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骗万骗,说了无数遍,可一直有人被骗,防诈骗到底难在哪里?

据央视网消息,今年4月,大学生小谢接到几个诈骗电话,对方分别自称是政府电信局的工作人员和上海市公安局刑侦支队的警员,告诉小谢,她的电话卡涉嫌洗钱,已经被警方立案调查。由于对方可以准确地说出自己的姓名、身份证号、在读学校等信息,还能提供所谓的“办案材料”,小谢受到强烈心理冲击,被诈骗人员洗脑的小谢通过向同学及朋友借款,以及网络贷款等方式,先后向账户转入150余万元,然而,贪婪的犯罪分子要求小谢再提供200万元的“清查资金”证明清白。束手无策的小谢这次只能回家向父母筹款。拿到钱后,小谢又按指示分多次将钱转入账户。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第一反应是“大学生真有钱”!

确实很有钱,一个大学生能被诈骗分子盯住不放,甚至提出高额诈骗金额的要求,也能看得出来骗子对该名大学生家庭背景“有所了解”。

350万的诈骗金额先借了贷了150万元,说转就转,这位大学生的心是有多大才对此百般信赖?最后在警方的努力之下,目前追回了273万元。

然而,在我们吐槽“大学生总是被骗”、“真有钱”的同时,有一个严重的一直要解决却解决不到位的问题。

“信息保护”为什么那么难?

信息保护已经是老生常谈的话题了,上到国家下到个人,任何时候都需要信息保护,如果信息泄露到不法分子手里,后果可不仅仅这是350万那么简单,而是无数个350万!

大学生个人的信息为什么会泄露出去?学校难道没有做好学生个人信息的加密么?还是说这些信息是由各种手机软件平台泄露出去的?

不仅于此,在互联网时代,能获取个人信息的途径数不胜数,点外卖、网购、社交等等任何一种都能成为信息泄露的方式。

在利益面前,平台企业不顾违法乱纪,将用户信息泄露给不法分子,即便有保护措施,通过互联网也会盗取个人信息,这就更加需要加强保护等级。

当然,信息的泄露除了平台有可能泄露之外,用户个人的不重视也会造成信息泄露。我们总是因为在苍蝇小利面前填入各种各样的信息,信息如何能安全?

一个巴掌拍不响,信息被泄露是骗子的作案前提,但是如果每一个人都有高强度的防骗意识,骗子又怎么会得逞?

“大学生”这个群体理应属于“成熟”、“大人”的一部分了,从小学到初中再到高中大学,每一个阶段都有相应的防骗科普,可诈骗却偏偏常发生在大学校园里,这不是教育的问题,是受害人自身的防骗素质不够高的问题。

掉以轻心是受害的前兆,诈骗面前没有感情只有利益,把防骗时刻放在心上,才不会成为下一个受害者!

大学生被骗350万,你怎么看?

给个关注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