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中秋和国庆假期长达8天,适逢杭州亚运会举办,全国出行探亲、旅游、观赛人数增加,酒店、交通、餐饮、文娱等行业热度大幅度增高。随着经济、文化等领域的快速发展,双节期间多行业呈现新常态,同时也暴露出新老舆情叠加的问题。

『舆情日历』第3期


作者丨
苗建研究院

苗建信息分析发现

  • “酒店刺客”行为的背后是酒店、民宿行业的涨价乱象问题,同时暴露出平台管理规范性的不足,不仅消耗消费者和商家的信任,还对自身口碑造成了损害。针对“倍增式”的涨价,平台面临着市场监管部门的责罚与公众负面情绪的堆积,若不正视此类问题,必会遭到舆论反噬。
  • 与节前的“抢票难”相对应,双节期间交通出行领域机票价格跳水、高铁服务能力承压、高速交通拥堵等问题也引发大量关注。在新能源汽车出行领域,据中国交通报报道,目前全国九成左右的高速公路服务区已覆盖充电桩,以往节假日常遭吐槽的“新能源里程焦虑”、“排队充电”问题未进入双节舆论场域。
  • 根据苗建信息舆情案例库统计,除微博和微信公众号外,小红书、抖音等互联网平台成为舆情风险发酵的主阵地。据本文不完全统计双节期间TOP10舆情事件中,扩散源多为抖音、快手、小红书等平台,相关企业应提高此类社交媒体平台的舆论敏感度。

01

双节期间相关行业负面舆情盘点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02

负面舆情特征分析

1.舆情诱因特征

  • 出行人数创新高诱发多种舆情:本次中秋国庆假期是疫情政策调整后的第一个长假,双节叠加亚运会举办,出行人数创新高。经文化和旅游部数据中心测算,8天长假期间国内旅游出游人数8.26亿人次,按可比口径较2019年增长4.1%,较疫情前同期仍有所增加,这对商旅、文娱、交通、餐饮等各个行业都造成了不小的挑战。骤增的客流量与服务质量等不成正比,诱发多种类舆情。
  • 价格争议等消费者权益诱因突出:节假日高铁动车、机票酒店价格波动幅度大,引发大量关注。在促消费大背景之下,扩大餐饮消费、丰富文旅消费、促进文娱消费成为社会共识,公众的消费观念逐渐转变。此时,部分企业的价格乱象成为双节期间舆论关注的热议话题。价格争议暴露出平台监管缺位,企业经营思路单一等问题,直击消费者痛点,此类与消费者权益息息相关的诱因更刺激公众敏感神经。
  • 管理与服务问题仍占假期舆情重要诱因:据不完全统计,双节期间30件热点舆情事件中,有超1/5的核心诱因为管理与服务。同以往节假日相似,景区承载能力不足、工作人员管理不到位、缺乏人性服务而过度商业化等问题较为突出。双节期间,此类诱因暴露出的问题多且集中,直接影响大众游玩时的体验,满意度降低易影响企业形象,就此触发舆情。
  • 双节放大企业宣传、回应不当等诱因影响:双节期间,大部分网友进入休假模式,对娱乐、文旅企业负面舆情高度关注。此期间,与节假日高度相关的企业易暴露在大众视野下,如“南阳迷笛音乐节财物被盗”事件将主办方与当地政府推到风口浪尖,由于回应不当和当地媒体的缺位,使得其后续一举一动都受到舆论监督。此外,节令食品的宣传措辞、文化产品的受众满意度、游玩出行安全风险都是舆情发酵点。
  • 谣言类舆情小范围滋生:交通出行、景区游玩是长假期间负面舆情高发的领域,热度高的同时也会引诱次生舆情,如“南宁地铁否认夜间可免费乘车”、“湖北黄石辟谣百洞峡景区有人死亡”等谣言类舆情滋生。
  • 情绪诱因作底层支撑:三年疫情对居民的消费预算和消费观念产生一定影响。假期探亲与出行游玩多方面涉及消费者权益保护,该类话题讨论度高。对于此类舆情问题,公众的共鸣心理、同情心、群体观念从根本上助推着事件的扩散,舆论影响力增强。

2.舆情风险点特征

  • 安全隐患问题暴露舆情诱发最低风险点:人身安全、出行安全、饮食安全、隐私安全在双节舆情事件中均有涉及,如“四川一男孩在泳池溺亡无人施救”、“女子住酒店连续3间房发现摄像头”等舆情事件牵动着公众的同理心,舆情感知点低。安全问题的舆情风险,应成为相关企业坚决守护的最低点。
  • 恶意涨价乱象持续将反噬更多平台:节假日期间酒店、民宿行业高价现象备受瞩目,“680元民宿被平台悄悄调成国庆2780”案例颇具代表性。固有的负面印象逐渐形成,此后相关问题爆发,则会迅速引发舆论关注,同时可能会再次波及既往平台,引发二次舆情风波,遭舆论反噬。
  • 触及消费者合法权益仍是假期重要舆情发酵点:消费者权益保护一直都是舆论关注重点。以此次假期中被广泛讨论的“抢票难”为例,价格变化、放票流程、购票区间的规则需要更加透明化说明,以满足舆论所反映的诉求。景区服务不到位、企业经营不善都在不同程度侵犯了消费者权益,此类舆情在之后的舆论场中仍占据较大声量。
  • 节假日期间大型活动管理问题将备受关注:近期,受促消费的影响,演出经济日益繁荣。与此同时,也暴露出一些行业乱象。此次迷笛事件成为双节舆情排名第一,很大程度是由于演出主办方宣传不到位,南阳当地群众对音乐节性质理解有偏差引起的。如何将当地文化与演出经济相结合,提高突发危机事件的应对水平、避免演出舆情大爆发是演出相关企业的着力点。

3.舆情传播特征

  • 官媒在部分话题领域持续跟进,节前多行业发布舆情提醒:由下图可中,以本次统计的负面舆情事件前十为例,在双节出行高峰期间,央省级媒体多关注“价格、安全与大型景区运营能力”等方面的舆情。比如,在“四川一男孩在泳池溺亡无人施救”事件中,光明网、新京报、澎湃新闻等权威媒体在事件曝光后及时跟进,并发布律师解读等相关内容,为事件升温,监督追责相关方。此外,双节到来之前,中国交通报发布出行媒体关注情况、文旅和公安部发布加强大型演出的规范管理、中消协和中国饭店协会发布联合倡议等,其中均对可能涉及的舆情现象进行提醒。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 社交媒体平台成为舆情传播重要策源地:以“南阳迷笛音乐节财物被盗”事件的信息占比来看,包括小红书在内的客户端渠道占比最大,其次是微博、视频等平台。以抖音为例,“打卡式”旅游已成为热潮,长假期间抖音上发布的吃喝玩乐内容超过5700万条。公众在社交媒体自我呈现的同时也会利用其进行控诉、揭露、吐槽等,在平台流量助推下舆论就此聚集。由此可见,未来将会有更多的风险点源于此,社交媒体平台成为舆情传播重要的监测点。

  • 公众情绪反馈易燃,引发谣言类次生舆情传播:在情绪传播主导的当下,公众易受传统观念、社会思潮、主观情绪的影响,对酝酿期的负面案例产生共鸣、愤怒、嘲讽等情绪,将事件反复推向高潮。假期中,对游客遭遇的同情和对事件主体的刻板印象等都推动了舆情发展,在舆论场情绪不稳定的状态下,极易引得谣言肆虐。

03

启示与建议

  • 提前预估、做好备案,维护品牌长远口碑:相关企业在重要节假日到来之前,应做好客流量、承载能力、服务质量、安全培训方面的准备与紧急备案。尤其对于文旅企业来说,改善自身硬件条件、提供优质产品才是长远发展的必要条件,让口碑效益成为共识。
  • 平台监管需到位,避免舆论反噬:“680元民宿被平台悄悄调成国庆2780”事件格外引得关注,对此,主流媒体纷纷发文表示不能套路用户,专家指出平台擅自改价涉嫌侵犯经营者自主定价的权利,公众多为谴责平台方吃相难看。因此,相关平台需合理经营,履行平台责任,维护好消费者的合法权益,不可抱着“赌徒心态”自毁声誉。
  • 及时回应,善于引导舆论:企业在应对舆情危机时,需谨慎使用措辞,在回应公告避免使用“抹黑”等带有明显倾向性的字眼,否则可能会二次引爆舆情。此外,不能站在舆情的对立面,需与媒体积极合作,尽量做到及时、真诚、透明的回应,不逃避责任,善于引导舆论,消除舆论带来的负面影响。
  • 营销得当,规避虚假宣传:针对食品、演出等企业,节假日期间尤其需注意营销翻车问题。加强宣传文案的审核,不使用博眼球、夸大其词的表达。实事求是,禁止虚假宣传,以免出现“翻车”现象损害自身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