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在很多人看来,《易经》属于玄学,是玄之又玄的学问,很难学得透。然而在我看来,《易经》其实并不难学。学习《易经》的关键在于正确的思路和学习方法。研究《易经》过程中,我始终坚持了三个基本原则:第一个原则是与天地准,也就是与自然规律相应。我们生活在大自然里面,每个人都受到日月运行、寒暑往来、昼夜交替和成住坏空、生老病死等客观规律的影响。作为一个自然人,我们不能违背自然规律,逆天行事;第二个原则是紧密联系生活,也就是与社会规则相应。我们每个人都是国家的公民,都有自己的家庭和亲戚、朋友。我们不能脱离社会,生活在与世隔绝的真空环境里。作为社会人,我们不能违背社会规则,做出有违人伦、背信弃义的事情;第三个原则是以经解经,也就是借用中国古代经典中的知识和古人的思想观念来解读《易经》,而不是凭借个人的主观想象来随意解读。

学习《易经》不可避免地会涉及到一个古老的问题,也就是占卜。古人为什么要占卜呢?在中国古人看来,人的命运并不是由自己决定的,而是由上天决定的。每个人未来的命运如何,只有天地神灵才知道。要想知道未来的发展命运,就要和天地神灵进行沟通。虽然天地神灵不会直接和人对话,但是借助于卜卦的方式,人们就可以和天地神灵进行间接对话。所以古人非常重视卜卦,就如同祭祀那样慎重。

当人们对《易经》的占卜功能奉若神明的时候,其实社会上还有一种不同的观点,就是荀子所说的:“善为易者不占。”我们应该怎样来理解这句话呢?要想真正理解这句话,有一个问题我们就必须要清楚,就是我们为什么要占卜。无缘无故、闲着没事的时候,我们会去占卜吗?显然不会。如果我们明确地知道自己未来的发展态势,以及我们应该采取什么样的方法和措施,我们还会去占卜吗?肯定也不会。只有当我们陷入左右为难、进退失据的困境当中,不知道事态会向哪个方向发展,我们又该如何来应对的时候,我们才会借助于占卜,给自己一个方向性的选择。

《易经》是讲事物发展变化规律的,所以古人说:“易与天地准。”如果有人掌握了天地自然的运行规律,那你就和神灵一样了,这时候你还需要占卜吗?当然不需要。为了更好地说明什么是“善为易者不占”,下面我们就以《三国演义》里面通晓《易经》的两个人物来加以对比。

第一个通晓《易经》的人物,是大家都知道的大丈夫,也就是神机妙算的诸葛亮;第二个通晓《易经》的人物,则是一个不出名的小女子,也就是孙权的弟弟孙翊的夫人徐氏,《三国演义》里面称她是“美而慧”。注意,这里的“慧”字是智慧的“慧”,而不是贤惠的“惠”。也就是说,徐氏不仅人长得漂亮,而且还很有智慧。徐氏的智慧体现在哪里呢?书中说她“极善卜易”。看得出来,徐氏不只是一般性地会卜易,而是非常善于卜易。一个“极”字就说明了徐氏对占卜是非常精通的,否则就不能说是“极善”。为什么说她“极善卜易”呢?《三国演义》里面讲了这么一个小故事。

有一天徐氏卜了一卦,卦象显示大凶,所以她就劝自己的丈夫孙翊不要外出会客。但是孙翊不听她的,仍然出门和大家一起聚会去了。等到晚上散席走到门外的时候,孙翊被人用刀砍死了。这么看来,徐氏的卜卦之术非常高明,卜卦结果非常地准确。孙翊要是听了她的话,也许就不会被害了。孙翊遇害这件事又说明了什么问题?虽然徐氏卜卦的结果非常准确,可惜的是丈夫不听她的,那她卜得再准确又有什么用?

在丈夫孙翊死了以后,徐氏的杀夫仇人又乘机前来威胁和逼迫徐氏就范,这时候徐氏显得非常冷静,她不仅应对得当,而且还报了杀夫之仇。从这个角度来看,徐氏是不是可以称得一个“慧”字?一个弱女子,不仅为丈夫报了仇,而且还保住了自己的贞洁和尊严,真是可赞可叹!所以徐氏被人们称赞为“东吴女丈夫”。

我们再来看诸葛亮,这是一个已经被神话了的人物,直到现在有人还在用他的“诸葛神数”进行预测。诸葛亮可谓是上懂天文,下晓地理,料事如神,那他懂不懂《易经》?作为军师的诸葛亮当然懂得《易经》。可是诸葛亮与刘备在隆中畅谈理想,描绘未来三分天下的发展大势,也就是作“隆中对”的时候,诸葛亮占卜了吗?显然没有。那诸葛亮是根据什么来对未来进行预测的?是根据自己理性的分析和推导来进行预测的。

从诸葛亮的“隆中对”中我们可以看出,诸葛亮读《易经》的时候,他读出来的是理性和智慧,而不是那种占卜的小技巧,因为像诸葛亮这样的人物,根本不需要占卜这种小技巧。对于天下大势,诸葛亮了然于心,这才是一种大智慧,是由理性支撑的智慧。这种预测和决策才真正称得上“极善卜易”,这就是“善为易者不占”的道理。看得出来,诸葛亮读《易经》时所关注的重点,并不是占卦的技巧,而是《易经》里面所讲的事物发展变化的规律,以及对规律和规则的灵活运用,这才是真正的大智慧。

由此可见,我们学习《易经》的时候也要像诸葛亮那样,最好是从哲理层面来感悟《易经》的智慧,而不是仅仅注重占卜的技巧。也就是说,我们学习《易经》的时候,不要仅从知识层面来学习,不要专注于从《易经》里面学到了多少知识,而是要从悟性层面来学习。换句话说,就是我们学了《易经》之后必须要有所感悟,要从中悟出某些道理。做到了这样,那自己得到的就是易经之道,而不只是易经之术。

感悟到易经所讲的道理之后,我们还要把它运用到自己的生活和工作中。这样一来,当自己面临困难的时候,我们就会变得更加理性;处理问题的时候,我们就能够做到得心应手、圆融无碍,因为自己已经是一个善易者了。

在学习《易经》、求取《易经》之道方面,我们还要向《西游记》里的孙悟空学习。我们向孙悟空学什么呢?学习孙悟空的求道之心和求道之志。孙悟空的求道之心是什么?一心只求长生不老之道。孙悟空的求道之志是什么?不达目的,决不罢休。所以我们看到,孙悟空不辞辛苦,不惜冒险,独自一人,漂洋过海,四处寻师,最后终于拜了菩提祖师为师。

等到机缘成熟,菩提祖师询问孙悟空要学些什么道的时候,孙悟空非常诚恳地说:“但凭尊祖教诲,只是有些道气儿弟子便就学了。”祖师就说,那你就学些术门之道吧。学成之后你就能趋吉避凶。什么是术门之道?其实就是卜卦。不过孙悟空听完之后,只是轻轻问了一句话:“似这般可得长生么?”孙悟空为什么要问这句话?因为求长生才是他的初衷。当祖师回答说“不能,不能”的时候,孙悟空一点儿也不含糊,马上回答说“不学,不学”。孙悟空在菩提祖师座下七年,他的求道之心始终没有变过。如果孙悟空仅仅满足于术门之道,那还会有以后大闹天宫的齐天大圣吗?

所以我们在学习《易经》的时候,也要像孙悟空追求长生不老之道那样,不能只求术门之道,而忘了自己求取《易经》之道的初衷,也就是“善为易者不占”的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