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流行病学首席专家、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性病艾滋病预防控制中心原主任、研究员、第十四届全国政协委员、第十五届中国民进中央常委吴尊友同志,于2023年10月27日12时56分因病医治无效,在北京逝世,享年60岁。中疾控官网今日下午发布了这一“讣告”。
今年2月27日,吴尊友还参加了在北京举行的艾滋病丙肝防治高层专家研讨会。吴尊友的离世令众多网友和广大医疗人士感到深深的悲痛。一位公共卫生领域的学者表示:“这是全球艾滋病防治领域的重大损失。”
三年前,吴尊友因新冠疫情而名声大噪。实际上,在新冠疫情之前,他一直从事着大量的传染病防控工作。有人评价说,如果人类的历史就是与传染病作斗争的历史,那么吴尊友的人生也是在与传染病的战斗中度过的。

吴尊友,生于1963年,是安徽黄山人。1988年毕业后,他进入安徽省防疫站工作,并于1991年开始从事艾滋病防治工作。1995年,他在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获得流行病学专业博士学位,并随后加入了中国预防医学科学院病毒学研究所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
吴尊友在公共卫生领域的事业起步是从艾滋病开始的。自2017年4月至今,他担任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流行病学首席专家,主要从事艾滋病流行病学、高危人群行为干预以及艾滋病预防控制策略等工作。
1995年,吴尊友刚好在我国艾滋病防治工作大力推进的时期完成了他的博士学位。当年1月,我国首次建立了国家级艾滋病哨点监测系统,并批复建立了国务院防治艾滋病协调会议制度。次年,国家艾滋病预防与控制中心正式筹建。
在美国学习期间,吴尊友的导师就是专注于艾滋病防治的研究。回国后,他加入了中国预防医学科学院(现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并成为时任院长中国科学院院士曾毅的博士后。他的研究方向集中在艾滋病行为干预上,从此在流行病学领域迈出了重要的一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当时,选择从事艾滋病防治并不被看好。上世纪90年代,我国的艾滋病防治基础设施刚刚起步,工作面临着从零开始、环境恶劣和巨大困难等实际问题,取得成绩非常困难。然而,吴尊友仍然选择了这个领域,并在艾滋病流行病学、高危人群行为干预、艾滋病预防控制策略以及项目评估等方面取得了许多成就。

据统计,吴尊友进行了大量务实的防治应用性科学研究,针对的是一些高风险人群,如卖淫妇女、静脉吸毒人群、有偿献血(卖血)人员、流动人口、男男性行为人群以及艾滋病毒感染者。

在吴尊友的推动下,我国1996年启动了第一个针对性工作者的艾滋病防治干预项目。为了完成这一项目,吴尊友深入娱乐场所了解卖淫组织形式,同时开展预防宣传与行为干预的可能性。经过一年的调查,该项目取得了圆满成功。

据《中国慈善家》杂志此前报道,云南边境最初出现的疫情是因为多名吸毒人员共用同一支未消毒的针具,导致血液传播感染。这些吸毒人员又通过性行为将艾滋病传染给配偶或嫖客,而女性艾滋病感染者又将病毒传播给孩子。

因此,要从源头遏制当地艾滋病的传播,就必须采取措施应对吸毒人群。吴尊友于1997年来到基层社区,开始研究社区预防吸毒的方法。他与吸毒者进行深入交流,不仅努力向他们介绍安全注射技术,还推荐减少危险的注射方法。

他曾向媒体介绍了这段经历,表示:“实际上,当你走进他们中间,就会发现没有什么神秘的地方。当然,你需要与他们建立联系,共同生活,我给他们端水他们就喝。”

吴尊友还回忆说,这项工作一开始并不顺利。例如,有些女性性工作者得知他是疾控人员后不愿意配合工作,于是吴尊友与她们聊天、吃饭,逐渐让她们放下戒备,工作才得以顺利进行。

根据吴尊友等专家的建议,我国于1997年开始向吸毒者介绍安全注射技术和减少危险注射措施,并于两年后在全国进行了清洁针具交换试点。此外,为了应对高感染率的献血源艾滋病问题,我国还展开了针具社会营销试点,这些措施使得危险注射行为在短短几年内大幅下降。
在吴尊友等专家的努力下,短短几年时间内,全国每年新确诊的艾滋病患者数量下降了原本的百分之十,从高峰期的两万人降低到了2019年时的每年两千人。
此外,吴尊友作为中国艾滋病国家技术单位的负责人,还在检测艾滋病感染者和治疗艾滋病病毒等方面做出了巨大贡献。仅以国际知名杂志《柳叶刀》、《科学》为例,吴尊友已发表了一百余篇科学论文,并受到了国内外众多艾滋病相关团体的认可。
得益于在艾滋病防控领域取得的众多成就,吴尊友在2005年获得了国际诺莱斯敦大奖,并在2006年被列入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名人堂榜单,为其在国际流行病相关领域的突出贡献而受到了多次荣誉表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