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东南亚有着一个非常神奇的小国-新加坡。这个别名狮城的国度国土面积仅有733.1平方千米,约为我国首都北京的二十分之一。也就是说,新加坡的国土面积大概也就跟北京的五环内差不多大。但就是这么一个可以说是微型的国度,其GDP总额却傲视世界上的大多数国家。

2021年新加坡GDP为3970亿美元,全球排名第37名,超越了许多人口大国,其人均GDP更是排行亚洲第一,远远把我们熟知的日本韩国甩在身后,这不得不让人感叹这个国家这个城市的神奇。

中国人对新加坡有着一种天生的好感。因为众所周知,新加坡人口中占据主体的民族是华人,新加坡总人口570万,华人就占其中的75%。

因此,按理来说新加坡的国语应该是汉语吧,可去过新加坡的人都知道,新加坡人的官方语言并不是汉语。虽然他们那边华人多基数大,但新加坡的官方语言还是英语,这就不禁让人好奇,难道这些华人都不说汉语,反而说的是英语才会出现这种状况吗?亦或者说这背后有着什么隐藏的秘密,或不得不为知的理由。

新加坡中究竟有多少人说汉语多少人说英语?为什么新加坡政府拒绝使用汉语当作新加坡的国语呢?在讨论这个问题之前,我们必须确立一个前提,那就是新加坡的汉语使用人数的确远超英语。

如果新加坡的英语使用人数比汉语使用人数多的话,那么新加坡将英语列为国语也就不足为奇了。毕竟华人不代表着一定会说汉语,许多海外华侨的汉语熟练程度仅限于基本的听说,英语读写反而非常熟练,这是很常见的事情。如果大部分华人也把英语作为第一语言,或者说家庭语言。那么这个疑问就没有必要了,我们可以从一组数据中解答这个前提。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2020年,新加坡的人口普查报告中刊登了新加坡的语言统计数据。该数据中显示,2010年到2020年,新加坡居民在家使用英文的人数从32.3%增长到了48.3%。这其中增长的绝大多数都是曾经使用汉语的群体。相对而言年轻人中使用汉语的人数则逐年下降,尤其是5至24岁的人口中,在家使用普通话作为家庭语言的人有着大幅度的萎缩。

但即使如此,仍有63%的人将汉语作为次语言辅助语言,仍有大量的新加坡人在家中主要说的语言是汉语,要知道家庭语言才是人们一般常用的语言。中国许多人都会英语,口语好语法好的也不在少数。很多高中生甚至能进行流利的对话,仅仅是在词汇量上比起欧美国家有所不足。

但就算这样,也很少听到孩子在家中和父母用英语对话的,就算是在学校里全英的课程,学校也是极少数,这是因为家庭语言才是人们最放松最习惯也是最常用的语言。

这就意味着对于新加坡这个国家来说,在家庭中用的说的最多的汉语才是他们掌握的最熟练,或者说第一门掌握的语言,这下疑惑的基础确立了。虽然新加坡使用汉语的人数连年减少,使用英语的人数逐年增加,这是在经过了漫长的时间过后,逐渐演变成这个样子的。

倘若回到上世纪,新加坡建国之初的那会儿,说汉语的人对说英语的人恐怕会占压倒性的比例,但就是这样才让人感觉奇怪。明明说汉语的人远超说英语的人,为什么新加坡会将英语确立为国家的国语呢?这种奇怪的现象究竟是怎么产生的呢?想要了解这个问题的答案,我们还得从新加坡的独立开始说起。

1965年8月9日,李光耀在广播中以新加坡总理的身份宣布独立。新加坡这个曾为英国殖民与马来西亚合作的国家从此成了一个独立的个体。但独立之后的新加坡却面临着种种问题,水源.经济.人口.国土乃至军队法律,一个个问题缠成了一团乱麻,让李光耀头大如斗,更别提摆在面前的,还有一个最直观的问题-语言。

新加坡是独立了,那这个国家的人该说什么话好呢?,摆在李光耀眼前的只有两个选择汉语和英语,华人商会找上了李光耀,这个全是华人组成的中华总商会派代表跟李光耀说,希望把汉语作为新加坡的官方语言理由也很充分。

新加坡75%的人都是华人,说华语的人是最多的。难道你要把什么马来语印度语作为官方语言吗?再说,华语对政府来说统治不是更有利,可面对华人商会的游说,李光耀却说了这么一句话,想要让华文成为国语,你得先把我打倒。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在充分表明了李光耀的觉悟,新加坡的国语必须是英语。那么李光耀为什么会说出这种话呢?为什么他坚定的拒绝华人商会的请求,不把汉语定为国语呢?

面对华人商会的不满和疑惑,李光耀为自己将英语确立为国语找了三个理由,认同感低,劣势大,人口不满。首先是认同感低。虽然新加坡以华人为主,但不可否认的是,新加坡之前的身份是英属殖民地,在英国人的统治下新加坡的主流语言就是英语。

当时大量的华人接受了英国人的制度,技术.文化乃至是教育,他们对英国的认同感是非常高的,毕竟正是在英国的帮助下,新加坡这座小城之国才逐步得到了发展。虽然他们没有忘记自己华人的身份,但显然他们对英国的认同感更高,对英语的认同感更高。相对来说对汉语的认同感就低了。因此,从这条上来看,李光耀觉得英语应该列为国语。

毕竟大家虽然是华人会说汉语,但对英国人的认同感更高,真要把汉语列为国语,不会感到不自在吗?第二点就是李光耀认为汉语存在巨大的十分显眼的劣势,虽果把它当做国语,那么新加坡这个本就有些茫然的新建之国将会在初期陷入混乱。

这个劣势就是汉语学习的困难问题。众所周知,汉语是一门十分复杂的语言,许多聪明的天才在学习汉语时都会感到头痛。就比如那句网上盛传的难倒老外的笑话,骑自行车滑了我一把把把把住了。请问这里面的四个把是什么意思?虽然只是一个段子,但也能体现出汉语的博大精深。

如果说英语是易学难精,那么汉语就是难学难精。考虑到这点,李光耀选择用英语作为国语,毕竟英语普及起来较为简单,这也是字母文字的优势之一。只要背过基础字母,将它们排列组合掌握规律,大部分基础的单词和语法,都能从日常生活中锻炼熟悉,毕竟汉语很难做到的。毕竟汉语真的要一个字一个字学,一个字一个字记,这是学习方面的。

还有一方面是汉语的劣势,那就是与世界接轨,再简单点跟外国人做生意的劣势。当时的新加坡可没什么发达的旅游业,主要以贸易作为收入支撑,跟谁贸易呢?大多是欧美的外国人,外国人可没几个说汉语的,你说汉语人家觉得麻烦怎么办?都是做生意到你这边来英语说的磕磕巴巴,影响印象还是其次,丢了单子可就赔大了。而且当时汉语在世界上,虽然使用人数较多,但地位远远落后于现在。

因此,在李光耀看来,想要发展新加坡的未来,还是把英语列为国语好一点,至少未来可以和国际接轨。第三点就是政治上的问题,人口问题。虽然新加坡的华人占绝对性优势,但这不是说新加坡就没有外国人了。

实际上新加坡的人口很杂,马来人印度人欧洲人泰米尔人,可以说新加坡的人口就是一个大杂烩,什么国家什么风俗都可能找到,把汉语定位官方语言。那他们怎么办?虽然他们是少数,但新加坡毕竟是一个新立政府,不能不考虑这些人的想法。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而把英语作为官方语言,就没有这么多问题了,毕竟大家来到这里,多少都会几句英语。英语也的确是世界通用的语言,不至于引起某个群体,某个种族的不满。倘若真的将汉语列为官方语言,那么对汉语一无所知的这些人肯定会出现问题,好点的直接离开,差点的说不定会引发暴动。

因此,考虑到政治方面,李光耀也只能不同意将汉语列为国语。当然,除了这些摆在台面上的原因之外,李光耀自身对汉语的一种接近恐惧危机的感情,也是影响新加坡国语确立的影响因素之一。

这个原因出自李光耀的自传,自传中李光耀写到了自己小时候,因为不会中文面对的认同危机。李光耀是这么写的,没有人跟我说英语不是我的母语,但我知道英语的确不是,虽然我和妻子都在英国深造,但却能明显感觉到不懂华文吃过的亏。

外国讲师口中的世界和我的现实世界扯不上关系,既不属于外国文化,也不属于亚洲文化,迷失在两种文化之间。简单来讲就是李光耀因为常年说英语,和自己的华人身份华人文化产生的认同危机。虽然他在后来努力学习中文克服了这种危机,但当年吃过的亏还萦绕在自己的心中。

因此我们可以猜想,李光耀对汉语的感情是复杂的。他认同自己是华人,但学习汉语的确让他吃了很多苦,走了很多弯路。因此个人情感上,他也愿意把英语作为第一语言。当然从这段话中我们也可以看出,李光耀不是完全放弃了汉语。他只是认为应该把英语作为第一语言,汉语作为大部分人应该学习的第二语言。

事实上,在李光耀的心中有着一个美好的想法,大家一边学英语一边学汉语,学英语是为了和国际接轨。为了新加坡日后的发展,学汉语是为了不忘本记住自己身上流淌的鲜血。

事实上建国之初,李光耀在教育方面也是这么规定的,这是一种折中主义,既能靠英语赚钱,又不至于忘本传承文化,但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李光耀的美好蓝图被现实给了狠狠一耳光。

1975年到1977年,新加坡语文不及格的学生在小学中占62%。这意味着他们的第一语言或者第二语言,甚至是两门语言可能都达不到通识水平。这是因为人的精力是有限的。汉语博大精深,英语虽然简单一些,但也十分复杂。未成年的小孩子同时学习两种语言,自然会有很大的压力。

因此,1979年新加坡修改政策,决定以英语为主汉语为辅。在学好英语的情况下学华文,甚至是第二语言第三语言,没能力的学生就学英文就好,不用勉强学习汉语,避免东不成西不就,于是英语就彻底成为了新加坡的国语,汉语在新加坡的未来被彻底断送,这是一种时代的需要,却也让人感到无比的唏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