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战老兵看世界连载9:寻迹马克思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我读中、小学的时候,教室的正面墙头上,悬挂的是毛主席的标准像,与之相对的背面墙头上,悬挂的是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的标准像,我每次进教室都能看到他们,对他们充满了敬意。

长大以后,我读了他们的一些经典著作,成为他们的信仰者和崇拜者。我从小就有一个心愿,希望有一天能到这些革命导师的家乡进行朝拜,看一看是什么样的文化造就了这些世纪伟人。在德国的旅行中,我有幸实现了其中的一个夙愿,瞻仰了马克思主义的开山鼻祖,卡尔·马克思和弗里德希·恩格斯的故居。

马克思的家乡特里尔市位于德国的南部。1818年5月5日,卡尔·马克思诞生在特里尔市的布吕肯街10号。这是一座临街的灰白色三层小楼,小楼1727年建成,是他的父亲亨得希·马克思律师租赁的房屋。马克思出生一年半后,他们家从这里搬到西蒙路8号自己购买的房子。卡尔·马克思在特里尔城生活到17岁,不仅读完了中学,而且收获了他一生中坚守的爱情。

在这里他结识了比他大四岁的燕妮,贵族出身的燕妮与马克思之间,不仅有纯洁的情爱,而且有真理的追求。她嫁给马克思后,不仅是马克思的伴侣,而且是马克思称职的“秘书”,马克思的手稿在交付印刷厂之前,都要经她的手纠错、润色和誊清。有时,她自己也写文章,向报纸和刊物投稿,表明她对问题的看法。

他们婚后的生活十分艰辛,在经济拮据的时候,她连五英镑的房租费都交不起,房东曾强行把她的家具拉走,她和孩子只有睡在地上。面对贫穷和疾病的折磨,她对自己的婚姻无怨无悔,对马克思不离不弃。

她与马克思生下四个女儿和两个儿子,由于生病和贫困,只生存下三个女儿,她自己也只活了67岁。她的逝世对马克思是一个不堪忍受的打击,她死后不到两年,马克思也追随她而去,享年65岁。燕妮与马克思爱情加同志的婚姻,为后人留下了一段荡气回肠的伉俪佳话。

特里尔城是一个有着2000多年历史积淀的古城,城里浓厚的文化氛围对少年马克思的成长至关重要。公元293年,特里尔城是罗马帝国实行四帝共治制时期,西罗马恺撒(副皇帝)君士坦提乌斯一世的宫廷所在地。如今,一些西罗马时期的建筑物仍然可见。

当年的城墙尚有城门存在,城门是用几百公斤重的黑色石块垒砌起来的,因为石块呈黑色,所以当地人叫它大黑门,如今成了该市的地标建筑。在流经城市的摩泽尔河附近,还有大浴池遗迹和能容纳二万人的斗兽场遗址。君士坦提皇宫的大厅,至今保存较好,内厅屋高30米,长67米,宽27米。在城市中心广场上,矗立着一个公元958年建造的十字。广场不远处是一千多年前建盖的罗马教堂和13世纪修建的哥特式圣母教堂。12世纪时,特里尔大主教在神圣罗马帝国中的地位是很高的,不仅在本教区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力,而且是全国七大选帝成员之一。

特里尔虽然是一个仅有10万人口的小城,但是地理位置重要,到卢森堡30公里,距比利时、奥地利、法国也不远,多种文化在这里交汇,城市中弥漫着宗教、哲学、经济和社会学多学科的自由离子。少年马克思在这样一个多元文化浓郁的城市中成长,耳闻目染前人思想的精髓,为他一生探索真理,锲而不舍,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在读中学时,他就崭露出对人生哲理的深邃洞察力,写了《人生》这首诗,诗中言道:“生就是死,生就是不断死亡的过程”,“人走完生命的路,最后化为乌有”,“有人自命不凡,其实并不伟大,这种人的命运,就是自我丑化”。一个还未成年的学生,在神权统治的地方,对人的生命就有如此透彻的领悟,显现出他思想中辩证唯物主义的萌芽,不能不使人佩服。

马克思的故乡对马克思是肯定的,把他作为城市的骄傲。他的两处故居都已辟为纪念馆,陈列着有关马克思的史料,供人们参观学习。在特里尔大学,开设了研究马克思主义的课程。21世纪初,我国著名雕刻家吴为山先生创作了一尊马克思的雕像,赠送给特里尔市,以表达中国人民对马克思的热爱。特里尔市把它安置在城市最显眼的地方。吴教授塑造的是手握书卷,行进在思索中的马克思。

从座底到人像高5.5米,暗喻马克思的出生日。家乡的人们喜欢马克思,是因为马克思是一位伟大的学者,他所创立的科学理论,受到世界无产者的崇拜,赢得全世界的认可,引领着世界历史发展的方向。1999年9月,英国广播公司(BBC)评选“千年第一思想家”,在众多的候选者中,马克思得票第一,足见他的思想对世界影响之深。

1835年10月17日,17岁的马克思离开家乡特里尔,进入波恩大学法律系读书。波恩大学全称为莱茵·弗里德里希·威廉大学,是用普鲁士国王威廉三世的名字命名的公立大学。学校分散在城市多个地方。如主楼位于市中心,是过去选帝侯的宫殿,计算机学科则在前警察总部机关大楼。波恩大学的前身是创办于1777年的科隆公国学院。

学校不仅传道授业,而且倡导研究。现有学生3万多名,其中4000多名是外国留学生。2019年度世界大学排名中,位列德国第4位,世界第70位。德国皇帝威廉二世,教皇本笃十六世,诗人海涅,乐圣贝多芬,战后第一位总理阿登纳,魏玛共和国总理布吕宁,法国总理舒曼,哲学家尼采,都曾在这里就读。

在学生中,出现了7位诺贝尔奖得主,14位莱布尼茨奖得主和2位菲尔兹奖得主。马克思在校期间,学习努力,获得了“十分勤勉和经常用心”的评语。他还积极参与课外活动,进行诗歌比赛,与同学相处融洽,一年级下学期就被选为该校特里尔学生会主席。

1836年10月22日,18岁的马克思转学到柏林大学继续深造。柏林大学是1809年由普鲁士王国的教育大臣威廉·冯·洪堡创办的,所以又叫柏林洪堡大学。洪堡是德国一位著名的学者和教育改革家。他提倡“学术自由”,“科研和教学相结合”的办学模式。柏林大学的历史虽然没有波恩大学长,却是那个时期德意志学术活动的中心,学校聚集了许多著名学者,分别领军不同学科、学派。学生在这里学习,可以自由选修自己所喜爱的课程,在教师的指导之下从事科研工作。

物理学家爱因斯坦,普朗克,哲学家费希特、谢林、黑格尔、叔本华,神学家施莱马赫,法学家萨维尼都曾在这里任过教。学生中涌现出各方面出类拔萃的人物,哲学家费尔巴哈,铁血宰相俾斯麦,革命导师恩格斯都在这里学习过。马克斯进入柏林大学学习之初,按照父亲的意愿继续选择学习法律。但是,他最喜欢的是哲学和历史,法律反而变成选修课。

马克思深知哲学不仅是世界观和方法论,而且是政治变革的武器,他在给父亲的信中说:“没有哲学,我就不能前进。”他在学习期间,写了《暴风雨之歌》,诗中说:“我在打破所有的锁链,我要向万里长空飞翔,我燃烧着烈焰般的激情,要把全世界紧紧拥抱。”这首诗表明他献身世界革命的热情和志向。

马克思在柏林大学读书期间,是一位在知识海洋中不知疲倦的吸食者,他如饥似渴地广泛涉猎知识,自学了英语和意大利语。不知经过了多少个不眠之夜,体验过多少次内心的冲动和思想的煎熬,尝试着写了一些哲学方面的文章。他通过自修获得的知识,比课堂上得到的还多。由于过度用功,他的健康受到了损害。入学不到一年,只得遵从医生的告诫,于1837年4月,到柏林郊区的一个小村子,休养调理一个多月,直到身体有所好转。柏林大学为他创立革命理论,蜕变为革命者奠定了坚实的思想基础。

马克思及其革命理论不仅在家乡特里尔得到肯定,而且在全德国都始终得到肯定,不少地方和建筑物都以马克思的名字命名。

在柏林,有一条曾经叫法兰克福的大街,全长2.3公里,宽89米。街道两边是规整、高大的高级公寓,公寓内的住房装有中央空调,能够通热水,在东德时期被认为是体现社会主义优越性的范例。意大利著名建筑师阿尔多·罗西曾赞美这条街是“欧洲最后一条伟大的街道”。这些住房现在仍是柏林最好的公寓,房价居高不下。1961年底,这条柏林最美的街道被命名为卡尔·马克思大街,两德合并后依然沿用这个名称。

在亚历山大广场和李卜克内西大街交汇处,有一个面积不大的广场,叫作马恩广场。广场上有一座老年马克思和恩格斯思想的金属雕像,马克思坐着,恩格斯则站着,似乎有一个是主帅,另一个是助手的意味。他们目视前方,神情严肃,好像仍关心着世界命运的起伏。在雕像前方的两侧,立着八面金属矮墙,墙上有反映他们思想传播的图案,其中描绘在中国传播的图案是众多群众聚集在街头,扛着横幅,挥舞小旗,围绕着一个演讲者,振臂高呼的游行示威场面。这尊马恩雕像是1986年,由雕塑家路德维希·恩格尔哈特创作的。

三年以后,两德合并为德意志联邦共和国,东德不复存在,但是马恩广场依然存在。据说,东德时期柏林街头还有列宁的雕塑像,但是,在两德合并后就消失了。可见,在德国民众的心目中,对马恩的感情和对列宁的感情是不一样的。

马克思的一生是幸运的,不仅有不离不弃的伴侣燕妮,而且有志同道合的挚友恩格斯。他们的革命友谊是德国人民的骄傲,也是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中久传不衰的佳话。恩格斯1820年出生在德国近代工业发展最为集中的鲁尔工业区伍珀塔尔市恩格斯大街,一幢独立四层小楼的房间里,这座小楼是他祖父1775年建盖的。

他的父亲是一个工厂老板,在他十七岁的时候,父亲就让他辍学去不来梅当办事员,学习经商。他二十一岁在柏林服兵役时,利用课业时间,到柏林大学听哲学课,这期间发表了批判谢林神秘主义观点的文章。1842年深秋,二十二岁的恩格斯到英国曼彻斯特的家族工厂“欧门-恩格斯纺织厂”任总经理。他当总经理只是遵从父亲的安排,他的兴趣不是“该死的生意”,而是探索劳苦大众获得解放的理论和道路。

在曼彻斯特,他认识了当时担任《莱茵报》主编的马克思。1844年8月,他专程到巴黎会见马克思,开始了两位志同道合革命者的终身合作。从1845年起,马、恩合写了《德意志意识形态》等一系列彪炳雄文。1847年6月,他们俩以他们创立的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为指导,组建了世界上第一个无产阶级政党共产主义者联盟,受同盟委托于1848年2月共同撰写了我们熟知的《宣言》。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在马克思最困难的时候,恩格斯不但在经济上给予周济,而且在精神上给予慰藉,在革命理论研究上给予合作。1845年4月,马克思处境十分困难,恩格斯毅然迁居布鲁塞尔,与马克思并肩战斗。1850年冬,为了给马克思更多的经济援助,恩格斯重操他最不愿意干的工作,再次到曼彻斯特“欧门-恩格斯公司”担任全权代表,一干就是20年,直到1869年7月彻底结束商人生涯,搬到伦敦,全身心地与马克思一起,领导欧洲的工人运动。1880年夏,应法国共产党要求,恩格斯把《反杜林论》中的某些章节,改写为《空想社会主义与科学社会主义》这本小册子,使之成为社会主义者必读的入门之书。

1883年马克逝世以后,恩格斯便从“第二小提琴手”变成了“第一小提琴手”,独立地担负起指导国际工人运动,整理出版马克思遗作,培养年轻社会主义者的重任。晚年,恩格斯生活在伦敦西北区瑞琴特公园路122号一幢三层楼内,这幢楼房成为当时全世界革命家休养、避难和聚会的地方。大家在这里娱乐、交谈、美餐。有一个在这里活动过的革命者说:“这个家的大门是向全世界开放的”。

1888年,恩格斯出版了他的名著《路德维希·费尔巴哈与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提示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和黑格尔、费尔巴哈哲学的关系,阐述了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1894年,恩格斯过完74岁生日,身体便日益变坏,终于病倒在床上,医生诊断为食道癌晚期。

恩格斯与两任妻子都没有留下孩子,他在遗嘱中嘱咐,将自己的遗体火化以后,骨灰沉入大海之中,同时,安排了遗产归宿:

(一)将马克思的全部著作、手稿和信件,移交给马克思的法定继承人小女儿爱琳娜;(二)把自己和马克思的全部藏书,赠予德国社会民主党领导人倍倍尔和辛格;(三)3万英镑的现金,3/8给马克思的二女儿劳拉和小女儿爱琳娜,1/3给马克思的大女儿燕妮的儿女们,1/4连同家具给他的秘书路易莎;(四)其余财产,一部分给德国社会民主党作活动经费,一部分给妻子的侄女玛丽·艾伦·罗舍。

1895年8月5日,世纪伟人恩格斯在伦敦与世长辞。8月10日,人们在威斯敏斯特大桥傍的滑铁卢车站大厅内,为他举行了隆重的追悼会。8月27日,一艘小船驶向恩格斯生前最喜欢的伊斯特勃恩大海深处,船上坐着马克思的小女儿艾琳娜和她的丈夫艾威林,恩格斯的战友列斯纳和弟子伯恩斯坦,他们背诵着但丁的诗句,郑重地捧起装殓着恩格斯骨灰的黑色瓦罐,轻轻地将它沉入大海。

100多年来,恩格斯和马克思一样,深受世界人民和家乡民众的热爱,恩格斯家乡的人民称他为“伍珀塔尔市著名的儿子”。伍珀塔尔市对他的故居进行了精心的保护和维修,辟为纪念馆供世人参观,屋内除展出恩格斯的革命生涯外,还展出他的著作,其中有一套中文版的《马恩全集》。还将他故居门前的街道改名为恩格斯大街。

马、恩已经离我们远去,但他们思想的光辉却千秋万代照耀着世界。作为他们千千万万个信仰者之一,我有幸在他们逝世的百年以后拜谒他们的故居,进一步感悟他们探索革命理论之艰难,领导革命实践之不易,品味他们个人魅力之伟大,实在是三生有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