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叔公”请你喝杯茶

——晋江市永和镇创新打造“枫桥经验”的“永和样板”

福建法治报—海峡法治在线10月26日讯 在晋江市永和镇,有一支人人赞誉的“调解天团”。他们大多头发花白,却内心炙热。哪里有“火花”,哪里就有他们的脚印;哪里有“摩擦”,哪里就有他们的身影。这就是“老叔公”调解团。

2021年1月以来,永和镇党委充分利用农村宗亲互帮互助以及尊老崇老的良好传统,创新“老叔公”调解工作法,借由“老叔公请你喝杯茶”闽南传统方式,将怨气消除在茶桌、纠纷处置在源头、矛盾化解在基层,着力打造“枫桥经验”的“永和样板”,营造“永结邻里情,和谐满村屯”的良好氛围。

组建“调解团”

用公心换百姓安心

有了麻烦事找谁说?在永和镇,很长一段时间里,村民们遇到纠纷便找“阿登伯”说理去。今年82岁的“阿登伯”名叫林荣登,投身调解工作40年,化解的纠纷数不胜数,成为远近闻名的百姓“公亲”。

“在家族观念浓厚的闽南地区,叔公等长者有着良好的群众基础、崇高的道德威望等优势,在调解纠纷特别是同宗族内纠纷方面,往往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有矛盾找阿登’就是生动范例。”永和镇综治中心负责人苏志平告诉记者,该镇受此启发,以“全国模范人民调解员”林荣登为核心,邀请镇村威望公认、处事公道、热心公益的“三公”老前辈加入组建“老叔公”调解团。

用足“社会乡贤”资源,盘活人民调解力量。该镇发挥“银发”调解余热,吸纳老法官、老检察官、老警官、老教师、老干部的“五老”力量加入,先后在辖区5个村成立宗亲评理调解委员会,让“大家长”讲清“大道理”,用“群众话”排解“群众忧”。

永和镇西坑村村民林某文与林某默是邻居,双方因一小块菜地自2013年开始产生纠纷。2022年10月,林某文认为林某默新翻建的房屋埕前一角占用自己家土地,遂进行阻止,双方矛盾激化。之后,林某文向信访部门信访,镇矛盾纠纷多元化解中心邀请“老叔公”调解团共同攻坚化解。

接到案件后,“老叔公”调解团联合司法所、派出所开展评理调解,通过宗亲感化的方式将双方矛盾化解。一方面,“老叔公”调解团安排在林氏宗亲威望较高的林荣登主持此次调解,并将调解地点选在永和闽南比干庙,林荣登带领双方家人参观比干庙中林氏家族家风家训馆,向他们讲解林氏传统家风,对双方开展思想工作。另一方面,“老叔公”调解团本着既化解纠纷又让双方得到实惠的考虑,提出可行性方案,双方都欣然接受,这起土地纠纷得到有效化解。

“‘老叔公’中立客观,我们心悦诚服。”事后,双方当事人均对“老叔公”调解团竖起大拇指。

喝好“一杯茶”

用热心换百姓顺心

“来,喝杯茶,坐下好好聊。”10月18日,在永和觉林禅寺民情茶话室里,“老叔公”调解团用“兄弟若同心,田涂(泥巴)变黄金”等“闽南四句”劝诫双方不要因为琐事伤害兄弟感情。茶香氤氲中,兄弟双方放下争议和好如初,一起纠纷在茶桌上成功化解。

茶叶若无茶艺冲不出好茶,调解若无合适方式得不到和解。结合闽南人“进门一杯茶”的习惯,永和镇在觉林禅寺、石窟公园等群众聚集地设立民情茶话室,由“老叔公”泡茶听民意、喝茶识民心,在茶话中“劝一句、让一步、看长远”,将矛盾消弭于无形。

针对永和镇群众习惯用闽南语沟通交流的情况,“老叔公”因地制宜邀请专业人员研究适用调解的“闽南四句”,道理浅显易懂,“段子”风趣幽默,并通过村广播、微信群等多种形式传播,以朗朗上口的“四句”让调解止纷深入人心。

一杯杯香气扑鼻的清茶,一句句通俗易懂的方言,让一桩桩曾闹到“脸红脖子粗”的矛盾纠纷在谈笑间“化干戈为玉帛”。抱着怨气来,带着笑容归,成为许多走进民情茶话室的当事人的真实写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