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增第二波证据,原来“夏”是最早的“龙”的弘扬地,所以华夏民族是“龙”的子孙!以“龙”的主线就可彻底理顺夏商周的关系,清晰显现华夏5000年脉络!

——综合国内遗址发现,让人震撼!我们的祖先居然用图案或文字记录了为何崇拜龙?主要原因是:认为人是由鱼转化而来,这与当今科学体系的结论殊途同归,而并非盲目崇拜!

作者简介:吴粲又名代蔚,毕业于四川大学。策划学(策划经济学)的开拓研究者;并致力于从自然科学角度研究时间;还花大量精力研究过希尔伯特几何、非欧几何、极限问题及自然哲学,颇有心得。2021年3月偶然发现了与所从事的祖传工艺的相关性,进入三星堆的研究,提出了一些新观点。

◆特别声明1:原创学术文章,转载或摘引必须指明出处、必须符合学术规则、法律许可,否则追究学术不端或法律责任!

◆特别声明2:本文为学术研究,请理性探讨!若超出学术范围,网络之大,请移步它处!

前言:

1.笔者前一篇文章用不少的证据,实证了良渚就是夏朝,并且理顺了夏商周的关系,引起了较大反响。

笔者其中一个自媒体号未使用任何引流包的情况下,推荐量就达到了32万,阅读4万多,点赞和分享都是1000多,对于枯燥的学术文章并且是8000多字的长文,有如此多的读者喜爱让人意外。

当然也有一些强烈的反对、质疑者,他们也不说出理由,直接是贬损甚至不文明语言,这极少数人中有一些是天天臆想夏朝在埃及论者,不信可以根据IP进行调查验证,当然也有一些学界人士因与其成果不一致而迁怒。

2.一些民间爱好者甚至考古界专业人士,根本不会或无法适应从“实证”手段分析考古!

在前一篇文章“普天同庆!终于找到夏朝的7大充足证据,理顺华夏5000年的清晰脉络!”一文中笔者说得清清楚楚,主要研究方法:采取自然科学为主,主要手段“实证”、“量化”、“模型”;以人文社科方法为辅,主要手段依据“信史”、“经典”文献,所以得到的结论应该较为“客观”。而非大量“文献举证”方法。

文中列出了很多证据,但一些人却“直接无视”这些证据或“选择性失盲”,依然是“绕圈”或引用很多文献来反驳笔者。

因为平台发表的文章难以作为学术成果,所以必须以同行评审的论文发表出来才能得到认可,而很多学术期刊要求论文的核心内容不能提前发表,所以文中还隐藏了50%的关键证据。不然,当出示这些实证后,更有充分的说服力。

一、让人惊愕!良渚更强大的证据更能实证为夏:原来找到比甲骨文还早的“夏”字!

这个“夏”字出现在良渚出土的玉壁中,现存于良渚博物馆(见下图):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前一篇文章已经列出了“夏”字的甲骨文和金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而这二个字是从另外的角度,用早期文字的特点创建的“夏”字。第一个应该是以大禹治水的形象创建;第二个字形是从另外的角度创建(因为涉及核心内容只能在在论文中分析)。

本文列出的这个刻在玉壁上的“夏”字,比刻在兽骨上的甲骨文还要早,应该是最早创建的“夏”字。

为何是“夏”字?

第一,它表达的核心内容与上一篇文章中第1至第4大证据完全一致;第二,此字形应该有传承,至今夏的字形也与此形似。(详细解读见论文,发表后再转载)。

二、新增第二波证据,华夏民族是“龙”的子孙!原来“夏”是最早的“龙”弘扬地!

1.原来“夏”是最早的“龙”弘扬地!所以华夏民族是“龙”的子孙!

华夏民族一直称为是龙的传人,目前为止,仰韶文化(距今约7000年—5000年)是最早出土有关龙的遗址,其中的龙是蚌壳摆彻以下的图案: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此龙的形象是来源于鲸鱼的两栖形态,笔者前面有多篇文章深入研究过其来源。

而良渚出土了多个以下图案的玉器(见下图上部),陕西石峁遗址出土了多个石雕图案(见下图下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可以看出这些图案或实模具有高度相似性,并且一目了然,一看就能领悟到都表示的华夏民族所崇拜的“龙”。

华夏民族一直称为是“龙”是“龙”的子孙,原来是“夏”朝开始弘扬“龙”的原因。从以上高度相似的图案得到结论:这两处遗址有紧密联系,而良渚在时间上要早于石峁(文后马上会对此探讨),由此,这也可以作为重要证据之一,反证良渚就是作为国家性质的“夏”的起源地。

2.出人意外,出土多年竟无人识:良渚的图腾原来是人与龙的结合!

下图为良渚遗址、陕西石峁遗址出土的各自一些文物上的图案,从中可以看出具有高度相似性。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而此图案上部是人的头部,两边是人的两只手,下部是龙头形象,整个图案就表示:人与龙合为一体的意思。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前一篇文章从对所在文物的特征、用途以及古代工艺技术、古文字特点、史料记载等综合分析,得到它表达的核心内容,结论是:夏朝的图腾!

更正:前一篇文章解释上面是用人手按住牛头,和禹杀防风氏有关,这种解释有误。

再结合更多证据以及史料,最后万源归宗:良渚乃华夏民族国家的发源地——夏都!

3.新增第3大证据:良渚出土了很多鸟,这也是良渚作为夏的重要证据。

良渚为何出土数量不少的鸟(见下图)?难道这是当时良渚崇拜这种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而此证据与上篇文章的前4大证据加上本文玉壁上的“夏”字证据,表达的核心内容完全相同。并不是当时部落崇拜的鸟,也肯定与后来商朝的玄鸟毫无关系(核心内容见论文)。

三、以“龙的图案”的“高度相似性”作为连接枢纽,显示出土的遗址之间的紧密关系作为证据,从而彻底理清夏商周。

下图是出土的与龙的图案或模型有关的证物,从它们的高度相似甚至相同性可以看出这些遗址之间的紧密关系。其中有的遗址还可能毁掉、腐烂、丢失了与龙有关的关键文物。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为何得出这些遗址的时间先后关系?除了依据龙的内涵,另外还依据或参考了以下要素:

第一大:碳14的测定值;

第二大:还有更为重要的证据(暂时隐藏,在论文中列出);

第三大,青铜器及黄金。

A.良渚比石峁遗址早:石峁出土了少量青铜器,良渚没有;再加上前面2大要素,由此可以得出良渚比石峁遗址所处时期要早,由于各种原因后来迁都,石峁遗址成了晚夏;

B.石峁遗址比二里头早,因为前者比后者出土的青铜器不但要少,而且器物的精致上也差,当然也还要加上前面2大要素;

C.二里头与三星堆,都有高度相同的:绿松石铜牌,前文已经说过,每个铜牌其实是代表一个商王或者上面的符号就是每个商王的姓名。这自然显示了二者紧密的关系,三星堆的青铜器无论数量或精致都远超二里头,而且三星堆还有大量的黄金,当然还有碳14的测量以及隐藏的在论文中才能阐述的重要证据,可以知道二者的时间先后关系。二里头肯定比三星堆早;

D.妇好墓(是错误解读,暂时沿用此称呼)的龙的形象已经与夏商时期有很大差别,仅此就可以得出是周朝而绝非殷墟(当然还要加上前面2大要素)。

四、“夏朝”埃及论。

在笔者的自媒体号中有一些读者不进行学术讨论,直接采取攻击性语言甚至侮辱性语言,其中就有是来自于一直传播“夏朝埃及论”者,若不信可以根据IP进行查验。

本文加上前一篇文章,已经列出了不少证据,实证得到良渚就是华夏民族的源头的“夏朝”,而绝非主观推测或凭空臆想!

笔者将在论文中展示更强大的、系统的证据链,让人难以反驳。

其中还会用证据比较:约在同一时期,同一种工艺,良渚与埃及使用方法相同,但良渚却还对此工艺的方法的来源进行了解释、受到什么启发、与“夏”的紧密关系等,由此也可以看出两地的技术、人员流动方向,从而证伪:“夏朝”埃及论。

而这一切都是证据说话!!

而且一些证据还不是中国收藏,被收藏在国外的博物馆,这更彻底阻止了“造假论”的借口。

五、几点解释和说明

1.有网友评论“否定洛阳二里头为夏都,否定安阳殷墟为商都,否定学界共识推翻专家权威的结论?”

笔者回答:“现在否定了:几千年认识的月亮上面有兔子,有人锯树;用汞炼丹能使人长生不老。”

而这些观点曾经还流行了几千年,共识了很多朝代当时的“专家”。

无视证据和事实,却纠缠于有违真理探索的“老掉牙”的一些陈词滥调!

学术研究以证据和真理为准!

连当今学术的基本思维和方法都不具备!当今学术原则创新、观点创新的速度已经是以天计或者以小时计,全世界置身于争分夺秒的探索、创新中。

早已经是推崇、鼓励创新的时代。而还想以各种保守思维、老旧眼光阻挡新观点、新方法的僵硬教条,瞬间被创新的滚滚洪流所冲刷。

一些无聊者、非学术术界人士、甚至学术界人士,若还陷于这些框框条条中,早属于淘汰类。

2.良渚为夏,石峁遗址为晚夏,但夏之前还存在多处部落或联盟的生活聚落。

前一篇文章中笔者作了说明了:良渚是中夏,距今约5300—4000年,意思是夏之前还存在部落联盟的早夏,这样划分容易混淆不清,所以修改为:良渚是华夏民族实行国家管理的发源地——夏都,而之前的部落或联盟部落,生活了很长一段时期,存在很多居住的聚落,现在对应的是哪些遗址,笔者目前没有进行研究。

有关大禹的出生地,史料记载的分歧就很大,最少就有5处,光四川就有三处。

3.遗址之间的时间衔接。

一些读者提出,根据笔者的研究,发现一些遗址之间与以前的结论的时间对不上或无法衔接上。

这可能是因为几个原因:

第一,由于近百年夏商周的考古没有找到有效方法,所以是“盲人摸象式”考古,导致的结果很多结论是错的,需要重新纠正。比如以前考古界得出:石峁遗址为夏早期,距今约4400—4100年左右,下限时间早于良渚(距今5300–4000年)。从前面的综合分析得出,良渚肯定早于石峁,所以石峁遗址的时间必须调整。

第二,笔者只以目前已经出土的遗址的文物作为证据,因为各种史料记载夏商周时期都经过多次搬迁、还有多次往返迁、还可能存在一些遗址没有出土或各种原因已经被毁灭了,至今没有出现;

第三,也不排除各种史料因信息来源、时期久远等造成记载有误,本来也有互相矛盾之处。

◆所以这大量的工作,需要后续更多专业人士在此新方法的基础上重新整理,然后对应时间。

◆笔者偏重以自然科学的“实证”、“量化”、“模型”的方法研究遗址、文物,重点在于考察古代的自然科学技术对人类发展的影响,着重于科学、技术、人类学、社会学,只是以历史学为背景(考古的一种新方法,属于交叉学科),对于具体的历史事件、帝王在位等发生的时间的确认或断代,笔者并不感兴趣,那是历史学研究的问题。

4.鲸鱼的两栖形态是龙的原型

地质或考古学界已经发现了不少鲸鱼的两栖形态的化石,有很多论文包括在世界顶级学术期刊Science上发表过此方面的研究,请读者自行查阅,也请查阅笔者前面的文章“终于找到!鲸才是中华民族早期的龙!三星堆及更多强大的证据链!”。

5.为何华夏民族早期崇拜的龙是鲸鱼的两栖的形态?

除了前面多篇文章中已经列出的证据,笔者最近又从我国更多的遗址出土的文物中,找到了更多、更系统的证据。让人惊喜的是:它们完整地记录了所崇拜的龙的来龙去脉,其中包含了重大的自然科学理论,主要结论:人类是从鱼(鲸鱼)进化而来,此结论与当今科学体系得到的结论正好殊途同归!

让人巧合的是,在2022年我国学者通过研究也得到了此方面的结论,中科院朱敏院士领衔的科研团队经过多年的野外考察与研究,揭示了“从鱼到人”的探源研究领域取得重要突破,9月28日在国际顶级学术期刊Nature发表论文。

说明我们的祖先对龙并非盲目崇拜,从而更显我们祖先在探索自然方面的智慧和伟大!

◆稍后笔者对此会专门用一篇论文,展示我国祖先们对龙的认识、崇拜、记录的过程,为何我国古代祖先对此有如此深入的认识?主要从自然科学角度研究,涉及多门学科的理论:包括进化、人类学、社会学、宇宙学等,这可能对当今的自然科学理论产生颠覆式的影响。

6.有网友评论:感觉是要灭了中国考古界,中国的历史要重新编写,我们学的知识都没用了。

这种认识有些“夸大其词”!

夏商周由于缺乏完善的信史及足够的实证物,本来是探索性研究,只有不断探索才能越来越接近真实。

六、遗憾!惋惜!我国夏商周考古被耽误了最少100年!

从1921年发现仰韶遗址以来被确认为中国现代考古学的诞生,至今已经过去100多年,随着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考古方法和手段也发生了天翻地覆的改变,我国考古学界整体取得了辉煌的成绩,这是不容质疑的。

考古应该分为:“田野挖掘”与“考古研究”二大版块!

而在夏商周考古方面进行了分离,“田野挖掘”确实成绩傲人,喜报频传,但在“考古研究”方面,与前者完全背离,由于有关夏商周的文献极少且难以核实、证伪,需要依靠对出土的遗址、文物进行分析,然而近100年却没有找到破解它们的有效方法,解读基本是用“盲人摸象式”的猜测,得到的结论很多是错误的,为了与史料相符合,去生拉硬扯,造成的结果又是漏洞百出!

这样,让人遗憾和惋惜,夏商周考古确实被耽误了整整100零2年!

七、后记:100多年积累欠下的债,让笔者在短时间还完,内容太多,太累了!

加之笔者前几年因为响应政府号召,实行科研成果转化,到老家传承、宏扬祖传工艺,幸运的是正因为从工艺中发现了与三星堆的一些相关性,所以才进入研究,并突然找到了打开大门的钥匙,然后扩展到众多国内夏商周以及世界各地的上古遗址。

如今公司还需要发展壮大,必须开展业务,所以必须实行学术与商业身份的转换,重新调整、分配时间和精力:暂时要重新用更多精力去经营公司业务,学术研究只能暂缓。

◆笔者已经是竭尽所能,放弃了一切节假日及极少参与社会活动。

只能给长眠于地下的华夏列祖列宗们虔诚地鞠一个躬!真诚地致一声歉:后代已经尽力了!

太身心疲惫了!

2023.11.05.11.05于成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