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转自:人民日报客户端

姜泓冰 汪骞

在10月30日举行的2023上海医学论坛上,复旦大学医学教育研究所发布《比较研究视阈下复旦大学医学教育与学术影响力报告》,首次对高校医学教育和学术影响力进行全方位、多维度评估。

《影响力报告》设计了基于教育和学术影响力的医学院校综合评价框架。其中,教育影响力包括学科声誉、人才培养、师资力量、教育资源四个维度;学术影响力包括学术产出、跨境科研合作、产学研合作与转化、社会影响力四个维度。利用这一框架对各高校进行的评价发现,过去10年间我国医学院校的人才培养质量和学术影响力均得到很大提升。

2019年,教育部、国家卫健委、上海市政府三方共建托管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及其直属附属医院,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成为全国首个综合性大学医学教育管理体制改革试点单位,积极开展医学教育与人才培养改革创新。

根据报告,在学科声誉方面,复旦上医有6个学科在QS生命科学和医学学科排行榜上进入全球前150名,5个学科入选国家双一流建设学科,在中国医学院校人才培养排行榜上连续5年居于榜首,校友中产生了39位两院院士。2022年,我国医学领域共有556位科学家上榜“Elsevier中国高被引学者”,其中38人来自复旦大学。复旦大学牵头申报的“我国临床医学教育综合改革的探索和创新——‘5+3’模式的构建与实践”获高等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奖特等奖,是我国医学院校近10年获评的唯一特等奖项。在学术产出方面,复旦上医10年来有1272篇论文入选Scopus数据库全球前1%高被引论文,有267篇论文在《细胞》《自然》《科学》等顶级期刊发表。

《影响力报告》提出,今后我国医学教育要进一步主动服务大健康需求,培养医德高尚医术精湛的人民健康守护者,以及能够解决重大科学问题、应对重大疾病防控挑战的未来医学领军人才。这与全球医学教育面临的培养能将“健康融入万策”的复合型高层次全周期健康维护人才的挑战一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