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影评时,我警惕不去做一个过度阐释的索隐派,希望只是把几个主要人物值得关注的设计和细节说一下,让人物面目更清晰一些,为理解他们悲剧性命运提供一个视角。

但真写起来,尽管我花了一半篇幅去讲原著精神和余华的小说观念对电影改编的影响(这部分都删了),为简明扼要的电影分析做铺垫,但到了电影部分我还是不由自主跌入细节的泥潭,牵扯出一些未动笔前我也没有想到的细思极恐处。

其中一个相对特别,但一经提示即能让人暗叫一声“原来如此”的发现是,影片中写诗的中年男子王宏,从形象设计到命运悲剧上,对著名诗人海子的参考十分明显。解读这个人物设计的用意,可以专门写上一篇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老话讲,当你在一部电影中发现了一个象征或影射,说明还有为数可观的象征符号藏在暗处。写完就感到还有许多地方可以引申发挥,不过我也没耐心索隐下去了。

倒是在文章发布后,我收到一些朋友的反馈,提供了一些引起我兴趣的新疑点和猜想,我花了一点时间做了解的,是陈列在标题里的这两桩。

需要特别说明的是,这不是什么言之凿凿的考证,这就是一次既然大家都来玩猜谜我也来玩玩的游戏之作,不要当真。如果感觉说得很离谱,不用气愤,就是如此离谱。不要吝啬自己的幽默感朋友们。

马哲的三等功之谜

在前一篇影评里,于解读小男孩,幺四婆婆,王宏和许亮的过程中,我一直在琢磨一个事:分析马哲,三等功是一个关键。但这个三等功的信息太少了,要怎么解释?

终于写到压轴的马哲时,我也没有什么头绪。只是给出了这样一个判断:

马哲身上的未解之谜是一段云南往事。他在那里立了一个三等功。可是关于这项荣誉的存在如今成为一个疑问。既没有荣誉证书的实证,也没有公安系统的记录。是马哲的记忆出了错,还是说个人荣誉最终的结局,都不过是被局长一再强调的象征先进性的集体荣誉贪婪地吞灭?

后来发在其他平台,有一位读者留言对此做了猜想,他认为马哲此前的经历,极有可能与对越自卫反击战有关。这个关联一下子打开了解读的突破口,征得他的同意,我引用和发挥下这个猜想。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图出自《高山下的花环》

我们都知道影片的时间设定在1995年。此时马哲的年纪不会太年轻。一是他做到了刑警队长的位置,需要一定的资历。二是朱一龙的整个体态和状态,都是往中年人的感觉找。所以马哲的年纪应该在40岁左右。

那么他像徒弟小谢一般大、二十出头的时候,就是在70年代。70年代我们国家最重要的一场战事,即是发生于1979年2月的对越自卫反击战。这场战役分为两个作战方向,云南方向和广西方向。这就和马哲的云南军队经历吻合上了。

如果三等功确有其事,那就是马哲在战役中表现突出得到的奖励。

但又为什么查无记录呢?一个合理推测是,他可能随后犯了什么错误,将罪抵了功,于是三等功泡了汤。

这对马哲来说,构成一个双重刺激。

刺激一,军事荣誉的剥夺,是对一个军人最大的否定和羞辱。

刺激二,他不认为自己犯了错,却因此受到惩罚。

但对于一个参加过我方总伤亡人数超过2万人、越方仅死亡人数就超过8万人的残酷战争的人来说,最大的刺激是目睹自己的战友和敌人的当场阵亡及流血负伤。

这一定让他深切感到了在一项以伟大和正义之名的集体行动中个人的渺小与不堪一击,并让他对个人与集体的关系产生了反思。

马哲是幸运的。他英勇战斗,活到了战争结束,荣立三等功。但他又是不幸的,因为他要在接受三等功荣誉勋章的时候,看着他曾经并肩作战的战友们受到冷漠的乃至不公的待遇——

就像以对越自卫反击战为背景的《高山下的花环》中那个触目惊心的情节:战争结束后,在九连连长梁三喜的遗物中,人们发现一张620元的欠账单,他要求家属代为归还。最终梁三喜的老母亲和刚诞下一个婴儿的妻子玉秀,用抚恤金和卖猪的钱,还清了梁三喜因家中困难欠下战友的债。

这是含着热泪又讽刺入骨的一笔。这就是一个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的战士受到的对待吗?

我相信这一幕也极有可能发生在马哲的三等功表彰仪式上。同时这也可能是他犯错误的原因:他想要为自己的战友讨一个说法。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就像《集结号》里全连覆灭仅存自己的连长谷子地那样。巧合的是,谷子地所在的连队也叫九连。

在《河边的错误》中,徒弟小谢说他看过一个电影,人们接连死亡,看着毫不相干,最后发现他们都参加过同一场战争。这可以看作是对马哲战争经历的一个影射。

彼时的马哲或许年轻气盛得就像那个爱说牢骚话、爱向军队里的旁门左道开大炮的排长靳开来,结果就是说法没讨到,自己的三等功也飞了。如果说马哲也疯了,那他就是从这里开始疯的。战友们受到的不公待遇,是他的心结,最后是他的心魔。“三等功”成为心魔的象征。

如此一来,原本在军队前途一片光明的马哲就待不下去了。他转业到地方,在一个派出所任职,由于工作能力出色,干到了刑警大队长。

但这时的马哲已经没了牢骚,起码已经看不出他有什么不满。

甚至当工作重心放在打乒乓球和写书法的局长讲屁话时,他还会表现出专心听讲的样子。局长说打算把办公室搬到电影院,问他意见,他没有意见,立马照办。局长兴致来了打起乒乓球,他掐灭烟头就拿起球拍。杀人案件已经忙得焦头烂额了,局长却来问他评先进所需的申报材料怎么还不交,他就回到家中翻箱倒柜找起那个薛定谔的三等功荣誉证书来。

看上去有能力有性格的马哲,在人虽在岗心已退休的局长面前为什么这么乖巧听话?难道说,局长掌握了马哲什么把柄吗?

这就不得不说到马哲的老婆了。

少妇白洁与局长

对当代文学经典阅读经验比较成熟的观众,第一次听到马哲的老婆名叫白洁的时候,都会心中一愣。白洁?是那个白洁吗?只能是那个白洁。影响八零后九零后两代人的上古性启蒙文学高潮之作《少妇白洁》里的那个白洁。

马哲的老婆取这个名字,绝不是巧合。正如我们已经觉察到的其他那些隐喻和符号指涉。为了辨认这一点,我带着批判的心情连夜通读了这部小说的第一部。有一些信息摘出来,供读者朋友一起批判。

故事刚开始时,白洁二十四岁,毕业于一所地方师范学院,后到一个初高中混合的学校当语文老师。她的丈夫王申在另一所学校教数学。王申人菜瘾大,满足不了她。原文里说,这为白洁的堕落留下了不可磨灭的伏笔。

白洁的堕落史从因评职称一事有求于校长高义、继而被其诱奸开始。从此她打开了新世界,体验到了平日丈夫所不具的威力,迷上了和校长的不伦性事。

顺便要说的是,电影中白洁也是教师身份。小说中关于白洁的外在描写,可以直接用在影片中曾美慧孜饰演的白洁身上:

刚结婚两个月的白洁说是一个天生尤物也并不过分,皮肤白嫩散发出一种健康的光泽。粉面桃腮,一双标准的杏眼,总是有一种淡淡的迷朦,彷佛弯着一汪秋水。淡淡的秀眉,小巧的红唇总是似笑非笑的抿着。个子不是很高,可给人的感觉确是修长秀美。

白洁的有关情况,或许可以解释电影中马哲和妻子之间的一些问题:他们极有可能性生活并不和谐。甚至无法完成。马哲难以启齿的男性问题也许是战争中负伤导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性感丰满然而欲求不满的白洁在偶然的机会中,和局长结识了,并发展为情人关系。到这里我们可以看出导演在选角上的别有用心:找曾美慧孜饰演白洁,找侯天来饰演局长,用意再明显不过了——

曾美慧孜在《三夫》中肉欲扑面而来的船上妓女形象,侯天来在《女人不再沉默》中以权谋色的“中文”好的一逼的报社主编形象(与之相比,《人民的名义》中床上光膀子学外语的陈清泉不过是一个擦边笑话),都可以看作人物丰厚的前史。

上图:《三夫》 下图:《女人不再沉默》

白洁和局长在性关系上的充分合拍,通过局长不爱办案只爱打乒乓的荒诞情节隐晦表现。抽来打去了一个阶段后,白洁怀孕了。这就是我们在电影中一开始看到的孕妇白洁形象。

白洁和局长的关系,对马哲既没有挑明,也没有隐瞒。因为马哲似乎对此并不敏感,或者说他的心思完全不在这儿。

又或者说,马哲对这种性和权力的交易没有异议——

假如局长可以对他独断专行的办案风格网开一面。他一心只想多破几个案。从影片中我们也看到,除了腾出时间和场地猛练乒乓球和偶尔操心下评先进,其他事情他统统交由马哲处理。当年未能替战友讨回公道的遗憾,他希望从替其他人伸张正义中得到弥补。

注:下图是我在查找对越自卫反击战、三等功相关资料时,看到的一条政府网公开信息。从中我们看到对于荣立三等功的退伍老兵,政府没有任何安抚和安置政策。如此一来,马哲在派出所的工作看来也并不简单,可能有局长的关系。

另一方面,假如说马哲一开始就疯了,精神出了问题。那局长可能是唯一的知情人,但他选择隐瞒不报。这是马哲落在局长手中的把柄。

所以当白洁身穿一件绿色对襟毛衣、局长身穿一件绿色针织毛衣、白洁为腹中胎儿织一件绿色毛衣,一家三口一片绿意盎然的时候,马哲只是机械地伸出双臂,帮妻子绷住毛线。

是的,白洁腹中胎儿极有可能是局长的种。马哲和白洁关于要不要这个有10%概率会是智力缺陷胎儿的争论,传到了局长耳中。后来,马哲来跟他提辞职,理由是老婆怀孕了。局长说,媳妇怀孕了,也不能就不工作了。拒绝了他的辞职申请。

这事实上是一场不动声色的谈判。谈下来的结果是,马哲可以撂挑子不干,职位待遇保持不变。局长提的条件是把孩子生下来。

电影中接下来一幕,马哲有点破罐子破摔的意思,他把追查真凶的重任交给只会耍宝逗女孩的徒弟小谢,然后将干练的皮夹克换成居家感十足的中长款外套,买菜做饭,骑一辆二八大杠到校门口接妻子下班,像是早早过起了退休生活。这都是在说明,马哲正享受此前的谈判成果。

被战争阉割的马哲,最终选择朝疯子开枪。但这不是真实的。真实的情况是,他的六四手枪弹匣里的七发子弹,一颗都打不出来。

疯魔的马哲,不能满足妻子、完成性生活的马哲,打不出一发子弹的马哲,最后荣立了三等功。

这像是在说,只有失去理智的人,丧失了欲望的人,被阉割的毫无危险性的人,才是这个国家所需要的,才值得我们隆重地奖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