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向以稳健著称的黄金价格,在有的时候也会“出格”一下,走出一个急降猛涨的深“V”行情,让人大吃一惊。

从9月下旬到10月中旬将近4周的时间里,黄金价格就玩了这样一次心跳。9月23日至10月5日之前一直表现相对平稳的国际金价骤然发生12连跌,从1928美元/盎司一路降到1813美元/盎司,跌幅接近6%。

但是,。从10月6日至14日的8个交易日里,有8个录得国际金价上涨,一路冲高至每盎司1930美元,收复9月下旬后的全部“失地”,并创出7个月来最大的周涨幅。

在这个深“V”前半段的下跌中,美元上涨让国际金价承压,2013年促使国际金价出现“断崖式”下跌的黄金ETF(交易所交易基金)也再次扮演了之前的角色——9月全球实物黄金ETF再次流出,截至9月底流出约合30亿美元,相当于持仓减少59吨。此外,对全球主要市场利率波动的考量也不利于国际金价。

然而“悲伤之秋”并没有持续多久,市场很快意识到黄金已经超卖,完成了价格修正,而触动修正扳机的是中东地缘局势紧张。中东持续的冲突刺激了市场对避险资产的需求,并促使投资者重新考虑他们对全球利率的看法。中东更广泛的冲突可能使世界经济陷入衰退的不确定性增加,这又增加了投资者对美联储是否已经完成加息及美国国会如何避免政府关门的担忧。

波动还会继续,只不过V的深度不会有这么大。毕竟不断恶化的宏观环境,加上利率的大幅波动,为全球市场波动加剧奠定了基调,黄金则是这场山雨欲来大合唱里的一个小声部。在不到1个月里,正负6%的涨跌幅放在高波动的股票市场上不算什么,但对于以保守著称的黄金来说已经是少有的大幅波动。

黄金不玩心跳,但有时“大V”会不期而至。放宽心,因为它总会回来的。

咱们从一个新的角度来思考:

黄金市场的发展贯穿了过去几百年资本体系的演进历程,在跟随货币制度和经济周期变迁的过程中,黄金的投资价值、使用价值与货币信用属性已经充分交织渗透,使其定价机制不断趋于复杂化,简单的根据短期价格波动或孤立的属性去分析金价的运行显然无法透析黄金市场的根本规律。

1971年美元与黄金脱钩后,成为世界货币体系的中心,但在浮动汇率和信用体制之下,美元价值的不稳定和长期趋向贬值是一个国际社会所普遍担忧和不满的问题。作为曾经的实物货币以及后来的货币之锚,黄金的真实价值相对于美元更受国际社会认可。在现代信用货币体系之下,黄金储备仍然作为货币发行的一项锚定,是央行当局的核心资产之一。

所以,黄金依旧具备有更强的周期性投资属性。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