润解释说:我明明讲了,2500家是“自营的店,联名的店,和供应链支撑的店,这三种店加在一起2500家。”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可有媒体做了调查,发现所谓的2500家店,线下店就一家。难道剩下2499家都只是供货(咱就别玩供应链支撑这种听起来很玄乎的词了)?

稍有商业常识的人,都知道刘润老师摆出的是一种狡辩逻辑,而且还是一种“很低级的狡辩”。

因为“供货”与“开店”,在商业层面完完全全是两个不同的概念。

按照刘润的逻辑,那可口可乐是不是可以宣称,全世界99.9%的商超便利店,都是我家开的?

把“2500家店”以放大加粗的字体,醒目地放在演讲PPT中,这不是所谓的“表达不准确”,而是一种刻意引导和渲染。

刘润老师在回击的文章中,义愤填膺地表示:

“蹭我的流量没有关系,但是,你误导了很多真诚的创业者。”

确实,仅就“折扣MAMA”这一失范案例而言,最不重要的就是谁来蹭你刘润的流量。

对那些奉其为“人生导师”的创业者而言,致命的问题是,他们所面对的是否是真实的数据,真实的商业逻辑,是否是真实而未经粉饰和精心包装的商业世界?

所以真正重要的问题是:

到底是谁误导了那些真诚的创业者?

(二)

很多人批评刘润说,作为一位名声在外的企业咨询专家和战略顾问,在如此重要的年度演讲案例中,连基本的商业调查都没去做,实在让人大跌眼镜。

因为刘润老师在那篇强硬的回应中,明确表示“所有数据自己都亲自和折扣MAMA的创始人确认过”。

面对这样“尽职尽责”的企业调研,我“双桥巴菲特”想说的是:

如果投资人都和刘润一样,调研企业的形式是“问老板本人”,那恐怕早赔得裤衩子都没了。

毕竟创业者,尤其是有融资需求和加盟需求的创业者,在讲述自己公司商业前景和运营数据时,往往会采用夸大其词的方式。

11月2日,刘润老师终于公开道歉,承认演讲中一系列“严重的错误”,后来又灰溜溜地删掉了那篇指责别人蹭自己流量的公众号文章。

很多网友拿着下面这张图,嘲讽刘润老师整天跟学员高谈阔论商业本质、品牌建构、企业战略,但事情发生在自己身上,却打出一组“说一套做一套”的公关灾难拳。

我想以刘润老师的头脑,他肯定第一时间就明白,质疑者们恐怕是对的。之所以嘴硬写出那篇强硬的回击文章,实乃“迫不得已”。

他们是教人做决策,做判断,做战略的,可如果导师本人都是基于一些荒唐的案例,错误的数据乃至虚假的包装做商业洞察和行业思考的话,那他所提供的方法论和武器,还能有效吗?

对于一个贩售“翅膀”的人而言,如果人们不再相信可以借助他的“翅膀”起飞,那么再卖力的吆喝,再华丽的包装,都失去了意义。

本质上这一行的底层逻辑,和那些夸大其词希望吸引投资人和加盟者的商人,是一样的:

只有你们足够相信我,我才能赚钱。

(三)

我确实没有对刘润老师落井下石的本意,也觉得商业咨询、战略顾问这样的业务模式,并非一无是处。

我只是希望提醒公众,尤其是拿着真金白银创业的朋友,要警惕一种刻意包装下的“简单叙事”。

不免想起一个讽刺故事,一个来自极端缺水部落的“先知”,在城市里观察了1千只水龙头后,回去和部落的酋长说,自己找到了彻底解决部落缺水的方法:

只要购买100只水龙头,安在随便一面墙壁上,源源不断的水就会流出来,只要不去关掉它们,我们甚至可以拥有大海。

塔勒布在《黑天鹅》这本书里,写过这样一句话:

“我们的问题不仅在于我们不知道未来,还在于我们不知道过去。”

这句话充满哲理,简直像是为那些商业咨询顾问和创业导师们,量身定制的一样,因为本质上这些人贩售的就是一种“相信”:

即他们试图使人相信,他们掌握了“成功者”过去的所有细节,也因此拥有了打开未来之门的密钥。

让你相信所谓的成功,所谓的商业传奇,其实是有一套屡试不爽的“现成公式”的。

你的失败和碰壁,只是因为没有早一点遇上我,现在,我就把这套价值万金不换,可助鸡犬升天的“得道秘笈”传给你。

朋友,相遇即是缘分!人生,有舍才能有得!为表诚心,你先V我58万8千8,我可助你一路发发发……

如果一个创业者真的笃信这一切,相信这个世界上有一个人,用几个小时传自己的一套“功法”,便可以令自家生意一日千里、万事亨通,甚至可以让你濒临破产的公司起死回生,东山复起——

至少我个人就很难评判,这些笃信导师们拥有“万能密钥”的人,和故事里发现可以用水龙头创造大海的部落先知,谁更傻一些?

(四)

李普曼说过一句话:

“多数情况下,我们不是先理解后定义,而是先定义后理解”。

人其实是一种非常肤浅的动物,所谓深刻,所谓洞见,所谓独立思考,是需要经历痛苦的刻意练习后才能获得的点点智慧。

人类的天性,不喜欢那些随机的、抽象的、复杂的事物,人天生喜欢那些被“权威人士”总结、概括、标签化的东西,人们喜欢具体的、已知的、被证实的、传奇性的、被包装和美化后的东西。

很多人喜欢把Real挂在嘴边,其实没有多少人喜欢且善于接受事实真相,大多数人只相信自己愿意相信的所谓“事实”。

现实世界中,说起来谁都不承认自己是这样的人。但你瞧,我们每个人每一天不都生活在千千万万的标签之下,同时用自己的思维和价值观为千千万万的人和事,贴上一个又一个的标签吗?

所谓的商业成功范本,也是一样。

即便没有数据造假,即便所举企业真的很优秀,创始人真的雄才大略,但导师们所呈现出来的模样,也往往是一些被精心选择、修剪,乃至粉饰过的“故事”。

一如漂亮小姐姐发在朋友圈里的精修图,柔情绰态、妩媚嫣然,她可能确实是位美人,但这只会是这位美人精心装扮后的一个瞬间。

纵然是女明星,瑰姿艳逸也不会是生活中的日常。同样,成功的企业也很难被几个浓缩提炼后的“标签”所涵盖。

总结那些亿万富翁的成功秘诀,你很容易得出所谓的“成功特质”,譬如极其自信、行动力强、冒险精神、信念感强。

但如果你去总结折戟大佬们的“失败特征”,吊诡的事情出现了,这些特征很可能和“成功特质”高度相似,只不过人们以奚落的口吻谈起这些时,会加一些专属于失败者的前缀标签,譬如:

(盲目的)自信、(鲁莽的)行动力、(赌徒式的贪婪)冒险、(愚蠢的)信念感。

所以,不要轻信那些“卖翅膀”的人,他们的两只手,总是有一只热情澎湃地引导你,望向天空中那些翱翔的幸运儿;另一只手,则警惕地掩饰着,那跌落山涧血肉模糊的累累尸骨。

还是那个朴素的道理,他不是选择了相信,而是只有你相信了,他才能赚钱。

这门生意也是有周期的,有时翅膀卖的很好,别说人了,连猪都能飞上天;有时翅膀销售惨淡,山谷中哀嚎连连,人们本该冷静下来仔细审视那翅膀,不过贩售者以更嘹亮的声音喊道:

听我的,你就可以实现逆风飞飏、逆势扩张、逆周期增长!

上钩者众,毕竟,谁不渴望飞起来呢?

而在时代的洪流之下,我们都不愿意正视故事的另一个版本:

当大风止息,即便拥有再华丽的“翅膀”,人也无法起飞。

这里是思维补丁,谢谢你的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