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现在的教育竞争,毫不夸张的说,是直接跨过了90年代、80年代,回到了古代。

上层对孩子的培养,与应试没有关系;中层对孩子,只培养应试能力;低层则让孩子自然成长,放进了公立学校里。

对比之前的大学扩招,现在只有50%的孩子能拿到入场券,这种调整的背后逻辑是什么?对于普通家庭而言又意味着什么?以及要如何挑战和应对?

接下来的内容比较敏感,所以放在付费专栏里,一来实在没必要让很多人都看到,二来也不想给自己找麻烦。

老样子,全篇2000字左右,看完需要一点耐心,但绝对值得。

先看,前些年为什么扩招?

其实扩招的目的很简单:

1.出于经济的考虑,将教育产业化;

2.当年搞扩大开放,是出于稳定的考虑,因为大环境需要更多中产。

经济与稳定,这两股风吹来,结果就是阶层结构立马要进行调整。所以,当年大学扩招声势浩大,民办教育如沐春风,但这些也只是历史上的一个阶段,一旦完成了历史赋予它的使命,该结束的时候就一定会结束。

现在,经济增速下降了,这大家都知道,然后呢?自然也就不需要那么多中产存在了,于是乎,大学生就业的问题一年比一年难。

就业难是因为就业机会少么?这只是一方面,当一个孩子考上大学的那一刻,他的心理上就有了“高人一等”的变化,毕业后理所应当就想要对应中产的位置,可现在这样的位置没有了,于是就形成了很多不稳定因素。

不过话说回来啊,这些年的大学毕业生,如果在扩招之前很多人是进不了大学校门的,他们中:

一部分是吃了历史的红利;

另一部分是用透支心力弥补了智力的差距,这才抢到了入场券。

说白了,这两部分大学生的含金量本来就不够,却又想要“纯金”一样的待遇,否则就控诉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