攻克南京,功高震主,危机四伏

1864年7月,太平天国的都城南京在被湘军曾国荃部围困一年多之后,最终沦陷。南京城的沦陷以及李秀成等人的被俘,宣告着历时14年之久的太平天国运动走向失败,在随后的岁月里,尽管太平军的残部仍在在局部地区继续战斗,但是再也没有建立稳定的根据地,且与流寇已经没有本质的区别。太平天国之所以走向失败,根本原因还在于自身存在一系列问题,而他们最重要的对手便是湖南人曾国藩领导的湘军。正是在湘军的持续打击之下,太平天国才最终一步步走向了失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南京城虽然收复了,但是此刻无论是大清王朝,还是曾国藩的湘军集团,都是胜利与危险并存的关键时刻。对于朝廷来说,太平天国政权虽然失败了,但是整个华中与华东地区基本上都处于曾国藩的控制之下,中国最富裕的东南各省都处于湘军将领的控制之下。太平军的残部虽然大势已去,但是曾国藩的湘军却成为了朝廷的新威胁。如果曾国藩选择自立为帝,恐怕清廷真的没有任何能力阻止他取代自身的位置。何况湘军一向以来也不是非常听从朝廷的命令,在多次重大战斗中,曾国藩都是独断专行,没有理会朝廷的军令。

而对于曾国藩来说,作为一个汉族官僚,在太平天国运动后期他已获得节制东南各省军务的权力,他的势力可以说已经登峰造极,满清贵族中盯着他的人众多,一向支持他的肃顺也在辛酉政变中被杀,稍有不慎,就会陷入兔死狗烹的险境。事实上在太平天国灭亡后的几十年里,一直流传着一种说法,大概意思就是湘军的多名高级将领,其中也包括曾国藩的弟弟曾国荃,手持洪秀全留下的玉玺,劝说曾国藩在南京反清自立,成为汉人的新皇帝。此举遭到了曾国藩的驳斥,并要求一干等人永远不要再提及此事。这个传说是否属实已经无可考证,但曾国藩并未这么做,谨小慎微的他完美的做到了急流勇退,功高却不盖主,居功而不自傲。虽然反对他的人从没有停止对他的诋毁,但也基本上安享了晚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主动裁军,担任文职

曾国藩是如何让朝廷对自己放心的呢?最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不等朝廷下旨,就主动裁撤湘军。替清王朝立下大功的汉人并非只有曾国藩,清初的吴三桂,尚可喜,耿精忠等人就为满清入主中原立下大功,并且各自封王。三藩之所以没有好的结局也并非仅仅是清廷过河拆桥,根本原因就在于拥兵自重,不仅消耗了大量的财政支出,也引起了朝廷的猜忌。

曾国藩则不同,早在湘军攻克南京城之前,他就着手准备解散湘军,并且借口养病交出兵权。就在众多满清贵族与西方外交官,甚至是太平军的一些将领认为这位统帅会在攻克南京之后率军北上,扫平群雄再造统一的时候,曾国藩非常自觉的裁撤了大部分湘军,将他们送回了湖南老家。此后曾国藩担任两江总督一职,并且受封一等“毅勇”侯,他也是文官中获此封爵的第一人,但他终究也只是最有权势的文官而已,是同治皇帝与慈禧太后忠诚的子民。

冷酷无情的将军与谨小慎微的儒者

主动裁撤湘军并且交出权力,这让很多人感到费解,也似乎存在矛盾。在剿灭太平军的战争中,曾国藩的冷血与无情世所罕见,每每攻占敌军城池之后,基本上都会将俘虏甚至是老百姓斩尽杀绝,什么生灵涂炭与血流成河对他来说都不算什么,因而被太平军亲切的称作“曾剃头”。这样一个无情的将军居然对权力没有丝毫的眷恋,实在让人难以理解。要知道他统帅的十几万湘军战斗力强悍,且只效忠于曾国藩一人,但凡他对权力有一丝的想法,江湖上必然又是一阵血雨腥风。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然而曾国藩就是这样让人难以捉摸,或许他是为数不多的真正儒者,因而外在的冷酷无情与内在的儒家思想并不产生本质上的矛盾。当初出山组建湘军,是在咸丰帝的三令五申之下才奉命的,并非自己主动选择。既然出山,就要把重塑山河放在第一位,否则就对不起自己所居之高位。但他内心深处未必对权力有多么的渴望,其实他更希望的还是安心读书,当一个纯粹的儒学家。他可能也会对官员的腐败和无能感到痛心疾首,但他却从没有怀疑过皇帝的权威,在这点上曾国藩与所有传统的儒家信徒一样,甚至比他们更加迂腐。

一个掌握军政大权,甚至有机会登上九五之尊的人,却主动放弃了一切,这些在普通人看来是难以理解的,但是若是站在一个虔诚的儒家信徒的角度来看,这一切就相对容易理解了。曾国藩对官场与权力不可能没有任何兴趣,但他对至高无上的皇权未必就有贪欲了。因为他是个谨小慎微,甚至是有些迂腐的学者,要做皇帝,就要勤政爱民,就要再造乾坤。而当时的时局却是一片混乱,他很清楚要收拾这个烂摊子并非易事。如果他真的成为了这个国家的新皇帝,肩上的责任也是巨大的,这或许是他不愿接受,甚至是感到害怕的。

最后的八年,充满遗憾

由此可见,曾国藩是个勤勉正直的人,出山组建湘军就要力求早日平定叛乱,大功告成便急流勇退。面对权力的诱惑,他不为所动,因为他深知自己难以承担那份重任,如果没有信心或者能力做好,就不要去做,否则反而会成为历史的罪人。仅此一点,仅此一点,就让野心家们羞愧,让贪恋权力的人汗颜。

在人生最后的八年里,尽管曾国藩小心翼翼,但依旧没有躲过朝中官员的诋毁,这些指责他的负面新闻多半都与湘军在多次战斗中的屠杀与劫掠有关。虽然并没有他产生实质性的影响,但也不可能不让他对从前的人生产生反思。或许他从没有后悔没有趁势举兵反清,但是对于出山办团练,对于领导湘军征战多年,对于战争中一次一次的杀戮未必没有遗憾,他甚至在与幕僚的交谈与日记中都谈到了自己希望早点去世的想法。1872年,曾国藩病逝于南京,对于他来说,这或许既是一种遗憾,也是一种解脱。

(谈历史地理,说人文教育,聊读书心得,交天下朋友,欢迎大家点赞与关注小夫!)