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从《铃芽之旅》启程

梳理日本电影中的311记忆

今年三月,新海诚的《铃芽之旅》在国内公映,并成功打破了导演前作《你的名字。》在内地电影市场创造的票房记录,最后票房已经达到了8.07亿人民币,也登顶中国影史日本电影票房榜。当时,《铃芽之旅》在日本市场上映后票房也以相同的高歌猛进之势一举突破百亿大关,位列本土影史票房第十四名。

票房大卖的背后,是新海诚多年来在故事创作上对于国民集体创伤记忆的持续深耕。

如果我们观察其自《你的名字。》开始的三部作品,不难发现其中对灾难的描述有着愈发明确的态度——

《你的名字。》中把彗星危机导致的小镇覆灭作为阻止处在两个时空的主角相见愿景实现的最大阻力;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天气之子》中则将为救一人而必须“水淹东京”的巨大抉择作为全片中最为核心的困境;

而《铃芽之旅》在这方面则更迈进了一步,即不再用其他形态的灾难去作为对现实的隐喻——而是直接提及发生在2011年3月11日的“311”东日本大地震,将灾后的心灵重建设置为推动主人公冒险的主要动力。

这三部作品在触及311记忆上采取的不同倾向,其实正是「后311」的十余年内的影视创作对于这一重大题材的两种区分。

前者其实可以称作“泛灾后主题”,即将后311时代日本社会情绪中普遍存在的丧失感、恐慌感和迷茫情绪作为作品的核心主题,以情绪为主轴贯穿在人物设置、情节编排中。这类作品通常并不直接提及311中的相关事件,或仅仅是作为背景存在,却又让人能够明确感觉到后311情绪的弥漫。《夜空中总有最大密度的蓝色》《夜以继日》《火口的两人》《你的名字》,甚至是网飞投拍的日剧《弥留之国的爱丽丝》等作品,均可视为这一主题下的代表作品。

而相比之下,后一种则更侧重于直指311的发生和幸存者的现状,是真正意义上的“311电影”,这些电影多将视角聚焦于地震、海啸、核泄漏等连锁灾害的发生现场、受害者们的遭遇、与幸存者们此后各异的人生路径。可粗浅地将这类题材内部划分出三种不同的表达方向:灾难进行时态的客观描写与人文关怀;灾后社会重建中的现实揭露与批判;幸存者的心灵修复。而这三种表达正好对应了电影作为一种艺术媒介对于现实世界的三重重要功能:客观的记录、理性的反思与感性的共鸣。

本文将从这三个方向分别进行梳理,介绍十余年内311电影创作的不同面向。

当然,这一区分的界限并不是非此即彼的存在着,两者之间也存在着诸多重合之处,或者也可以说,“311电影”也是“泛灾后主题”的一个子类型。但限于篇幅的限制,本文将着重归纳后一种类别中的相关作品,既作为从《铃芽之旅》展开的一次对于巨大社会性创伤记忆的回溯,也作为后疫情时代,关于我们如何面对个人创伤和集体记忆的一次对照与共勉。

。凝视废墟之眼

直面灾难

尽管众多作品都将311作为主题和情感上的核心驱动力,但可能出于成本和拍摄难度的限制,直接呈现灾难发生时刻的电影却并不多,优质作品则更为稀少。事实上,这种直面灾难的勇气在艺术创作中应当是必要的。

2012年君塚良一导演的《遗体~面向明天的十天》正是这类“直面311”影片中最为出色的一部。

电影将时空牢牢限制在灾难发生后岩手县釜石市一家临时遗体安置所的十天内,这里正是311中受到次生海啸灾害最为严重的地点之一。全片以近乎临场般的白描笔触刻画了地震和海啸来临后遗体安置所中往来的人物群像。由本地医生、基层官员、护工和志愿者临时组成的遗体搜寻、安置和辨认身份的工作队伍在同时面对长期接触死者、受到崩溃的幸存者家属控诉以及承受余震侵扰的巨大精神压力下的煎熬状态。电影在美学上强调一种“泥泞”的质感,拍出了短短几天内灾区那种脏污而极端压抑的氛围,同时也塑造出的极强的临场感。除了这些近乎纪录片复刻般的“死亡”影像,本片还借角色之口,传达了“我们安放与送行的并不是尸体,而是遗体”这样饱含敬畏心的生命哲思。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比起以海啸作为背景的创作,311中的福岛核电站事故作为影响范围更广、影响程度更深远的次生灾害,与其相关的作品在“直面灾难”这一子类型中的占比则更重。

2020年由若松节朗执导的《福岛50死士》就将镜头直接对准了福岛核电站事故的发生全过程。电影以事故发生时冒着生命危险留守核电站的工作人员们为主要角色,展现他们在危难时刻舍家为国的坚守。毫无疑问,这是一部日本“主旋律”电影,也落入了所谓主旋律电影一味歌颂、虚假悬浮的窠臼中。电影的前半段也曾试图从一些细枝末节的部分隐晦地批判事故中上位者的优柔寡断和决策失误,但最终还是导向了“欲扬先抑”的歌颂视角,变成了一部毫无反思意图的干瘪颂歌。

除此之外,虽然本片以前线的“50死士”执行手动关闭反应堆炉的重任作为主线,却在最值得被详细讲述的核电工作专业性、解除危机的具体逻辑上含糊不清,而是把篇幅都花在了重复刻画他们与各自家庭的关系上,在灾难类型片的维度过度重视“人情味”,反而丢失了最为关键的部分。总得来说,成片的质量远远不能与这一题材相匹配。

另一部与福岛核事故相关的311电影是2012年由内田伸辉导演的《平静的日常》。

此片在角度上比较新颖,将普通人的“辐射恐惧”作为主题,以更为内敛的风格和私人的视角直接触及核灾题材。故事发生在远离福岛县的平静小镇,日常生活并未因为地震本身发生重大变故的两位女主,却在得知核泄漏发生后陷入了对辐射发生扩散的巨大的恐慌情绪,对于正在成长与尚未出生的下一代受到辐射伤害的幻想,驱使她们的精神世界陷入了前所未有的不安情绪,这种不安与育儿焦虑以及各自丈夫的缺席和漠然联系在一起,将两种本不相仿的平静日常推向崩溃和毁灭的边缘。片中关于整日戴着口罩、人烟稀少的街巷、本地人对不明来历的外来者的歧视行为、以及那种时刻笼罩的恐慌等细节塑造令人联想起新冠时代发生的种种。

除此之外,2021年的法国电影《东京大震荡》也提供了对于灾难现场的另外一种角度作为补充。

此片罕见地将视角对准了在日法国人在311中的遭遇,叙述了作为国际投行在东京分部高管的女主与其家人、同僚在遭遇311的地震波及以及后续的核辐射恐慌时的处境。关于女主在不可预料的灾难面前的去留抉择,以及对日本人的民族性由持保留意见到在共患难的相处中有所改观、再到最终理解并接纳的过程,有着一个基本合格的人物框架。

但事实上成片中对于女主转变的刻画并不是很充分,最后的人物落点也由于整体故事精英视角的走向缺乏说服力而略显虚假。

不过话说回来,本片中贡献了一个哪怕在同题日本本土作品中都显得尤为动人的桥段:情节中段,清晨女主从睡梦中醒来,发觉相互扶持的邻居们都因为外界的异变穿上了严密的防护服,她望向窗外,天空和大地被如粉尘般繁杂的不明飘落物笼罩着。怀着对辐射物的恐惧试探性地走出房门,才明白——那是春季里东京漫天飘落的花瓣。死寂的恐怖与复苏的气息在这一刻被意外地连通了。

。洞察现实之眼

反思灾难

311后的社会重建过程无疑是艰难且缓慢的。巨大的灾难发生后,社会中旧有的诸多顽疾被进一步放大,灾难本身次生出的更多社会问题也逐渐暴露出来,成为了拖缓灾后重建的重要阻力。一些创作者就这些社会问题进行揭露、批判与反思的尝试。

2014年久保田直的《家路》有着温情家庭片的外壳,内核却仍与311的伤痕带来的社会问题密切相关。

剧作将核心放在了因福岛核灾而被迫搬离土生土长的乡村的四口农民家庭上,核辐射对耕地的污染导致故土无法继续生活,家庭的长子一方面为了讨要说法而带头坚决不接受政府对灾民的赔偿,一方面又为生计所困,在走投无路之下选择卖身赚去生活费的妻子面前无地自容;一直远离亲人们的次子在核灾发生多年后却选择不顾禁令返回老家乡村生活,过着偏执又离群索居的生活;年迈的母亲患上阿尔茨海默症,仿佛将要不久于人世。在极为特殊的社会背景下,导演成功刻画了相对复杂又充满羁绊的家庭成员关系,并用看似缓慢悠扬的叙事基调讲述血淋淋的生活之苦,表达对核能的过分夸赞与缺乏考量的滥用的反对,以及灾后政策制定中人性的缺失。影片结尾部分,次子带着几近痴呆的母亲重返家园,渴望在故土的田园上寻求新的生机,导演细致地拍摄了儿子背起母亲登山跋涉的过程,仿佛是对《楢山节考》在311时代的一次反向的重写。

比起《家路》在残酷中仍含着的悠扬的温情,2017年由广木隆一导演的《她的人生没有错》则在同题之下显得更为绝望与灰暗。

两部片在议题和视角上都有着不少的相似之处,即都将福岛核灾后丧失土地耕作权的农民群体作为主要角色群体,但《她的人生没有错》又在这一社会观察的基础上更进了一步。纵使在灾难发生的五六年后,当地的农民与渔民们仍然没有获得新的出路,过着终日浑噩堕落的绝望生活。如果说海啸卷走的亲人是使他们丧失“生活权”,那么核泄露对于农田与海域的破坏就是使他们再一次丧失了“生存权”。红字闪烁辐射度监测屏幕在人们通勤的路上依然刺眼,街边张贴宣讲灾民救济政策的传单早已无人问津。在现实主义的层面上,电影像一把最为锋利的刀子,生生刺破了灾后用以掩盖社会问题的“复苏”“走向希望”的假象;在艺术表达的层面上,电影最后又在试图说,承受伤痛的个体终归是需要走出来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除了这类将社会议题作为表达渠道的作者电影之外,日式社会派推理也有对311题材的反映。

2021年濑濑敬久的《致那些得不到保护的人》正是改编自日本推理作家中山七里的同名小说。该作将社会派推理中传统的追踪连续预谋杀人犯故事与后311时代国家福利制度的弊病问题相结合,刻画了老一辈灾民受到传统价值观限制而愧于向福利部门申请最低生活保障;以及福利部门官员虽然也有心怀兼济天下的理想主义道德观,却受限于现实而不得不放弃对灾民们的帮助的两难困境。

正是在这一困境之下,复仇式的连续虐杀案不断发生,跨越十余年的悲剧不断重演。尽管原著文本有着扎实的悬疑与社会派底色,但可能受到改编策略缺乏取舍的影响,电影本身未能成功驾驭原著中复杂的人物关系,且在逻辑和节奏上并不尽如人意。

。透视记忆之眼

走出灾难

“走出灾难“,相比于前两种,这是一个更偏重情感层面的描述,对于电影的创作来说,虚构的人物和情节需要真实情感的支撑,从而通达与观者的共鸣。而与灾难有关的议题则更容易塑造这种共鸣,因为就普世价值观而言,并非每个人都有过灾难的相关体悟,却都很容易体会与身边人分离、生死相隔这样的共情时刻。

因此,处在在这一角度上的相关作品的数量是最多的。它们大多从幸存者的立场出发,试图达成与伤痛记忆的和解。

谈及相关题材的作品,首先绕不开的是日本已故名导大林宣彦生前最后十年里的数部电影。

2012年到2017年之间,大林宣彦陆续拍摄了被统称为“战争三部曲“的《空中之花 长冈烟花物语》《原野四十九日》《花筐》,其中前两部中都直接与311相关。

进入21世纪10年代,大林宣彦在生命的最后几年的创作呈现出了“为日本近当代历史著书立说”式的史诗气质,而311也自然地被归纳进了其宏大史诗叙事中的重要一环。

《空中之花 长冈烟花物语》以新潟县的“烟花之乡“长冈市为发生地,以影像论文的形式将二战中美军为了测试原子弹投放点而对长冈进行的预先轰炸、被311大地震的余波打断的烟花大会,以及最终绽放于长冈上空象征和平的烟花作了串联,用他特有的万花筒般炫丽繁杂的影像美学勾连几个时代的受难回忆,以此来表达历经战乱年代与灾难记忆的国民们悼念逝者、坚守和平的决心。

《原野四十九日》的触及方式则显得更为隐晦同时也更为宏大,将大地震的记忆同几代人的伤痛相连,以幽魂的视角回望百年来整个民族的扭曲与伤痛史。与此同时,这三部作品也借角色之口,强烈地输出大林宣彦的反战、反核立场,超越单一关于311记忆创伤的修复故事,达成了一种悲天悯人的终极人文关怀。

2021年是311大地震十周年,NHK电视台在当年3月推出了具有纪念意义的独立SP作品《在你身边笑对明天》。本片由绫濑遥、池松壮亮、高良健吾主演,也是典型的后311创伤修复作品。女主角多年来一直沉浸在海啸中失去丈夫的阴影中,直到遇到工作上的新伙伴,二人由相互反感到相互理解、倾诉、爱慕,随着关系的发展,女主也逐渐走出了当年的痛苦记忆,迈向新的生活。这部作品在剧作上极为工整、毫无野心,但也因其平实的真情流露而富有温暖的力量。片中通过女主关于亡夫最重要的一段回忆在记忆中、舞台上和现实中完成的三次重演,在情感上形成了回溯、审视和走出的三个阶段,相对有力地完成了纪念的主题。

2022年由中川龙太郎执导的《终归大海》可能是这一主题谱系中被忽视的重要的作品之一。与许多在情绪表达上相对浓烈的电影不同,《终归大海》对悼亡主题的处理显得异常沉稳,这也同样赋予了影片隽永的价值。

电影以女主角对丧生于海啸中的密友的悼念开场,引出两位女性跨越十余年的感情变迁作为主线,无法被即刻言说的爱意、遍布遗憾的追思之旅、靠遗物拼凑完整记忆中她的真实模样……片中反复出现关于DV摄影的元素,仿佛是在用镜头将生死的时空界限破除。导演在末段插入手绘动画的形式,用一场穿越时空、如梦似幻的海上旅程浪漫化地呈现了那场夺走生命的灾难,又将其与当下仍带着逝者愿景努力生活的人们的目光相连通。在如何精巧安放悼亡情绪和处理311题材的维度上,本片的价值显然是被低估了的。

让我们把目光再次转向《铃芽之旅》。

很显然,《铃芽之旅》是一部最典型的关于311创伤记忆的修复电影,女主公路片式的冒险旅途的最后一站便是当年遭遇灾祸、失去母亲的家乡,而打开最后一扇门、前去往世的最终落点也在于“修复记忆”,即通过弄清儿时记忆中在往世遇见的女人的身份,将关于灾难的那段创伤的遗留从“对母亲的执念”转向“对未来生活的信心”上去。这的确是将新海诚导演“世界系”式的奇幻设定同311题材结合的一次成功尝试。

事实上,在相似的故事结构下,有另一部311电影同《铃芽之旅》的模式几乎如出一辙,那就是2020年诹访敦彦导演的《风的电话》。

虽然与前者相比,这是一部几乎不存在类型片戏剧冲突和超自然设定的现实主义作者电影,但放在本文所讨论的主题维度里,《风的电话》在表达上的厚度与野心都要远超《铃芽之旅》。

“风的电话”指的是真实存在于岩手县大槌町的“风之电话亭”,当地曾是受海啸波及最为严重的地区之一,重建工作至今仍未全部完成。这一座由私人设立的电话亭并没有连接电话线,而是以“向逝者通话”为目的,不断接纳着来自当地乃至其他地区幸存者的访问。人们对着话筒说出一切当年未能来得及讲述的话语,让风把问候带去世界的另一面。而本片正是以此为背景,讲述当年居住在大槌町而在海啸中失去亲人被迫搬迁的少女,离家出走不远万里独自前往故土寻找“风之电话”的公路片故事。导演在公路旅途上安排女主角遇到的所有人物都别有用心:经历过原子弹轰炸时期的老人、曾在福岛核电站工作的男人、因移民政策而分离躲藏的在日库尔德难民家庭,以及充满象征意义的,怀着孕公路旅行的新婚夫妇。镜头跟随寻找旧日家园的女主角逐次与这些人相遇,仿佛是在谱写当代多重苦难记忆的史诗。

关于《风的电话》,我们还有一篇文章,点击可以查看

。结语

为迈向未来的真情书写

事实上,除了以上提及的这些,关于311的电影还有很多。出于篇幅和类型的考量,本文在此就不再一一谈及。

正是出于强烈的个人伤痛与私人伤痛连接而成的集体记忆创伤,像311这样的主题才会被如此频繁地在虚构创作中被涉及。作为幸存的人们,记录、记忆、纪念,这些饱含伤痛与哀婉的影像正是用以迈向未来的信念和勇气。

在某种意义上,电影可以抵抗遗忘,也可以修复伤痕。

跳脱出311题材的限制,任何灾难都值得被以不同的方式书写。回溯过去魔幻般的三年时光,同样有太多的故事值得被一次次提及,需要被永远记住,为了抵抗遗忘,更为了抵达解脱。

或许十多年之后,我们也可以像今天谈论311电影一样,谈论和梳理关于疫情的创作。

/The End

《驾驶我的车》后,日本电影会在国际崛起吗?

成为日本影坛当红炸子鸡是什么体验?

凌晨十二点过后,日本人都在看......

这个日本导演,曾用粉红电影致敬小津

对话黑川幸则:在漫步中创造我的领地

戛纳日记 | Day2: 是枝裕和,不治愈,很残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