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许维鸿

2023年10月30日至31日,中央金融工作会议在北京举行。会议总结了党的十八大以来的金融工作,分析了金融高质量发展面临的形势,对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金融工作做了部署。作为中国金融系统规格最高的会议,它的召开对中国金融市场的未来发展无疑具有巨大影响。正如会议指出的,金融是国民经济的血脉。中国经济转型升级、继续深化发展,离不开中国金融的转型增效,需要动员全社会的力量,做好中国金融高质量发展的大文章。

作为一名金融老兵,笔者认为,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金融业面临工业化、城镇化等带来的财富红利效应,强化党的领导、坚持科学监管、坚持正确导向,总体上克服了人性“贪婪和恐惧”的弱点,避免了重蹈日本上世纪90年代房地产泡沫破裂带来的金融风险和经济长期停滞,有效抑制了房地产的泡沫货币化、证券化和无序扩张,扭转了普通百姓对房价“只涨不跌”的预期。这就不难理解为何在如此高规格的会议上会首次提及房地产。

展望未来,随着中国宏观经济进入新常态,在继续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全面强化现代监管的基础上,中国金融业还必须做好科技金融、绿色金融、普惠金融、养老金融、数字金融五篇大文章,为实体经济保驾护航。这种对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特别是对科学技术引领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政策指引,与去年年底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对于“科技-产业-金融”良性循环模式的政策表述是一脉相承的。中国经济发展要保持定力,也就是要用更多、更有效的科技研发投入,带动中国各个产业的转型升级,提高现代制造业的持续竞争力,这些都需要现代金融的赋能。

当然,科技金融这篇大文章,做起来知易而行难。日本、韩国曾想复制美国纳斯达克科创企业上市融资的模式,却都因为各自金融领域的弊端无疾而终。这次中央金融工作会议再次强调了中国资本市场的重要性,明确指出要发挥中国资本市场的枢纽功能。只有这样,才能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融资成本持续下降,进而活跃资本市场。这对于当前受到美联储不断加息影响、估值处于历史低位的A股市场,无疑是从国家战略上给予了认可,将利好跨年度的二级市场行情。

从金融市场作为“优化资源配置”的本源功能出发,资本市场中介机构的作用无疑是中国经济转型升级所不可或缺的。中央提出的“科技-产业-金融”良性循环发展模式,就是要充分发挥科技成果转化过程中的金融作用,让科学家、企业家更好认识现代金融工具和中国资本市场,让国内外投资者更好认识引领全球的科技成果和中国特色的现代企业管理模式。人们已经看到,随着中国金融现代化,孕育出了比亚迪、宁德时代、隆基绿能等一系列技术国际领先的大市值新能源上市公司。

除了科技金融、产业金融,中国金融业还必须做好民生金融的大文章,它涵盖绿色金融、普惠金融、养老金融等不同领域的方方面面。中国东部和中西部的资源禀赋差异巨大,城市和农村发展不均衡,必须长期把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进行务实结合,才能让十几亿中国人民真正享受经济发展的红利,这其中离不开中国特色的现代金融服务。以中国碳达峰、碳中和的“3060”双碳目标为例,绿色金融的使命可谓任重道远。如何建立统一、高流动性、低综合成本的碳指标交易体系,避免出现不必要的产业投资浪费等问题,综合有效协调中央各部委、协调资源禀赋存在差异的各省市,都是需要用耐心和毅力去完成的一篇大文章。

乡村振兴的金融服务同样意义重大。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金融业为脱贫攻坚作出的贡献有目共睹,全国832个国家级贫困县面貌彻底改观。A股市场的绿色通道政策、“保险+期货”组合拳套期保值、上市公司群策群力的市场化产业扶贫基金,都让中国农产品价格更加透明,贫困县有了更多的招商引资渠道和发展底气。要知道,农业天然就是重资产、重资本的产业,内含的金融投资风险是比较大的。2023年,美国、英国和欧元区已经饱受一年多食品价格高企带来的高通胀痛苦,但中国恰恰是由于对贫困地区的持续投入,让经济有效避免了农产品价格波动带来的潜在经济风险。

以上这些金融大文章能做好做精,都离不开数字金融的时代红利。由于美国在俄乌冲突后对加密货币交易所的“非市场化”强制干预,越来越多的第三方国家发现,中国央行率先推进的央行数字货币,代表着未来全球新一代跨境结算体系的技术发展趋势,是未来更加公平高效的全球货币体系的保障性探索。推而广之,深化中国对外开放的广度和深度、差异化中国各区域地方经济对外合作领域、推进“一带一路”伙伴国家产能合作、降低美元独大的全球金融体系风险等,都离不开数字货币技术的广泛应用,离不开中国金融业的对外开放,离不开中国金融人的守正创新。(作者是甬兴证券副总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