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关于染发的诗词五首:对花把酒未甘老,膏面染须聊自欺

晚秋时节,秋光明丽,无论古今都是踏青旅游户外运动的好日子。

古人时令有簪花的风俗,尤其是晚秋,菊花开,人们头插菊花,或于鬓发,或于帽檐,更衬托一种明丽的朝气,而菊花则有长寿健康的象征。不过人到中年,白发丛生,菊花秋色虽然美,从色彩上来讲,头发的黄白斑驳,反而会使得面色焦黄。这也是很多中年,对于美好秋光折射到自身的后的复杂惆怅,因为更显示,这是人生的秋天。

我看诗词,不会先去看诗词的背景,以直面诗词的内容和情致为主要。

这首苏轼的诗词深深吸引了我,因为里面旷达而明丽的气息,正适合暮秋来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白酒新开九酝,黄花已过重阳。

身外傥来都似梦,醉里无何即是乡。

东坡日月长。

玉粉旋烹茶乳,金齑新捣橙香。

强染霜髭扶翠袖,莫道狂夫不解狂。

狂夫老更狂。“北宋 ·苏轼 十拍子暮秋(1083年)

新开酝酿好一段时间的白酒,这是重阳节之后的晚秋,虽然菊花已经过了重阳,但是花开满园,让人豪兴。我想到人生在世,富贵坎坷都是梦寐浮云,我喜欢好酒喝醉,沉浸在酒乡里。

这东坡上的岁月,悠久缓慢,舒适安宁。

拿着好茶磨碎,沏出浓浓的茶沫浮香,剖开新鲜的橙子,捣出金色的汁液,是这个季节美好的相守。

我刻意染黑了霜雪一样的头发和胡须,和青春的爱人并排站在一起,你不要说我这个人狂放不解风情,你看我老了,但是我这姿态,这状态如何?

我当然觉得特别的明丽开朗,还带着诙谐幽默和自得。

白酒菊花,好茶新橙,新貌丽人,悠闲在明丽晚秋的庭院,这是在炫耀生活的富足和悠闲啊。

但是一句东坡日月长,泄露了背景和地方。

这时苏轼贬谪到黄州,因为衣食拮据清贫,而特意在东坡开垦了荒地闲田。用体力和农民一样谋生的困苦阶段。

也就是这个时期,苏轼自号东坡,而苏东坡的名字流传下来。

此年苏轼46岁,朝云20岁。

经过辛苦的耕耘收获,家常的白酒肯定是有的,黄花满园,橙树飘香。但是这是劳作辛苦而来,而这里的风霜日月,也使得苏轼看起来更加的嶙峋和苍老吧。毕竟之前,他虽然不是极其得意的春风朝官,但也是时常出入朝廷,并且不断任职地方主政,清贵优裕,家有歌姬,想起来也是玉面官人一枚。

但是在东坡,风吹日晒,苦力辛劳,却还有如此明丽慨然的心态,不可谓不是一种人生奇迹,更多的是精神和心态的吧。

喝着自酿的白酒,在重阳节之后难得的悠闲了,新茶黄橙,简朴的农家生活,却让他俗中领略大雅,还不忘将白发和胡须染黑,换上新衣裳,特意陪伴和他一起受苦的侍妾朝云,这朝云虽有美貌,但是在这样的生活环境里。想必也稍有憔悴。但是苏轼仍旧以玉颜来称呼他。

他们是老了的风霜之中的金童玉女,以狂放和开心来面对艰苦的生活和未来。

所以这首词,因为内容和背景的反差,反而让我更为喜欢。

我也就理解了苏轼为何染发,因为这毕竟人生中年,且经过牢狱磨难,又贬谪在一无所有之地,想必鬓发斑白。

但是也让我生出了好奇,那就是那个时候的苏轼能够染发,他用的是什么?又或者染发在宋朝这么流行吗?

实际上苏轼染发,并非始于黄州的东坡。

因为穷乡偏壤,生不出染发的流行土壤和时尚,显然他的染发习惯和染发行为,是从别处而来。

霜叶投空雀啅篱,上楼筋力强扶持。

对花把酒未甘老,膏面染须聊自欺。

无事亦知君好饮,多才终恐世相縻。

请看平日衔杯口,会有金椎为控颐。”北宋 ·苏轼《次韵王廷老和张十七九日见寄二首其一

39岁的苏轼在徐州当地方官时,重阳节就染发。可见当时重阳节左右将白发染黑,应该是从京城到地方城市流行的一种城市风俗。因为宋朝的重阳节,多菊花展览,人们纷纷外出旅游观光,都以最良好的面貌对待节日,就像我们过节出门拜会之前,要整理妆容和服饰。

实际上白发染黑并非源于宋朝,黑发是青春长寿的象征。

汉武帝时,就有人发现何首乌可以使人的头发变黑。不过那需要长期服用,不是普通的不安定的人家可以随时备取的。

汉末王莽68岁登上帝位,“欲外视自安,乃染其须发“,就是说为了外界看到他很年轻,并且达到安定的目的,他染黑了自己的白发和白须。不过他是用什么方式染黑的呢,没有流传下来,有人说是煤炭,有人说是墨汁,但是这些都会污染衣裳。

南北朝时,文士之间已经开始染发。

唐朝的刘禹锡,谈到京城的时尚,也说“近来时世轻先辈,好染髭须事后生”,就是说人们怕自己老了,失去了行业的竞争力,而将自己的头发胡须染黑,看起来年轻。

白居易也说,“归来休染白髭须。”

实际上我们从丝绸染色固色,就可以知道,古人一定会从丝绸布匹的染色方法中,获得启发。实际上,历代染发,也不脱丝绸布匹染色的方法,那就是用植物和矿物进行漂染。因为这种染发可以保管得时间稍微长久一点。且一般水洗,不容易一次脱色,但是如同丝绸染色,容易在阳光下褪色。

实际宋朝的染发,也多由丝绸染色的原料和方法上来。

比如这首诗里的对花把酒未甘老,膏面染须聊自欺。39岁苏轼就顺应当时的风俗染头发,虽然明知道是自欺,但也随俗。因为大家都如此,将重阳节过得隆重而欢快。

当时的梅尧臣有“便归膏面染髭须。”都说的是同一类型的膏状染发剂

那么膏面,就是加着铅粉的植物膏剂。

也就是说,在宋朝早期,染发就成为一种时尚和流行,尤其是重阳节期间,那是对于中年人精神面貌和心理的检阅。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铅膏染髭须,旋露霜雪根。

不如闭目坐,丹府夜自暾。”北宋 ·苏轼正月十八日蔡州道上遇雪节录

这首诗,我找到了苏轼在黄州东坡染发的器物来源。

苏轼在乌台诗案之后,死里逃生,发往黄州,其实是变相流放。但是在这种前途未卜的情形下,他还是带着很多生活用品上路了,其中就有染发用的铅膏。

他将自己的胡须头发染黑,以饱满的心情迎接未知。

不过在路上还是遇见了霜雪。

而从京城上路,走到这里时,染的头发和胡须,根部已然露出了未染的花白。

和着驿站和车外的大雪,他未免会悲凉。

这是写给弟弟的诗信,很家常,我染后的头发胡须已经重新长出来霜雪的样子,而外面又是霜雪天。我只能闭目坐着,靠着自身的能量和勇气,给自己取暖,面对这些。

那么铅膏有个好处,就是由于有铅的加入,这些用以染发的染料,可以保存时间长。

这也是苏轼在一年之后,还能使用从京城带来的染发膏,染出金秋的好心情。

“些小白须何用染。几人得见星星点。

作郡浮光虽似箭。君莫厌。

也应胜我三年贬。

我欲自嗟还不敢,向来三郡宁非忝。

婚嫁事稀年冉冉。知有渐。

千钧重担从头减。”北宋 ·苏轼渔家傲 赠曹光州

苏轼在黄州期间,有很多故人朋友不远千里来拜访,其中曹光州是他的朋友和亲戚,因为曹光州的儿子 曹焕是苏轼的侄女婿。此时来的是曹焕。他带来了父亲的书信。说起自己贬谪到光州太守,因为仕途跌宕,最近头发都白了,最近听说你头发染黑,也想知道用什么法子。

苏轼那些不多的铅膏大约也没有多余的去分给故人,而苏轼也知道,这种膏药,是他富丽时期攒下的,现在没准更贵。若说买膏药,对方比他条件更便利。他无非缺的是真心的慰藉和共鸣。

亲家啊,要是一点点头发小白,你就不用染了吧,你现在在外地任职,也没有多少熟人看到你头发上的星星点点。

你在这个职位上,感觉流光似箭,蹉跎而郁闷,你也别厌烦生气,你总好过我在这黄州已经三年的贬谪。

我自己本来打算自悲,却不敢,难道你那里比我这里还艰难?

好在你儿子的婚事都已经办完了,家庭重担也轻减了。你的日子在往好的地方过,就别太忧患了哦。

我看到这首词,很佩服苏轼。他看起来精神不错,也一半是染发膏撑出的。若非这几年实在是艰苦,他大约也不会刻意扮嫩,如同王莽对外示安。在亲近的人面前,告诉对方比自己幸福,是一种安慰和激励。不要羡慕我的黑发,那是我染的,你还无需染发,而我却到了不得不染发的时段啊。有心的人自然会懂,苏轼在黄州的岁月,实际也是他迅速苍老的时期,已经是不染不行了的落魄中年。

“老入明光踏旧班,染须那复唱阳关。

故人飞上金銮殿,迁客来从饭颗山。

大笔推君西汉手,一言置我二刘间。

便须置酒呼同舍,看赐飞龙出帝闲。”北宋 ·苏轼《次韵钱穆父》

50岁的苏轼迎来他的高光时期。官位上升如同直升机。 升起居舍人,三个月后,升 中书舍人 ,升翰林 学士知制诰,升知礼部贡举。

一头白发回到京城,他特意染黑了头发和胡须,穿着朝服,精神饱满地出现在朝堂上。

他曾经以为自己西出阳关,不再归来,但是现在,不用再唱那些伤感的别离词。

那一头黑发和胡须,是杨柳春风,在这里有故人好友,他政治生命的新起点。

他也期待自己老当益壮,有所作为。

从苏轼的这五首诗词里,可以看到宋朝的染发盛行和官场风貌。

宋朝的富庶,提升了各种审美需求和消费,有专门染发的膏药,流行在官员圈和城市时尚圈中。其中可以看到,这种染发的膏药,是可以长期携带的成品,和今天的染发剂不遑多让,且解决了污染衣物的现象。

这种染发药剂的成分是什么呢?实际也不难破解,染织丝绸所用的乌桕,皂甲,桑葚,乌梅,石榴等,配上一定的矿物质固色剂,就能够很好的遮盖白发。

当然有褪色和新发再生的问题,但是总体看,还是相当的美容和环保。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苏轼在艰难的黄州岁月,染发而过暮秋,菊花青发,秋光一新,让人莞尔。

初衣胜雪为你解读诗词中的爱和美。图片来自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