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改变讨好型人格,是一个深刻而值得探讨的话题

近日,一则名为“如何改变讨好型人格”的话题登上热榜,在该话题下,无数深受“讨好人格”其害的朋友袒露心声

能看出来,其实他们也并非骨子里轻贱,硬要弓腰屈膝地迎来送往,而是生怕不讨好对方,就会为将来自我的发展埋下祸根

这或许是绝大多数讨好型人格内心最真实的想法,将资源思维代入进人际交往中

如此这般的下场,便是逐步沦为“讨好型”人格

在节目《荒野会谈》中,席瑞与李雪琴就该话题进行了讨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在讲到如何改变讨好型人格时,李雪琴有一个大胆的设想:“得罪一个你从来不敢得罪的人,然后你才会发现他的离开对你的生活毫无影响”

听起来有些极端,但实际上这的确是最为“简单粗暴”的方式。但并不是每一个人都愿意践行上述行为,那么有没有更温和的方式能够改变“讨好型人格”呢

接着往下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01

认识自身

讨好型人格指的是那些经常为了取悦他人而牺牲自己的人,他们常常会压抑自己的真实感受和需求,以满足他人的期望

这种人格特征可能会影响个人的自尊心自我价值感,甚至对心理健康造成负面影响

要改变讨好型人格,首先需要深刻理解这一人格特征的根本原因

有许多因素可能导致一个人发展出讨好型人格,其中一些因素可能包括童年时期的家庭环境、社会文化背景、个人经历和性格特点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了解这些因素有助于更好地理解自己,并为改变提供一个坚实的基础

首先,讨好型人格常常根植于童年时期的家庭环境

家庭中可能存在强烈的期望和压力,要求孩子们表现良好、听话,以满足父母或其他家庭成员的期望

这种环境下,孩子可能会学会将他人的需求置于自己的需求之上,以获得爱和认可

这种模式可能会延续到成年后,导致讨好型人格的形成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另一个影响讨好型人格的因素是社会文化背景

不同文化对于独立性和合群性的价值观存在差异,一些文化更强调集体利益,而另一些文化更强调个体自主性

在强调集体利益的文化中,个体更容易发展出讨好型人格,因为他们受到强烈的社会压力,要求顺应社会规范和他人的期望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个人经历也可能在塑造讨好型人格中发挥重要作用遭受过欺凌、虐待或其他创伤性事件的人可能会倾向于讨好他人,以避免再次受到伤害

这种行为可能成为一种应对机制,帮助他们感到更安全和受保护

最后,个体的性格特点也会影响讨好型人格的发展

一些人天生更加温和、包容和愿意迎合他人,这使他们更容易形成讨好型人格

然而,这并不是说讨好型人格是不可改变的,只是需要更多的努力和自我反思来实现变化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02

寻求方法

要改变讨好型人格,下面是一些有助于实现这一目标的方法:

自我认知和自我接纳:首要任务是了解自己,包括自己的需求、感受和价值观

要接受自己,包括自己的缺点和不完美之处,这是走向改变的第一步

自我认知可以通过日记、心理咨询、冥想和自我反思来实现

学会表达自己:讨好型人格往往倾向于隐忍自己的感受和需求,但学会坦诚地表达自己是非常重要的

这可以通过积极沟通、表达需求和感受,以及与他人建立更坦诚的关系来实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自我关怀和自我爱:讨好型人格常常忽视自己的需求,因此需要学会更好地照顾自己

这包括身体健康、心理健康、休息和娱乐。自我关怀和自我爱是建立健康自尊心和自我价值感的关键

寻求专业帮助:如果感觉自己无法单独应对讨好型人格,那么寻求心理治疗或咨询是一个明智的选择

专业心理治疗师可以提供支持和指导,帮助个体探索和改变他们的行为模式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结语

改变讨好型人格可能需要时间和努力,你需要打破自己曾经竖起的认知高墙,更需要掰直过去弯曲的脊梁

中国人骨子里是带有谦逊的,但谦逊不意味着低微,那些在你眼里高悬云端的角色并不值得你丧失尊严地讨好,正相反他们喜欢的也是有骨气与自尊的人

所以请保持平和的心态与坚挺的脊梁,迎着四季升起的朝阳,大胆迈步属于自己的人生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