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古至今,“以貌取人”都一直存在,无论男女都是如此。

长相美好的,称为赛西施,貂蝉,男的称为“小鲜肉”。

女人的形容一直没变,那长相较好的,古时怎么称呼的?娈童、禁脔、脔婿是什么意思?为何男人要被称为“肉”?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首先,我们来看看“娈”字的读音和基本含义。

“娈”字的拼音是luán。

它的本义是爱好或美好,也可以假借为美貌的意思。例如,在《诗经》中有这样的句子:“静女其娈,贻我彤管。”

毛传说:“既有静德,又有美色。”这里的“娈”就是形容女子美好的样子。

而“脔”也同样读为luán,本义是指小块肉,而禁脔,则比喻独自占有而不容别人分享的东西,如“视为禁脔”。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娈童”这个词语在现代汉语中很少见,但在古代文献中却出现过很多次。

“娈童”是指供男人(多为同性恋者)当作女性戏狎玩弄的美少男(多为未成年者)。

“娈童”从黄帝时期就有,到春秋时期才有断袖癖的说法,这也是现代同性恋说法的始祖。

在春秋时期,楚国有美少年貌美如潘安,叫潘章,此消息被一位名叫王仲先的少年得知,就找上门来,结果两人一拍即可,同吃同睡如恋人,并白头偕老,最后合葬在一起,坟前还长出一枝连理交错的树木。

而到了汉哀帝时,他初见太子的侍从董贤时,便心生爱慕。于是让他作为自己的随从,常伴左右。

一日,哀帝睡醒,天色已明,欲起朝政。但见董贤犹在梦中,与自己衣袖相连。哀帝不忍惊动他,遂用佩刀割断衣袖,悄然而去。

董贤醒后,见哀帝的断袖,知其深情,感动不已。从此,与哀帝形影不离。后来形容这样一种关系称为“断袖”。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那为何从古至今,男人都会被称为“肉 ”?

现有“小鲜肉”,古有“禁脔”和“脔婿”。

相传,晋元帝有个爱好,就是吃猪脖子上的一块肉,那块肉鲜嫩多汁,他十分喜爱。

每次宴会,他都要专门留下那块肉,别人都不敢动,只有他才能享用,所以人们叫它“禁脔”。

后来,晋孝武帝看上了谢安的孙子谢混,觉得他才华出众,容貌俊美,想让他做自己的女婿。

可惜谢混还没娶到公主,孝武帝就驾崩了。

孝武帝死后,有个大臣袁山松想把女儿嫁给谢混,却被另一个大臣劝阻:你别做梦了,这样的好男人你怎么可能得到?他可是皇帝的“禁脔”啊。

这就是“禁脔”的由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而到了北宋时期,科举考试成为了一种选拔人才的方式。

每次考试结束后,皇榜就会公布考生的名次。很多富贵之家就会在榜下等着看谁考中了状元进士,然后把他拉到自己家里去,强行让他娶自己的女儿。这种做法叫做“榜下捉婿”。

这些刚刚考中的年轻人,也被称为“脔婿”。

因为他们就像是一块块肉一样,被人家切割分配。有些人甚至还用“肉”来形容他们的魅力或外貌。

从此以后,“肉”这个字就不仅仅表示食物了,还可以用来指代人。

这就是一种文化现象。在宋代,人们用“冤肉”来指代被杀害的人,在元代,人们用“亲骨肉”来比喻最亲近的亲属,等等。

在明清小说中,这种用法更加普遍,尤其是在《红楼梦》中,有很多生动的例子。比如,在第三回中,林黛玉刚到贾府,她的外祖母一把抱住她,哭着叫她“心肝儿肉”。

这里的“肉”字就是表示极深的亲情。当这种用法用来描写男女之间的爱情时,有些词语就比“小鲜肉”更加露骨了。

因此而一直流传至今,那些美少年,都被称之为“小鲜肉”。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人追求美,这是本性。

但随着时代的变迁,社会风气越来越倾向于舍弃“才”而追求“貌”,这其实是一种偏离和扭曲,它破坏了传统文化中“郎才女貌”的美学标准。

空有一身好皮囊,而没有相应的才华和品德,只是真正的“鲜肉”。

因此,在这个小鲜肉遍地开花的时代,我们应该清醒地认识到,小鲜肉终究会变成老腊肉,男人除了面容和身材,还应该有气度和责任以及担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