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看到两则新闻,引发了广泛的社会讨论。

1、是教育部针对中小学生“课间10分钟”消失现象的表态和应对办法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2、是一系列与家校问题相关的新闻,比如00后老师自杀、家长投诉、老师压力等问题。很多人对此表示感慨,开始深入思考我们的教育出了什么问题。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知智认为:任何事物出现问题,其表现出来的只是结果,背后是由很多原因造成的。

教育是国家、学校、家长三方共同努力的结果,因此当出现问题时,不能只归咎于某一方的责任。

我国教育制度的整体设计在现阶段看还是非常好的,从国家战略方向讲肯定经过多方论证才出台相关政策,这是前提,也是基本面,是没问题的。

那对于国家政策、学校管理我们作为家长不去深度评价,实话来说,不管怎样我们改变不了什么,但是作为家长我们还是能做一些事。

一、孩子的学习和成长

1、孩子的学习成绩到底谁负责?

有人认为,孩子交到学校了就是学校的责任。

但是我们换个角度想,学学校成百上千的学生,一个班几十个学生,学校几十个教职工,能做到多少?

学校老师的责任是让学生树立好的价值观,培养学习习惯和方法,尽量保证大部分学生不会走歪,不能保证个个成才。所有的学生在这个教育框架内进行成长和进步,学生需要对自己负责,老师和家长都只是引导。

2、差距是怎么拉开的?

孩子本身能力的成长,比如,有些孩子智商超一流,很容易就能学得很好,我们大部分孩子都做不到,暂且不说。能依靠的只能是自身能力的成长和进步

3、进步的核心原因是什么?

习惯和认知,学校把大部分学生都给于一种很公平的框架内,如何有良好的习惯和认知去进步,就是我们该思考的。

一个成年人好习惯的养成都很难,更何况一个小朋友,这就需要我们家长和学校一起努力。学校内孩子可能会威慑于学校的制度,能强制按照制度去训练自己,那在校外呢?就需要我们家长进行引导,这是我们家长的一门技术。学习习惯不仅仅适用于学习,也适用于生活,比如:

学习需要查漏补缺,要有错题本;

作业要有时间管理规划,所以有错题本;

班级或小组活动需要组织分工

就像生活中,做事需要思前想后,多件事一起要安排先后,旅游需要攻略,殊途同归。

也许文化成绩不遂人意,但其他方面也许会受用一生,理论上,有这些习惯,文化成绩也不会太差

让我们一起督导孩子去养成这些习惯,也许过程没那么顺利,但是生活中哪件事那么顺利呢?

二、家校沟通

1、正向去沟通

不要等孩子有问题了才去沟通,和老师配合一起帮助孩子去沟通,从孩子成长出发,基本所有的老师还是非常愿意让孩子进步的,有特例后边说如何处理。一定是正向沟通,不要回避和逃避问题。

2、不要假设性去沟通

我们还是要阳光一些去思考问题,难道你希望自己的孩子一直生活在一个你认为到处都是黑暗的学校吗?直面问题,不要假设下定义,不然你无法理性去思考。不要从自己角度去想问题,从孩子成长角度去想,就会豁然开朗。还是去学习进步的,不是去游乐园

3、关于投诉

这就是说例外,特殊情况的。

投诉是国家赋予我们的权利,是针对学校重大问题的尚方宝剑,不随意使用,是在学校有重大问题,老师有损师德这一系列问题用。如:贪污腐败、忽视安全隐患、有损师德等问题,是对所有孩子成长有影响的问题才需要使用,不要让我们的投诉的分量变轻。

现在投诉使用过于随便和泛滥,比如孩子挨批评,提问多几次就认为是被针对、老师发型等问题,只会消耗我们投诉的分量。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同时这种投诉对学校如惊弓之鸟,反弹给我们的就是对孩子的“圈养”和课间10分钟的消失,不做就不错,结果吃亏的还是孩子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其实对于老师的管理制度,教育部和学校都有明确规定。

从学校管理方面,有些学长对老师管理就程序化,机械化,老师也需要从孩子成长获取成就感,不要作对他们放弃教师行业的致命稻草。我们在工作单位,如果处在一个各种考核,频繁开会,你是不是也会压抑,但是如果能碰到好的客户,是不是就会好很多?

孩子不好管,我们管一两个都能歇斯底里,况且他们要管几十个,多一些理解,互相成就,老师和孩子是互相的光。

三、写到最后

希望学校少一点形式主义

大家多些人性关怀和理解

让老师回归教书育人的本质

让孩子回到童真快乐的校园时光

不要互相敌对、不要互相放弃

熟年知智

2023-1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