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早期的认知学习理论

(1)格式塔学派的完形-顿悟说

格式塔心理学又称完形心理学,诞生于1912年,完形-顿悟说是德国格式塔学派的一种学习理论,代表人物有科勒、考夫卡、魏特海默等。

①完形顿悟说的主要观点:

学习是通过顿悟实现的,顿悟的过程是一个知觉的重新组织的过程。

学习的实质在于构造完形。

刺激与反应之间的联系不是直接的,需要以意识为中介。

②评价:格式塔心理学派看到了这些学派的还原主义、机械主义的不足,从而将研究对象确定为知觉、思维,为现代的心理学研究提供了心理学的来源。过分夸大了顿悟学习的作用与意义,不符合学习的实际。

(2)托尔曼的认知-目的说

①实验:白鼠的位置学习实验。

②认知-目的说的基本观点:学习是有目的的行为;学习是对“符号-完形”的认知,是对情境整体的领悟,从而形成的认知地图;强调意识或心理的中介作用。

③认知-目的说的评价:重视整体性目的性,提出中介变量,重视刺激反应之间的心理过程,强调认知、目的、期望,是进步的,要给予肯定;认知地图没有界定,没有区分人类学学习与动物学习的区别,使得理论不是一个完整的、合理的体系。

(3)早期认知学习理论的启示

①强调学习的认知过程,肯定了主体的能动作用和目的性。

②认知地图就是现代认知心理学所讲的认知结构,使学生形成良好的认知结构是教育的关键和核心。

③学习过程中最主要的是顿悟,是观察和理解过程,避免单纯的、盲目的练习和重复。

④期待是学习动机中一个构成要素,是学习目标在人脑中的反映。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二.布鲁纳的认知发现说

(1)认知学习观:

①学习的实质在于主动地形成认知结构,认知结构就是编码系统,是“一套感知的类目”。编码系统是人们对环境中的信息加以分组和组合的方式,是不断变化和重组的。

②构建良好的认知结构需要三个几乎同时发生的过程,分别是新知识的获得、知识的转化、知识的评价。

(2)结构教学观:

学习理论是描述性的,教学理论阐明了获得知识和技能的最佳途径。

①教学的目的在于理解学科的基本结构,强调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学科基本结构包括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基本的态度和方法。

②掌握学科基本结构的教学原则:

动机原则:儿童具有三种最基本的内在动机,好奇的内驱力(求知欲)、胜任的内驱力(成就感)、互惠的内驱力(人与人之间和睦共处的需要)。

结构原则:人有三种表征系统,动作表征凭借动作进行学习的,无需语言的帮助;符号再现表征是借助语言进行学习的,经验一旦转化为语言,凭借语言推导就能进行。

序列原则:教学就是引导学习者通过一系列有条不紊地陈述一个问题或大量知识的结构,来提高学生知识的掌握、转化和迁移的能力。

强化原则:为了提高学习的效率,学习者必须获得反馈,知道学习结果如何。

③发现学习

发现学习的含义:“发现是教育儿童的主要手段”是学生掌握学科基本结构的最好方法。发现就是“用自己的头脑亲自获得知识的一切形式”,教学不应当使学生处于被动地接受知识的状态,而应让“学生自己把事物整理就绪,使自己成为发现者”。

发现学习的步骤:创设问题情境、激发探究的欲望、检验假设、引导学生运用分析思维去验证结论,最终使问题的到解决。在这之中教师要提供资料,学生亲自发现结论或规律。

优点:利于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及探索未知事物的兴趣,调动学生的内部动机和学习的积极性,最大限度地为学生提供自由的回旋余地,有利于学生创造性、批判性思维的发展。

三.奥苏伯尔的有意义接受说

(1)有意义学习的实质和条件

①有意义学习,就是将符号所代表的新知识和学生认知结构中已有的适当观念建立非人为的和实质性的联系。

非人为的联系是指新的符号及符号代表的观念与学习者认知结构中的有关观念具有实际的联系;非人为的联系指新知识与学习者认知结构中有关观念存在某种合理的或逻辑基础上的联系。

②有意义学习的条件

有意义学习的产生既受客观条件(学习材料的性质)的影响,也受主观条件(学习者自身因素)的影响。

客观条件:材料必须具有逻辑意义;材料应该是在学生学习能力范围之内的,符合学生的心理年龄特征和知识水平。

主观条件:学习者要有有意义学习的心向或倾向;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必须具有适当的知识基础;学习者必须积极主动地使新旧知识发生相互作用,使认知结构或旧知识得到改善,使新知识获得实际意义。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2)认知同化理论与先行组织者策略

①认知同化理论:学习者接受知识的心理过程就是概念同化的过程,具体表现为,先在认知结构中找到能同化新知识的观念,以此为锚点找到相同点,再找到不同点,把握两者的区别,在思维中融会贯通,使知识不断系统化。

按照新旧知识发生联系的方式,提出了有意义学习的三种同化模式:

下位学习——也叫类属学习,学习已有概念之下的类属概念的学习,比如认识了树,再学习松树、柳树。

上位学习——学习已有概念之上的上位概念的学习,比如认识了松树、柳树,再学习树。

组合学习——也叫并列学习,新旧知识没有上下位关系,此时就是并列学习,比如学了松树,再学柳树。

②先行组织者策略

所谓先行组织者,先于学习任务本身呈现的一种引导性材料,它的抽象、概括和综合水平高于学习任务,并且与认知结构中原有的观念和新的学习任务相关联。其目的在于为新的学习任务和旧知识之间搭建一座桥梁,为新的学习任务提供观念上的固着点,增加新旧知识之间的可辨性,以促进学习的迁移。

组织者包括陈述性组织者和比较性组织者,前者的目的在于为新的学习提供适当的类属者。后者是比较新材料和认知结构中相似的材料,目的在于增强新旧知识的可辨别性。

(3)接受学习的界定与评价

①接受学习的界定:接受学习是教师直接呈现要传授的知识及其意义,学生通过新旧知识之间的相互作用来获得新知识。

任何学习,只要符合有意义学习的条件,就是有意义学习,有意义学习和机械学习不是绝对的。

②对接受学习的评价:

接受学习是学习者掌握人类文化遗产和先进科学技术的主要途径,相对于布鲁纳不问学生的实际状况的发现学习是有积极意义的。接受学习的含义模糊,未能弄清本质,因而也是不完备的科学理论。

四.加涅的信息加工学习理论

(1)学习的信息加工模式

该模式由三大系统构成,即信息的三级加工系统、执行控制系统和期望系统。

对于理解人类学习,理解教学和教学过程都有重要意义。

在如何安排教学和教学设计上有极大的应用价值。

①信息的三级加工

信息通过感受器成为感觉记忆或瞬时记忆。

很快这些被登记的信息就会进入短时记忆,此时想要信息保持就要采用复述策略。

经过复述,信息进入长时记忆。

信息进入长时记忆经过了编码过程,所谓编码就是对信息以各种方式进行组织,而不是简单地收集在一起。

储存信息的终极目的是为了应用,使用信息时需要到长时记忆中去搜寻,这一过程称之为提取,提取的关键是检索,先要找到信息储存的线索才能提取信息。

②期望事项和执行控制(控制结构)

期望事项指人对信息加工所想要达到的目标,主要指动机系统。

执行控制系统的作用主要是在信息加工过程中决定哪些信息从感觉记忆进入短时记忆,如何通过复述使信息进入长时记忆,如何对信息进行编码,采用何种信息提取策略等,相当于加涅所说的认知策略。

(2)学习阶段与教学设计

①动机阶段:教学要引起学习者的兴趣,使之产生学习的期望。

(教学事件:激发动机,把目标告诉学生)

②领会阶段:学习者的主要心理活动是注意、选择性地知觉。

(教学事件:指导注意)

③习得阶段:对新获得的刺激进行直接编码后贮存在短时记忆里,然后把他们在进一步编码加工后转入到长时记忆中去。

(教学事件:刺激回忆,提供学习指导)

④保持阶段:学生习得的信息经过复述、强化后,以语义编码的形式进入长时记忆的贮存阶段。

⑤回忆阶段:习得的信息通过作业表现出来,信息的提取是其中必要的一环。

(教学事件:增强保持)

⑥概括阶段:学习过程必然涉及学习迁移。

(教学事件:促进学习迁移)

⑦作业阶段:即反应生成阶段。

⑧反馈阶段:学生可以通过作业了解自己是否达到了目标,这时教师应当给予适当反馈,强化学习动机。

(教学事件:让学生做作业,提供反馈)

总之,每一个阶段都有不同的信息加工活动,直到学习者用作业的方式做出反应为止。教学过程必须遵循学习的原理,要创设学习的内外部条件,以实现预期教学目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