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编 辑:卢娜

宝爸、宝妈们注意了,为了营造有利于未成年人身心健康的网络环境,保障未成年人合法权益,我国专门制定了《未成年人网络保护条例》(以下简称《条例》),该条例将于2024年1月1日起施行。

那么,我们就来了解一下,《条例》中有哪些与未成年人的家长们有关的内容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首先,《条例》要求,家长们要以身作则,规范自己的上网行为,并加强对孩子们的教育和引导。《条例》第十七条规定,未成年人的监护人应当加强家庭家教家风建设,提高自身网络素养,规范自身使用网络的行为,加强对未成年人使用网络行为的教育、示范、引导和监督。《条例》第十九条第四款也规定,未成年人的监护人应当合理使用并指导未成年人使用网络保护软件、智能终端产品等,创造良好的网络使用家庭环境。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言传身教可以更好帮助孩子们养成健康的网络使用习惯。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其次,《条例》加强了对未成年人个人信息的网络保护,并要求家长教育引导孩子们增强个人信息保护意识,依法行使处理个人信息的权利。《条例》第三十三条规定,未成年人的监护人应当教育引导未成年人增强个人信息保护意识和能力、掌握个人信息范围、了解个人信息安全风险,指导未成年人行使其在个人信息处理活动中的查阅、复制、更正、补充、删除等权利,保护未成年人个人信息权益。

同时,在网络沉迷防治方面,《条例》还对家长们提出了要求。《条例》第四十一条规定,未成年人的监护人应当指导未成年人安全合理使用网络,关注未成年人上网情况以及相关生理状况、心理状况、行为习惯,防范未成年人接触危害或者可能影响其身心健康的网络信息,合理安排未成年人使用网络的时间,预防和干预未成年人沉迷网络。未成年人身心发育不成熟,自我控制能力较弱,因此需要家长们多加关注,帮助孩子们合理安排上网时间,预防网络沉迷。

另外,《条例》还对父母不履行上述监护职责的法律责任进行了明确。《条例》第五十二条规定,未成年人的监护人不履行本条例规定的监护职责或者侵犯未成年人合法权益的,由未成年人居住地的居民委员会、村民委员会、妇女联合会,监护人所在单位,中小学校、幼儿园等有关密切接触未成年人的单位依法予以批评教育、劝诫制止、督促其接受家庭教育指导等。

早在2021年,调查显示,我国小学生的互联网普及率就已达到95.0%。互联网的普及,极大程度丰富了孩子们的日常生活。但是,网络中的一些不良内容和行为,也影响着孩子们的健康成长。宝爸、宝妈们要履行身为监护人的法定义务,为孩子营造安全、健康、有益的网络环境,让孩子们能够健康、快乐地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