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文:蔡垒磊

你会发现一个诡异的现象,那就是我们正常看来公务员在之后肯定会变得比较艰难,因为财政困境不是一两年可以搞定的,所以必然导致中国开始大量减负,第一个要减的就是财政净出血的地方,也就是人员开支。

那么一个明显不好的地方,你去看看报考数量,还是很夸张,为什么?这里有几个原因。

1.有些人是完全不懂的,就是蒙头考。他们完全不在意社会变得怎么样,趋势变得怎么样,就是别人说什么就去做什么,又或者处在一个“不考公就是没出息”的某些北方城市氛围中,所以自动屏蔽了其他的可能性。

他们的人生其实是很单纯的,小时候干所有事情都为了高考,好不容易大学毕业了,也一样有实现唯一目标的唯一路径。他们根本没想过其他选项,也看不到人生其他的路,只知道这是唯一的好选项。

2.不考公能干嘛呢?

为什么大家都挤去一个明显会变得不太好的地方?那是因为其他地方也不好就业。与其想到底做什么,还不如考公考编,至少考上以后暂时不愁生计,也不用想该干点啥了。

从我对周围的观察来看,中国人非常喜欢逃避开放式游戏。他们能在唯一目标的游戏里做得很好,比如解奥数题,或者在别的一些别人已经定下目标的事情中做得很不错,可是一旦没人给目标,中国人就会失去行动力。没人给目标,做了不一定有用,中国人就会倾向于不做,比如诺贝尔奖就全是这种没人告诉你该干嘛,也不知道干了以后有没有用的事,可能干了一辈子发现方向错了。于是讲究“短期效益最大化”的中国人就不太愿意冒这个风险,这个可能是刻在骨子里的,因为我们从小到大都在一种唯一的路的引导之下,长大了自然也会回避开放式游戏。

3.公务员的报考人数不会减少,最多只会降低人员的平均质量。

就算公务员再差,它都曾是全国人民的白月光,只要我们这里的就业没有充分到一个非常高的数字,只要我们做不到藏富于民,依然还是要用各种方法藏富于政府,由政府来统一调配社会上的钱该花去哪里——这个理念和做法不改变,公务员就永远是很多很多人的优选。

最次最次,公务员的薪水处于当地平均值,甚至平均以下了,也架不住中国人多。原先清华北大的也去考,最次只不过是降低报考门槛,让厂里拧螺丝的也去考而已,总会有本身就找不到工作的,或者要求特别低的,去挤破头。因此挤破头不代表就好,挤破头永远还是会挤破头,最多只是会换一批人挤破头而已。

4.根深蒂固的文化影响。

这个可能是最致命的。有多少人把公务员等同于当官?很多对吧,大家觉得进了体制,亲戚朋友就可以有很多便利了——什么是便利?说这么好听干嘛,不就是权力吗?占便宜,插队,开后门,搞不公平,对吧?很多人说资本家搞不公平,资本家有权力不让你参与竞争吗?到底谁最不公平你敢说?全国人民都知道这件事,而且不少人考公就为了这样,就那些发文件的装不知道。

我们从搞科举制度开始,为什么要尊崇儒家那一套?因为这是维护君权的最好工具。讲究阶级,讲究人人不平等,你想到上面的阶级骑在别人头上怎么办?科举嘛,权力是皇帝赋予的,他说你可以上阶级,你就可以上阶级,他说你不可以上,你就不可以上,永远只能在底层混,你赚再多钱,他们找个理由就能让你吃不了兜着走——中国人太懂这一点了,所以你看大家一直都觉得“有钱算个屁,想整你就整你”,是不是?每个中国人都知道,就是藏着掖着没人公开说。

这就是这一套的核心,几千年前就开始布局了,你只能通过科举,让上面的人来选你。而你科举考的是什么?不就是考你懂不懂那一套?你学的就是这个,学了十几年了,最后你学得最好,上头选了你骑在别人头上,那你自然就用它,尊崇它,因为它让你获得了实际利益——那你要是学的别的呢?你在科举时候就上不了。它规定了只有你学这一套,学得最好,才能有机会让你成为管理底层的人,那不学这一套,不认同这一套的人,又怎么有机会和权力尝试去改革这一套呢?它就成了一个无限循环。

这种根深蒂固的文化影响,导致了越是不开放,越是落后的地方,这种观念保留越是完整。那公务员就永远有市场,大家都觉得考上公务员就是做官了,就吃皇粮了,就高人一等了,光耀门楣了。为什么就高人一等了?因为拿到“天赋”的管理其他人的权力了。

所以我从来不会说让年轻人不去考公务员,我从几年前就一直说,一线新一线和沿海发达城市的公务员,是普通人这辈子的最好归宿——管它什么TM正义不正义,有没有理想,它就是一个事实,你只要在这片土地下,至少那个时候它就是一个事实。

但未来呢?真的说不好,这得看你本身是怎样的性格,有怎样的能力,喜欢过怎样的日子。在中国,还是喜欢求稳的人更多吧?那不管怎么变,公务员就永远是优选,可如果你真的觉得自己是蛟龙,那公务员可真的没那么好了,真的,那你就该好好学搞钱,践行搞钱,别再跟平均报考质量越来越低的那批人混在一起了。

因为中国的未来,一定是融入世界,可能是主动,也可能是被动,但这是谁也无法阻挡的趋势。而你在下一个时代唯一需要的东西,就是自由。

(完)

我是蔡垒磊,感谢你的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