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能用‘骡驮车’,今诗为什么不能用‘电动车’?古诗能用‘指南针’,今诗为什么不能用‘定位图’?古诗能用‘多宝塔’,今诗为什么不能用‘空间站’……正因为古诗用词具有时代特色,今天我们才能通过诗词研究古代的制度、科技、战争、生活、风俗等。如果我们不用时代新词,后人还能通过诗词研究我们今天的生活吗?”从诗词的遣词造句到文化工作者的社会责任,中华诗词学会会长周文彰近日就诗词的写作、功能、传播等问题接受了记者的专访。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 周文彰 受访者供图

1

诗词要反映时代生活

诗词要反映时代生活、书写时代变迁、体现时代风貌,就必须使用时代特点鲜明的词。否则,诗词就无法反映和体现时代,但是,用这些词就有可能被认为不是诗的语言。周文彰表示:“我主张‘学活’古诗或者‘活学’古诗。就是说我们学习古诗,不要拘泥于它们用过哪些具体词语,而是要总结它们用词的共性特点或一般规律,那就是用词要有时代特色;更不能以古诗的用词为样板来判定当代词语是不是诗的语言。值得一提的是,近年来,《中华诗词》杂志以及很多地方的报刊和新媒体,发表了不少具有时代标记的新鲜词汇,得到了广大读者的认可。‘诗的语言’正在与时俱进,读者对‘诗的语言’的理解也在与时俱进。”

诗人不能只是待在小我的天地里,而应该拥抱自然、深入社会、了解社会心声,从为社会提供正能量的角度去用诗词反映这些对象,尽到诗人的社会责任。周文彰表示,诗人要让人们的事业和生活、顺境和逆境、梦想和期望、爱和恨、存在和死亡等在诗词作品中找到启迪;要给人一种茅塞顿开、醍醐灌顶的感受,对人产生提气鼓劲、振奋精神的效果;要满足人们的精神文化需求,满足人们在提升自我过程中所期盼的精神营养,而不是满足于自我欣赏、自我肯定、自我陶醉。诗词还是海内外诗友沟通交流的纽带桥梁,增强了祖国的向心力和凝聚力。

9月28日,由中华诗词学会主办的“天涯共此时”海内外诗友中秋联谊会以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举行。据悉,这是海内外诗友第一次中秋联谊会,也是旅居海外各国与居住祖国各地的中华诗词诗友第一次大范围、大规模的聚会。周文彰在出席活动时深有感触地说:“长期居住海外各国的中华儿女,在异国文化环境中能够坚持学习和诵读中华诗词已属不易,能够写作中华诗词更是让人赞叹。有的诗人在海外自发成立了各种诗词组织,坚持诗词创作、举行诗词雅集、编印诗词报刊、出版诗词著作,有的还参加了国内诗词组织,积极参加国内诗词活动。举办这次活动,目的在于让海内外诗人密切联系,增进友谊、加强交流、开展合作,推动中华诗词事业发展繁荣,推动中华诗词进一步走向世界。”

2

自由诗和格律诗应互学互鉴

诗词,即中国传统诗词,有一个专有名词——中华诗词。中华诗词因为语言凝练,讲究押韵、平仄、对仗,读起来朗朗上口,好记、好诵、好传,深受人们喜爱。自由诗兴起之后,传统诗词创作不仅没有衰落,从规模、作者、刊物、活动等方面看,更加蓬勃高涨。在周文彰看来,由于“破旧立新”一词深入人心,不宜把传统诗词称为旧诗或旧体诗,应该称为格律诗(或格律体诗),不宜把自由诗叫作新诗,建议以格律诗(或格律体诗)与自由诗(或自由体诗)称谓,取代旧诗和新诗的叫法。当代人写的格律诗和自由诗都是属于我们这个时代的新诗。

周文彰认为,自由诗和格律诗不是对立的关系,而是需要互学互鉴的。格律诗要向自由诗学习。一是学习自由诗把面向生活、面向大众、面向时代作为诗歌的创作题材,不能总写二十四节气,不能老是盯着天上月、窗前树、庭中花、亲友别;二是学习自由诗生动活泼的文字表述,增强诗词用词的时代性,不能再以古代诗词的用词作为圭臬,特别是要允许出于特殊表达的需要而不得不突破平仄的个别诗句;三是学习自由诗关于“好诗”的灵活评价理念,不要以“像唐诗宋词”作为“好诗”的评价标准。“像”是“临摹”,是基本功,但不是创作。

此外,周文彰还认为,自由诗也要向格律诗学习。一是学习格律诗的凝练,吝啬文字,该长则长,能短则短;二是学习格律诗的形式感,没有独特的形式,一篇文字不能成为独特的文学样式。自由诗贵在“自由”,也有了自己的形式,但自由诗的形式不能仅仅突出表现在“分行”上。自由诗产生以来,一些大家发表了许多关于自由诗形式的见解,闻一多、何其芳等名家也有“现代格律诗”等主张,但并没有成为共识,也没有共同遵守的写法。周文彰说:“在我们看来,自由诗当然应该告别格律诗的形式规定,否则不成自由诗;但自由诗若没有自己的形式,就不能称其为诗。”

“新时代繁荣发展中华诗词,要聚焦于作品创作。”周文彰强调,我国拥有庞大的诗词作者队伍和作品数量,接下来要在质量上下功夫,推动诗词精品创作。要有“好诗不厌百回改”“一诗千改始心安”的态度和追求,不断打磨作品,持续提升创作水平;要加大新创诗词作品推广力度,传播好诗词大赛、诗词报刊、精品选编中涌现出的佳作,让社会各界多关注、多传诵、多研究当代诗词精品。

3

中华诗词如何“破圈”

千百年来,诗词培育着人们的文化自信、涵养着民族精神。在新的时代条件下,通过更具活力的创作传承、更多途径的传播推广,中华诗词必将绽放时代光彩。周文彰表示,近年来,中华诗词学会的工作思路就是让更多人投身中华诗词事业。目前,各省区市都有诗词学会,甚至一些乡镇也经常举办诗词活动,诗词创作与接受都有一定的群众基础。

那么,诗词该如何“破圈”,走出诗词界的圈子,发挥诗词的社会作用呢?周文彰认为,一是内容需要“破圈”,就是拓展诗词所要表达和反映的对象。当代诗词创作者可以继续书写自己的体会、情感,同时要跳出这个圈子,用诗词反映时代和社会,反映人民大众。二是形式需要“破圈”。比如,诗词都讲究韵,那么韵如何与时俱进、向当代普通话的发音靠拢?这方面中华诗词学会和相关专家合作,已经做了很多工作,形成的成果《中华通韵》已由国家语委发布试行,依据它写诗当然是可以的、应该的,写出的也是格律诗;不能再认为用平水韵写的诗词才是格律诗。还要支持时代新词入诗,甚至对创建词牌的也要抱支持态度,至少是宽容态度。三是传播需要“破圈”。诗人创作的诗词现在主要是在诗人之间流传,没有走出诗人这个圈子。正像小说主要不是写给作家看的,歌曲主要不是写给音乐家听的一样,诗词也不是写给诗人读的,要多向诗词圈以外的大众传播。虽然一些酒店用诗词装饰大厅房间,一些地方建诗词灯箱灯柱、诗词公园或广场,广播电视开辟诗词专栏,让诗词传播走出诗人圈子、走向大众,特别是央视的《中国诗词大会》影响巨大,但总体而言仍需加大传播力度。四是载体需要“破圈”。自古以来,诗词的载体主要是文字,也通过声音,但受技术的局限,声音没有保留下来。我们现在很难确切知道古人是如何吟诵诗词的。当代科技的发展为诗词提供了多种生动活泼和易于传播、复制、存储的载体。期待各地越来越多地运用科技手段创新诗词载体。

4

树立正确的诗词价值观

在中华民族迈向伟大复兴的光辉历程中,诗词应该发挥怎样的作用?2022年,周文彰的著作《会长的使命——源自中华诗词学会的感悟》由中央党校出版集团大有书局出版,体现了他对诗词创作、传播等进行的思考和中华诗词学会的工作思路,对中华诗词学会会员起了很好的引导和启发作用。周文彰认为:“诗人要树立‘坚持与时代同步伐’的诗词价值观,时代为诗词繁荣发展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广阔舞台和丰富题材,我们要像习近平总书记所要求的那样,紧跟时代步伐,从时代之变、中国之进、人民之呼中提炼主题、萃取题材,展现中华历史之美、山河之美、文化之美,抒写中国人民奋斗之志、创造之力、发展之果,全方位全景式展现新时代的精神气象。”周文彰认为,时代性或时代特色,应当成为新时代好诗词的第一要素。

如今,数字技术深刻改变着中华诗词的学习、创作、传播、教育、收集、储存、出版等。周文彰认为,摆在人们面前的课题是如何让中华诗词更广泛、更深入地融入数字化时代。“更广泛”是说中华诗词要在更大范围内借助数字技术繁荣发展、服务社会。这里的范围,既指人群的涵盖范围,也指诗词的业务范围。比如,要有越来越多的人在诗词创作和诗词工作中使用数字工具,要让越来越多的诗词工作借助数字手段来开展,还要让数字化工具成为社会各界学习传播中华诗词的新途径、新方法、新常态。“更深入”是说中华诗词要在更深层次上借助数字技术繁荣发展、服务社会。这里的层次,既指诗词运用数字技术的实践要上层次,也指诗词数字技术的发展要上层次。比如,要运用数字化时代的便利条件又好又快地让中华诗词“破圈”,走出诗词界,走向大众、走向社会,要根据繁荣发展中华诗词的实际需要去开发更实用简便的数字工具。

周文彰强调:“习近平文化思想和全国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会议精神,让我们深切感受到继承和创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所面临的大好形势和美好环境。中华诗词是中华文化的精髓,中华诗词学会将着力在中华诗词的普及与提高两方面下功夫,一方面着力做好‘诗教’工作,推动中华诗词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另一方面着力提高精品创作,为创造属于我们这个时代的新文化,为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作出贡献。”

2023年10月31日《中国文化报》

第4版刊发特别报道

《中华诗词学会会长周文彰:推动中华诗词融入日常生活》

责编:陈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