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3日,长征七号甲运载火箭搭载着通信技术试验卫星十号在文昌航天发射场成功升空,又一枚大国重器在椰林碧海间直冲云霄,响彻苍穹。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文昌航天发射场指挥控制大厅内,当看到火箭的实时视频图像信息准确无误地被展示出来,所有参与指挥显示界面优化升级的工作人员无不心潮澎湃。作为新一代指显系统研发团队的总负责人,文昌航天发射场指控中心高级工程师何亮感触尤深。

7年前的11月3日,长征五号运载火箭在文昌航天发射场成功首飞,而这款“中国心”的一体化指挥显示软件在当时才刚刚起步。年轻的何亮继承了中心科研前辈的使命,扛起指挥显示系统升级改造的任务,逐渐成为科研攻关的顶梁柱。7年后的今天,新一代指挥显示系统的信息可视化功能进一步升级,并通过更加丰富的视频图像进一步准确展示了火箭的实时态势信息。

这是中心答好人才建设题的真实写照之一。近年来,中心始终秉承“出成果、出人才、出典型”的指导理念,构建“人才+项目”、“人才+工程”、“人才+任务”的培养模式,着力打造高素质、高水平的“三才一队”,一批批能够堪当重任的人才队伍在椰林碧海间逐渐壮大,助力发射任务圆满成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面向科技前沿,敢于创新突破。中心坚持“头雁”引领,充分发挥高工和专家队伍作用,在任务指挥、规划论证等领域组建智囊团队,实施“导师接力棒”计划,按照“推出一名专家尖子,培养一批骨干能手,梳理一本方案标准,形成一套规范成果”的帮带机制加强培养,着力营造人才“头雁”效应、聚集效应。

高级工程师丁浩提出将机器学习与航天测控设备噪声分析相结合,通过对设备噪声进行标准化、系统化的处理,实现了对测控设备运行状况和健康趋势的识别与分析。为了更好适应文昌航天发射场高温高湿高盐雾的环境特点,丁浩指导项目组成员从材料、结构两方面对装置进行优化设计,为测控设备更好执行此次任务“保驾护航”。

中心始终致力构建梯次培养人才格局,超前蹲苗、跟踪培养、督导考评,给刚加入中心的青年人才交任务、压担子,帮助他们提前进入角色,熟悉工作流程和基本套路,摸清门道和路径,最后挑大梁、当骨干、成专家,实现新老交替推进,在逐梦航天之路上持续发威,长久发力。

“能够加入指显组这个大家庭,我与有荣焉。”去年从高校毕业的李兴滢刚刚加入指显团队的可视化岗位,项目组领导为其制定了专项培训计划,从轮岗见习、专题教育到参与项目,李兴滢在岗位前辈徐志乾的带领下迅速成长,在此次任务中负责维护三维可视化软件,在实时数据驱动下提供火箭运动状态的三维场景和关键动作的仿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中心不断拓展科技人才的成长渠道,5年来,中心陆续有80余人成长为重要岗位负责人、分系统指挥员,共派遣50余人次赴院校、厂所、科技公司培训交流,不断增强队伍活力,提高能力素质。

“未来,中心将进一步健全人力资源考评体系,规范选拔任用体制机制,通过政策鼓励、精神激励、任务磨砺相结合,加大对优秀人才的资助扶持和培树宣传力度,浓厚主动成才、竞相成才、公平成才氛围。”指控中心人力资源处主任介绍道。中心始终坚持把财力物力向人才倾斜,高度关注航天一线工作者婚恋、住房分配、家属就业、子女入学等问题,努力营造拴心留人的良好环境。

“勇担测控第一棒,争创一流立新功!”任务成功后,指控中心的科技工作者们马不停蹄地投入到新一轮任务的准备阶段。踏上第三次创业的新征程,中心党委始终牢记习总书记的期望嘱托,践行航天报国、航天强国初心使命,用过硬的人才队伍建设,立志答好新时代航天“赶考”答卷。

来源:我们的太空

作者:刘琨、耿悟书

图片:孙钰程、魏阳皓、都鑫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