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自10月24日晨间发布回购公告后,东岳集团(00189.HK)股价在当天上午一度暴涨19.66%,红极一时。

据彼时公告内容,东岳集团拟溢价32.92%回购主要股东新华联控股持有的股份,回购金额高达37亿港元。同时,该公司还计划将其在东岳高分子、东岳硅材和东岳未来氢能的部分股权出售给新华联控股。通过这次交易,东岳集团将能够摆脱新华联控股的控制。

上述公告指出,因为东岳集团计划使用售股所得的资金来补充股份回购所需的现金,预计这两项交易不会对公司的净现金流造成重大影响。交易完成后,东岳高分子和东岳硅材仍将是东岳集团的附属公司。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具体来看,东岳集团于10月23日与新华联控股的全资附属公司(卖方)订立《股份回购协议》;根据协议,卖方拟出售公司合计约5.21亿股股份,约占公司于公告日期已发行股本的23.12%,而公司拟回购该批股份注销,总对价约36.99亿港元,即每股回购股份约7.1港元。

值得一提的是,7.1港元的回购价较公告前一交易日(10月23日)的收盘价5.34港元,溢价32.92%。

受此溢价回购消息提振,东岳集团股价在10月24日高开高走,盘中一度涨近20%。截止当天收盘,公司股价大涨13.67%,报于6.07港元,大幅扭转往日低迷走势。

然而,好景不长,10月25日港股开盘后,东岳集团股价迎来下跌,且跌势持续至今,截至10月26日港股收盘,公司股价报收5.62港元,跌6.18%,当前公司总市值约126.66亿港元。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公开信息显示,东岳集团成立于1987年,是一家老牌化工企业,公司通过氟化工原料发家,后逐步延长氟化工产业链,布局硅材料、含氟高分子材料(PVDF、PTFE等)的生产,如今已经拥有从初级原料到终端产品最完整的一体化产业链布局。

据了解,东岳集团在氟化工和硅化工两大产业链均具备显著的一体化优势,目前是我国氟硅行业龙头,主要产品包括了高分子材料、有机硅、制冷剂等。其中,在制冷剂领域优势突出,目前二代制冷剂R22年产能28万吨,稳居行业第一;第三代制冷剂R32、R125的年产能则分别为6万吨、4万吨。

2018年至2022年,东岳集团实现营收分别为142.19亿元、129.59亿元、100.44亿元、158.44亿元、200.28亿元,相应的净利润分别为24.35亿元、17.42亿元、9.03亿元,26.82亿元、41.76亿元。不难发现,公司的营利情况呈逐年上涨的态势。

但进入2023年,东岳集团的盈利表现开始出现下滑,今年1-5月,东岳集团的归母净利润同比下降约83%。对此,公司把主要原因归结于报告期内公司的部分主要产品的售价较上年同期大幅下跌。

另据半年报数据显示,截至2023年6月末,东岳集团实现营收约71.98亿元,同比下降28.8%;实现净利润约2.84亿元,同比下降83.2%;每股基本盈利0.13元。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东岳集团在半年报中坦言,报告期内,受整体环境影响,氟硅化工行业景气度较低,下游需求偏弱,导致公司多个主要产品价格下滑,因此公司各业务分部业绩皆有不同程度的下滑。

具体来看,含氟高分子材料分部对外销售约为22.75亿元,较去年同期减少31.45%,占公司总对外销售的31.61%,较上年下滑1.21个百分点。其中,PVDF(聚偏氟乙烯)产品价格下滑最大,其市场下游需求较弱,而行业内产能有较大增长。虽然东岳集团产量较去年同期有所增长,但量的增长无法弥补产品价格下滑带来的影响。

钛媒体APP注意到,含氟高分子材料分部、制冷剂分部和有机硅分部是东岳集团业绩的三大重要组成部分。

今年以来,受供需关系变化等因素影响,PVDF、有机硅等产品价格均有不同程度的下跌,进而对相关公司造成业绩压力。Choice数据显示,自2023年以来,PVDF的市场价格持续走低,年内跌幅约55%。

进入8月,制冷剂价格开始上行,叠加相关部门下发政策提振市场,空调、冰箱、汽车等细分赛道需求持续拉动制冷剂用量。到了9月,二代制冷剂R22均价已恢复至19750元/吨(MOM+3%,YOY+13%),三代制冷剂R32均价为14647元/吨(MOM+4%,YOY+17%),R134a均价为24573元/吨(MOM+15%,YOY-1%),R125均价为23294元/吨(MOM+8%,YOY-35%)。

另根据《〈关于消耗臭氧层物质的蒙特利尔议定书〉基加利修正案》,二代和三代制冷剂配额将持续紧缩,2025年受控用途的二代制冷剂累计削减67.5%,2029年起受控用途的三代制冷剂将削减10%;看好氟化工行业长期景气行情。(本文首发于钛媒体 APP,作者|陈伟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