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环球时报

新加坡《海峡时报》10月31日文章,原题:对许多新加坡人来说,精通英语有代价 新加坡人对自己的双语能力感到自豪。从上世纪60年代开始,学校就教我们英语和母语——华裔学普通话,马来裔学马来语,印度裔学泰米尔语。除了母语课,新加坡学校的主要教学语言是英语。在一个英语如此通用的世界里,这给了新加坡人竞争优势,说英语也有助于我们多种族社会的融合。但我们多年来为这一政策付出了代价:新加坡人在英语变得更加熟练的同时,正在失去对母语的掌握。

新加坡国立大学政策研究所分别于2013年和2018年进行的两项关于种族、宗教和语言的调查发现,新加坡人虽然英语熟练程度有所提高,但所有族裔对母语的熟练程度都在下降。这些变化可能是双语政策最初实施时的结果,包括关闭新加坡本土语言学校。更重要的是,受过英语教育的人发现他们在毕业后有更好的工作机会。换句话说,人们心中有一种“英语溢价”,这种溢价产生了长期影响,即使到现在也能感受到。教育政策的变化进一步巩固了这种对英语日益增长的偏好。

虽然英语继续作为学校第一教学语言,但在20世纪90年代末,由于反馈说原版教科书和课程对一些学生来说太难,因此引入了普通话、马来语和泰米尔语更简单的“B”级教学大纲。有些学生可能无法应付,因为他 们家里说的语言与被指定学习的母语不完全一致。但同样真实的是:即使没有这些问题的新加坡人,也似乎对他们的传统语言越来越不熟练。许多新加坡人也许能用母语进行基本的日常对话,但无法进行更复杂的交流,并且这一趋势正在加速,与2013年相比,2018年表示自己能熟练运用母语的受访者比例更低了。

母语能力的下降也表明,我们对自己身份的认识正在淡化。语言是文化和遗产的重要宝库,短语和术语的表达方式反映了对世界的特定文化理解,也成为一种与传统建立情感联系的方式。如果我们只保留基本的会话能力,或者依靠英语翻译来理解这些语言,就会失去这些情感与理解能力。

我们并不是要削弱或贬低新加坡人学习英语所带来的优势,从实际情况看,新加坡人的英语技能帮助了这个国家的经济增长。说英语的新加坡人在就业市场上似乎比其他国家的同龄人更有优势,也使这个国家对来自英语国家的外国人具有吸引力。对于新加坡多种族人口来说,英语是一种通用语言,也被视为“中立语言”,它把不同种族的新加坡人聚集在一起。但问题是,这是否必须以牺牲母语为代价。

值得庆幸的是,新加坡正在采取措施遏制这一趋势。新加坡教育部长在“2023 母语语言研讨会”上宣布推出新的母语语言课程,儿童语言强化班似乎也越来越受欢迎。

最重要的是,我们必须努力坚持母语,而不仅仅是出于实用的原因,因为母语是我们身份的一部分,也是我们的故乡。(作者张家绮,任重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